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年少在厦门时,曾在画报上欣赏到寿山石“长征组雕”彩图,就被这石雕艺术震撼。1988年,笔者到福州工作后曾多次实地考察寿山,了解寿山石生成、产区范围等情况:1990年秋,与时任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的金青、笔者的中学老师傅子熊(其父是石巢先生)一起,第一次前往寿山村考察;2005年2月,与时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的陈忠和到寿山村参观;2008年7月,笔者在寿山村友人陪同下考察田黄产地;2012年4月,笔者再次到寿山村参观考察。
车出榕城又新店,行经北岭至寿山。
铁头岭下田坑在,石帝故里花正繁。
(陈泽辉《石帝故里》)
我们到了寿山村,在村南,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名叫高山的山峰。高山北侧有一小山麓,当地人称其为坑头占。坑头占虽不大,但却非常特别,此地集田坑、水坑、山坑三坑于一处。在田黄的历史文化中,许多故事都是从这个“风水宝穴”开始的。十几年前,人们在坑头占修建了一座石王亭。
石王亭上放眼观,坑头溪绕高山麓。
田坑水坑与山坑,三坑合一唯此处。
(陈泽辉《坑头占》)
“寿山溪”主要有三条支流——坑头溪、大段溪和大洋溪。坑头溪源于高山山峰与坑头尖山交界处的坑头占。当地石农说:“不吃坑头水,不产田黄石。”可见坑头溪的重要性。非经坑头溪灌溉之地,即使比邻也不产田黄。
在坑头占山麓,即在坑头溪的发源地有一矿脉,呈东西走向,这里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所产的寿山石被称为水坑石。水坑石的质地莹澈通灵,透明度较高,可谓玉骨冰肌。其色泽柔和纯粹,浓淡相宜,少有杂质,但一般块度较小。
坑头溪流经坑头一带的地方也被称为坑头坂。这里偶而可掘得一种从属于水坑石的掘性坑头石。掘性坑头石多无皮,外表酸化层薄,色浅黄或灰黑,无纹或带棉絮,多有棱角。掘性坑头石虽比田黄通灵有余,但温润不足;虽也有萝卜纹和红筋,但纹比田黄密得多,且肌理时起白点晕,为田黄所无。“掘性坑头石”质佳者与田黄石颇似,故又被称为坑头田。坑头田酸化较透,色黄且偏褐,虽有萝卜纹但呈棉絮状,部分有皮,大者可逾斤。“坑头田”质佳者,价同下坂的田黄。
灵溪不大亦不长,漫漫岁月孕田黄。
清流潺潺映众卉,一路欢歌喜气扬。
(陈泽辉《坑头溪》)
坑头溪流经五六百米后,与从高山西侧流下的大段溪,在大段汇合后被称为寿山溪。寿山溪从寿山村中流过,与发源于旗山的大洋溪在今中国寿山石馆旁交汇。
寿山溪在龙井、九友以下段处,山岩跌宕、水流潺潺。至回龙处则溪水变缓,形成一片白沙滩。经双溪段水流增大,到下竹弄后地势突变,深谷断层,瀑布飞流直下,气势壮观。此后,寿山溪流经下底坪的乱石滩,流经两排巨石对峙的结门潭。到结门潭与其他溪流汇合后,就难觅田黄的踪迹了。这结门潭可真的把田黄给结住了,能流出结门潭的田黄寥寥无几。寿山溪最后缓缓流入福州市连江县境内。
寿山溪从坑头发源地到下游的结门潭,总长约8公里。300多年来,就在坑头至结门潭这总面积加起来约一平方公里的寿山溪及其两侧的田地中发掘出一些田黄石。
我们看看田黄产区分布图,可以发现寿山溪犹如一把如意。“如意之地出佳石,田黄生来王者气”。清澈的寿山溪水,多少年来一直滋润着两侧的土地,孕育出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绝世瑰宝——石帝。寿山溪也因此又名为“田黄溪”或“田黄宝石溪”。正是:
神州福地寿山溪,孕育田黄称石帝。
坑头大段与大洋,三溪汇成玉如意。
(陈泽辉《寿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