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泽辉的头像

陈泽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22
分享

田黄薄意艺术

石帝田黄举世奇,温润凝结胜珠玉。

更喜薄意因田生,中华雕艺添佳趣。

(陈泽辉《田黄薄意》)

田黄价逾黄金,人们雕刻时总想少损石材,最大限度保留原石材料。田黄大多外部色浓,越往内则色越淡,如采用薄意就能保住原石外部色泽。田黄多有格,采用薄意就能变瑕疵为天趣,化一般为神奇。田黄多有皮,采用薄意可充分利用石皮来造型。如何保留并巧妙利用这些石皮,曾令多少名家高手夜不能寐。

“薄意艺术,因田而生”。薄意是源于寿山石雕的技法,是艺人针对田黄等寿山石名品客观存在的特点而产生的一门全新的石雕艺术。现在,人们一谈起田黄,就会想到薄意;一谈起薄意,就会想到田黄。可以说,薄意是田黄的专

利,两者相辅相承,声名共振。

薄意融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是介于三者之间的一门独特的艺术,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著称。薄意,是从“浮雕”、“浅浮雕”等技法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更浅,雕刻层更薄,更富有诗情画意。龚纶写的《寿山石》一文中说:“(寿山石)但遇色什络多的,把它刻作山石、花木、蔬果之属,因色就痕,以为掩蔽。此类浮雕,叫做薄意。”陈子奋在《寿山印石小志》一书中说:“田石之黄皮、黑皮、白皮,石工于割削之时,故留一二,度相形势,刻为花纹,俨似生成,奇巧可爱。”石卿说:“薄意者,吾称其为‘刀画’,即在石上以刀代笔作画也。但它比作画更难,因为石料形状不一,有裂痕、有瑕疵、有皮层,必须具有扬石之长、避石之短、化弊为得之功底。非一张作画的白纸可同日而语。特别是远近呼应,虚实沉浮,意到力不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易也。”

细刻佳图称刀画,浅浮雕艺衍化来。

新拓一境显技艺,典雅精致意象开。

(陈泽辉《薄意艺术》)

薄意艺术经历了漫长岁月,最终在福州形成。早在战国及汉代的玉印中,已有浅刻云纹、回纹等文饰刻于印侧。到了清初康熙年间,杨璇、周彬等艺人以刀代笔,采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在寿山石印台四周,以浅浮雕刻“锦褥纹”、“环边不断纹”或其他博古图案,开创薄意艺术先河。郭柏苍玄孙郭白阳(1901-1956)在《竹间续话》一书中说:“周尚均,名彬,制钮外间刻写意山水。”之后,董沧门、奕天、妙巷鉴等继承钮雕传统,闻名于世。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各扬其长。以后又历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两个不同风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即以薄意为主的“西门派”和以圆雕为主的“东门派”。相比较而言,两大流派虽都是根溯汉代石刻,但薄意显得更具突破性,更具文人气息。一件薄意作品在手,即使身居斗室,也可领略山水野趣、文人典故,意境悠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在《收藏四得》一文中赞叹道:“印章艺术,讲究咫尺天涯,方寸中见宇宙……尤其是考究的薄意雕刻,显示了福建寿山石文化的深厚底蕴。”

天生美石寿山中,玉比玲珑彩比虹。

龙凤龟麟风格异,东门古拙西门工。

(潘主兰《寿山石》)

“西门派”是人们对居住在福州西门和西郊凤尾村一带的寿山石雕艺人的称呼。这些艺人多以凤尾村为作坊,在市区总督后街(今省府路)或西门一带开图章店,善刻印钮、浮雕、薄意,精于印章雕刻,故又称“薄意派”。“西门派”

开山鼻祖潘玉茂是同治、光绪年间凤尾村人,小名“和尚”。潘玉茂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薄意艺术,使薄意艺术之雏的羽翼丰满,初步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他还探索深刀雕刻,擅制印钮,对兽钮、博古、浮雕及开丝、雕边等颇有研究,开一代雕刻之新风。潘玉茂将石雕技艺传授给族弟潘玉进、潘玉泉,艺术上自成体系。

