搜索
陈泽辉的头像

陈泽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4
分享

昆仑出美玉,闽浙有佳珉。

皆为名印品,长得文人亲。

(陈泽辉《中国名印材》)

东西方在石头文化审美上存在差异,西方石头审美以硬、亮为上,如钻石、宝石类;东方石头审美以温、润为上,如玉、珉类。珉(mín),也作瑉、碈,古时是指像玉之美石。

珉有玉之色,硬度低于玉,属于雕刻石类,以印石为代表。春秋时期,玉、珉之分明确,孔子重玉轻珉。南北朝时期,玉在中国文化中的绝对地位开始下降。因为北朝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阻断了新疆和田玉资源与南朝的来往通道。南朝人认为自己是汉文化的正统继承者,但由于缺少玉资源,此时石(珉)的地位开始上升。考古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出现于南朝。1954年,福州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出土南朝时期的寿山石猪。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墓葬出土了南朝时期的寿山石猪。

唐代,白居易之弟白行简(776-826)在《望夫石赋》中赞美石头:“最坚者石,最灵者人。”白居易(772-846)在赏石时,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和精神寄托,并提出“爱石十德”:

养性延爱颜,助眼除睡眠。

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

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

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

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白居易写了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的第一篇名篇《太湖石记》,此外,他还有《青石》《双石》《太湖石》《莲石》和《问友琴石》等诗作。在《青石》一诗中,他发出了“石不能言我代言”的心声。在《双石》中,他写道: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

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

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洼樽酌末空,玉山颓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白居易此《双石》诗不仅将两块石头的来历、形状、整理过程和功用写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两句为中华赏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和“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这对后世赏石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白居易是最早说出“以石为友”的文人,他与“双石”结为“三友”,其托石寄情的内心感悟令人感动。

北宋,由于有皇帝重视和提倡,加上文人热捧,终将文学、书画、雕刻等融于一炉,使赏石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宋徽宗(1082-1135)大力兴办“花石纲”。他派人挖掘太湖石、灵璧石等观赏石,通过水路将它们运至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构建“寿山艮岳”。米芾(1051-1107)受命任无为(今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军太守,赴任时见院中有一太湖石“状奇丑,以为石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于是他正冠下拜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后人将此事传为美谈。米芾搜集各类奇石,并在观赏石品评方面作了可贵的探讨。他最早提出相石标准,并以“瘦、漏、透、皱”四要素作为鉴评太湖石的标准。米芾的好友苏轼(1037-1101)则提出“石文而丑”的赏石观。他收集彩石298枚,置于水盆中欣赏其优美的图案。他还因迷恋“雪浪石”,而将自己的书房题为“雪浪斋”。他以竹石象征人品的高尚情操。为此,他歌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在《潇湘竹石图》上画大小两石,配以几丛疏竹、烟水云山,迷濛中似乎可望见潇水、湘江。此为中国文人画典范之作。

南宋,偏安江南的宫廷如同南朝一样再次出现缺玉的情况,宋高宗(1107-1187)以“白寿山石”代之,这是石头文化史中的一件大事,是“珉”崛起的重要标志。梁克家(1127-1187)在任福州知州期间编撰完成的《三山志》首次将寿山石划入“珉”类。陆游(1125-1210)在白居易的“石不能言我代言”、“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的基础上,发出了“石不能言最可人”之声,进一步奠定了“石”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石之美者包括玉与珉。珉文化,指以印石等为代表的雕刻石类形成的文化。笔者有诗曰:

宋前崇玉不重珉,至宋美石入人心。

此后千载文化史,玉珉双璧耀艺林。

(陈泽辉《玉与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