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随笔
1950年。连续几个夜晚,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里的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一直辗转反侧:朝鲜战争爆发了,后方的百姓正在积极捐款捐物,此时此刻,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呢?他想起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皮箱里的那些藏品。那是他历经四十余年、虽饱经颠簸却精心保存下来的宝贝。应该将哪一件捐赠给国家呢?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捐出先祖用过的一套石质三链章。
这套三链章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1711-1799)当“太上皇”时所用的,是乾隆特别珍爱的宝玺。1924年,溥仪被迫走出紫禁城时特意带着它。以后无论是在天津、东北,还是在苏联成为战犯,他都将三链章仔细地装在随身携带的小皮箱中,和那些价值不菲的珠宝玉器摆放在一起。
三链章印底端正,“乾隆宸翰”、“乐天”和“惟精惟一”三组印文被精心篆刻在这套印石上。左边一枚印石为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印文“乾隆宸翰”;中间一枚印石为椭圆形,高1厘米,长3厘米,宽2.3厘米,印文“乐
天”;右边一枚印石为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印文“惟精惟一”。三枚章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不同,左边的“乾隆宸翰”为阳文,布局采用标准格式;中间的也是阳文,“乐天”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右边的是阴文,采取回文法排列,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惟精惟一”、“乐天”均出自儒家经典《尚书》,意思是需要居安思危、顺应天命、懂得自然之理。乾隆把这些文字刻在印文之中,以表达其施政思想。
这套三链章石质通体黄色,晶莹润泽,工艺采用链雕技法。链雕是指将一块材料镂空,在上面雕刻出整条活动的链,没有任何后期的裂缝粘合。这套乾隆链章的石材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田黄是印石(寿山石)中最优质的品种,它只产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寿山村大约一平方公里的溪田中。田黄石质地较软,摩氏硬度在2.5至2.9之间,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田黄三链章”是一件集印材美、雕刻美、篆刻美“三美”于一身的皇家艺术珍品!
“田黄三链章”原石在康熙年间就被送入清宫,存于库房近百年。后来,已是“太上皇”的乾隆要刻一方宝玺,这块石头被工匠选中,很快就被呈送到乾清宫。乾隆对其一见倾心,又感觉石头颇大,只刻一方玺太可惜。他就让工匠精心设计、雕刻出三链玺,于是“田黄三链章”(又称“乾隆链章”)诞生了。乾隆驾崩后,这套宝玺移入建福宫,又沉睡了上百年。1923年,建福宫发生大火,许多稀世珍宝化为灰烬,“田黄三链章”得以幸存。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第八章中写道:“那套乾隆皇帝当太上皇时用的‘宝’,就是无价之宝。这是用田黄石刻的三颗印,由三条田黄石链条连结在一起,雕工极为精美……决定把这三颗印拿出来以证明我的‘觉悟’……我写了一封信,连同那套石印,交给看守员,请他转送给所长……过了不久,所长在院子里对我说:‘你的信和田黄石图章,我全看到了。你从前在苏联送出去的那些东西,现在也在我们这里。不过,对于人民说来,更有价值的是人,是经过改造的人。’”高洪波在《寿山石记》中说:“交出这三枚田黄印章之际,也是末代皇帝脱胎换骨之时。田黄大印,实质上是清代帝王的传国玉玺,可见田黄之不凡。”
“田黄三链章”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1997年8月17日,中国国家邮电部发行“乾隆链章”小型张邮票。
石璞收于康熙代,沉睡深宫百余年。
乾隆一顾生光彩,田黄三链震人寰。
(陈泽辉《田黄三链章》)