潘玉泉未有后传,潘玉进传徒陈可观、陈可应和林文宝。陈可观、陈可应和林文宝是“西门派”第二代传人。家住西门凤凰池的林文宝成就最大,时称“钮工一巨擘”。陈可应(1872-1941)专事浮雕、薄意,以刻“竹节”闻名,喜以圆雕刻大竹节,在竹节外作浅浮雕,形成竹叶。林文宝(1883-1944)传艺陈可铣,陈可应传艺林清卿。陈可铣(1895-1960)和林清卿(1876-1948)成为“西门派”第三代传人。

林清卿家住观前村,故居位于怡山西禅寺观前街3号,与住在凤尾村的“青芝田”店主陈显灿(1910-1992)家距离仅二三十米。因福州城市建设,凤尾村、观前村现均已拆迁。

林清卿早年学国画,并师从陈可应学习寿山石雕,后致力于汉代石刻、画像砖等艺术研究。当他又回来创作寿山石雕时,他以刀代笔,熔雕画于一体,独树一格,卓然成家,开创现代薄意艺术之先河。他在打稿、布局、勾点、波折上独辟蹊径。他善于掩疵扬俏,巧用石皮、妙用裂格、纹路走向等,充分表现出石头的天然韵味。他创作的人物、山水、花鸟薄意作品,题材新颖,画面飘逸,意境独到,气势连贯,繁简有致,有鬼斧神工之妙。他曾在一拇指大的白水晶上,薄意雕刻《红楼梦》“四美钓游鱼图”。在此作品中,李纨、探春、李绮、邢岫烟四人垂钓,宝玉衣襟上的丝发依稀可辨,亭台楼榭历历在目。

林清卿将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方式运用到薄意当中,有的“密不容针”,有的“宽能走马”,有的对章不但各自独立成画,而且合在一起又是一幅画卷,有的不仅石章四面成画,而且即使再加上第一面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此,时人将林清卿刻石称为“画石”。清末民初闽北画家熊文镛(?-1917。字声远,又字文祥。福建浦城人)说:“清卿画石,非人之画纸所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由此推算,林清卿薄意艺术创作应始于1917年前,即大约在他40岁前。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正当林清卿在努力开拓薄意艺术新境界时,陈宝琛之孙陈叔常(1910-1976)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福州。陈叔常与陈子奋(1898-1976)、潘主兰(1909-2001)常来往。经陈子奋介绍,陈叔常认识了林清卿。陈林二人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之交。林清卿为陈叔常、彝鼎斋的陈宗怡和回春药店店主吴元创作了许多寿山石雕。

龚纶于1933年出版的《寿山石谱》一书是最早记载“薄意”一词的专著,他在介绍林清卿时说:“其刻画不作杨、周陈法,自出新意。以工笔山水、人物,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即俗所谓薄意者”,“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璇)、周(彬)二家别开生面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龚纶在《寿山石》一文中说:“林清卿居福州西郊,最初学画,后弃而攻石。他的刻画,不作杨、周旧法,自出新意,以工笔山水人物,浮雕石上,随石疵累,因色比类,施工掩蔽,弥憾补缺,妙绝无缝。其勾剔生动,用刀如笔,于杨、周二家外,别开生面,卓然鼎峙,毫无愧色。晚年也作写意花卉,极象画图,尤其可以玩味。至于待人接物,谦和恬退,然而立品颇峻,能承他法嗣的无人。作品非给友好的,多不署名。于一九四七年病殁,年七十岁。”郭白阳(1901-1956)于1939年写成的《竹间续话》卷三中载:“近时,西门外林清卿者,尝在总督后‘彝鼎斋’刻薄意山水、人物、花卉、鸟兽,俱能出以新意,于法外取情,精巧工细如画,人士重之。”上世纪40年代,陈子奋于《颐谖楼印话》一书中也说:“花卉之妩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亦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潘主兰在1972年油印本《寿山石刻史话》中说:“林清卿曾刻艾叶绿一方。石高二寸余,绿色仅仅过半,其他地方淡灰色。绿处一面有略带黄褐色一大点,这明明是个疵累,通过清卿构思,刻蕉叶二大片满覆石上。蕉叶缺处,作两只小鸟并栖对语,其周啾之声,如出林荫,极为生动。蕉叶下面点缀一拳太湖石,玲珑多孔。孔之后面还刻两个蕉本,隐约可辨,太湖石好像淡墨勾成。如果以画理来评量,的确丝毫不违背。芭蕉与石头,却比较容易排布的。难在于黄褐色大点,不是安排小鸟,不能那样生动,不是安排两个小黄鸟不能尽掩其全疵。而且绿蕉黄鸟、衬以淡墨的假山石,这等技巧,纵使名画家赋色,恐怕也不过这样。”