乾隆驾崩六十二年后,他的重孙、清朝第七代皇帝咸丰(1831-1861)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清晨四点,30岁的咸丰驾崩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临终前,他遗诏立6岁的独生子载淳(1856-1875)为皇太子,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8人为辅政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咸丰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宝玺分别赐予皇太子载淳、皇后钮祜禄氏(1837-1881),并规定以后凡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讫,两玺同钤,等同皇权。咸丰将“御赏”赐予皇后钮祜禄氏(东太后慈安),“同道堂”则赐予载淳(同治帝)。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由其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西太后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1861年11月2日,已将两玺同时掌控的叶赫那拉氏(1835-1908)联合咸丰弟、恭亲王奕(1833-1898)发动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此次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后确立起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辅政的新体制。由于咸丰驾崩后,顾命大臣曾为载淳拟定“祺祥”年号,因此,“辛酉政变”也被称为“祺祥政变”。但政变后不久,载淳的年号又被改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一同治政。
咸丰帝的这两枚宝玺,一枚是田黄石质的“御赏”,另一枚是芙蓉石质的“同道堂”。芙蓉石和田黄石一样,也是出自福州寿山地区。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众多奇珍异宝,其中出自寿山这个小地方的宝贝达数千件。它们被雕成作品后形状各异、用途不一。有的是玺印,盖于书画及其它公文,以表示凭信。有的是雕件,用于观赏、把玩。这些石头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小名,但是,它们同时拥有一个统一的大名——因为产于福州的寿山一带,因此被统称为“寿山石”。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被尊为“石帝”、“石中之王”、“印石之王”、“石王”,芙蓉石则被尊为“石后”。田黄石、芙蓉石和在宋代就已出名的另一种寿山石品种艾叶绿石一起被誉为“寿山三宝”。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这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365-427)写的《四时》。寿山一带如同陶渊明笔下的四时美景那样吸引着中外印石文化朝圣者。寿山位于福州北郊四十公里处。其实,寿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由诸多山峰组成的乡村名字。唐宋时,寿山村属于怀安县八座乡稷下里。南宋福州知州梁克家在《三山志》一书中载,寿山石出怀安县稷下里。清代诗人朱彝尊在《寿山石歌》一诗中写道:“(寿山石)其初产自稷下里”。
寿山村现在是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东起芙蓉村,西至汶洋村,南起芹石村,北至东坪村。寿山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北是里洋村,南是外洋村。里洋、外洋位于开阔的丘陵地带,四周三山环抱——西是高达1129米的旗山,南是高983米的高山,北是高931米的黄巢山。
寿山村一带阡陌纵横,溪涧流水,山岩石洞,古树翠竹,组成一片千姿百态的风光。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0度。寿山村现有二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口。他们多以务农与采掘、经营寿山石为生,被称为石农。
寿山石集日月精华、山川灵气于一身,色彩斑斓,质地脂润,是天地间瑰宝。福州籍的寿山石文化学者张宗果(1910-1994)题曰:
寿山石印,实有百吉:
易于书字,利于奏刀。
小大可由,纵横无阻。
拓纸凹凸,欣然谋目。
削底清平,盎然悦情。
至于边款,丹青灿烂。
可缩小碑,如本兰亭真迹。
可涂佳画,如见云林精品。
可造生象,宛宛神情。
另一位福州籍的寿山石文化学者潘主兰(1909-2001)也赞美道:“夫天下名山多矣,山何以能名,吾以为天下之山皆有之林泉岩壑,奚足名于天下。暇尝揣之,若山东泰山之松,安徽黄山之云海,江西庐山之瀑布,斯皆天造地设之奇迹,引古今多少游人到此,虽山高路远,常流连忘返。吾闽寿山,久已闻名海内外,山不高亦不远,为其有旷世未有之田黄石,天生瑰丽多姿;又有水坑、山坑诸美石。一经石工雕治,得之者莫不视同奇珍。以其可怀而携带之,可握而摩挲之,可列而赏玩之。怡情悦性,终其身享受。彼泰山松、黄山云海、庐山瀑布徒过眼云烟,媲美寿山石自不待言可知矣。”笔者题寿山田黄曰:
世有名石争奇观,他山之石多平凡。
寿山田黄乃国色,石帝神韵万古传。
(陈泽辉《石帝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