早岁师从陈可应,辍刀学画攻汉砖。

有别杨周成一体,终使薄意耀山川。

(陈泽辉《林清卿》)

林清卿把美石、精工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薄意技法,使薄意艺术更加成熟。后人赞美林清卿的薄意作品是凝固的歌、无言的诗、诗化的艺术。林清卿成为继杨璇、周彬后,三百多年间最具影响力的寿山石雕大师。寿山石雕艺术正是有了许多像林清卿这样杰出的艺人,一生全身心投入,艰苦探索,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林清卿薄意艺术对现代寿山石雕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他没有直接收徒,但私淑者众多,主要有王炎铨、杨鼎进、王雷霆、林棋俤、郑金水、姚长泰、官细惠、杨水官俤、杨发旺、黄振泰、刘爱珠、江依霖、林文举、郭子伯等。他们的作品风格纯朴浓厚,潇洒超脱,布局清雅逸致,富有意境。

清初杨周是始祖,玉茂谦培艺高古。

西门清与东门清,薄意双星创新路。

(陈泽辉《东西两门》)

“东门派”艺人大多居住于福州东门外鼓山一带,其开山鼻祖为后屿村人林谦培。林谦培是同治、光绪年间人,他继承和发扬杨璇、周彬之法,长于钮雕和圆雕,所刻仙佛、神话人物颇具北魏遗风,人物高大,眉目传神,须发飘拂,衣褶流动。林谦培晚年积平生之得,拓描成谱,传授给弟子林元珠(1864-1935)。林元珠的圆雕独树一帜,被称为寿山石东门派。后人称林谦培为东门派始祖。以后屿村为中心的寿山石雕艺人也被称为“圆雕派”。

在发展薄意艺术进程中,“东门派”有一位与林清卿齐名的著名艺人林友清(1894-1970)。林友清,后屿村人。他秉承家学,把浮雕技法与薄意艺术的结合推向新高度。其作品矫健华丽、清新隽永,很有创意。人们将林清卿称为“西门清”,将林友清称为“东门清”。

民国初,寿山石雕艺术日臻成熟。“东西两门”传人努力提高技艺,增强艺术感染力。他们充分利用被官家、富商延请的机会,饱览群书,研究画理,广收博采,吸纳众长。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们汲取彼此艺术精华,最终实现艺术上“东西”两个流派合流发展。

当代田黄薄意上乘之作当推“东门派”林寿煁(1920-1986)的“田黄三件套”——“秋山行旅”、“岁寒三友”和“柳鹅”。这组作品古风浓郁、生气盎然。画面中的河川驿道、山石花枝、骑驴老者、垂柳、鹅以及松、梅、竹报春讯的情景令人陶醉。1984年,“田黄三件套”赴京展览,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荣誉金杯奖。其中的“秋山行旅”田黄原石1984年的价格是1万元,由福州雕刻厂的王祖光从一个石农处收购。1989年,“秋山行旅”以37万元之价被一港商收藏。1993年,再以129万元转手。2003年,一港商又以200多万元购得。20年间,“秋山行旅”价格涨了200倍。1981年,王雷霆(1919-1983)创作的400克田黄薄意“香山九老”,在香港以40万元港币售出。王雷霆运用烟云之法,不仅使山石增辉,而且凸现九老的仙风道骨。当代田黄薄意佳作还有石卿的“风雨牧归”、“春江水暖”,林飞与潘泗生合作的“九老图”,林文举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瑶池盛会”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