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泽辉的头像

陈泽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23
分享

寿山石文化随笔

潘主兰说:“自有人类,就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诸如绘画、文字、诗歌、音乐、雕塑,均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其显晦虽有别,但与时会盛衰,不能视为绝无关系。从天生瑰宝之寿山石观之,亦犹是也。”

寿山石文化是古老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发展伊始便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如民间流传的“女娲补天遗石寿山”等。传说远古,天柱折,天倾东南,大雨如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东南成了一片泽国。千千万万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最伤心的是美丽、善良的女娲娘娘。想当初,她与伏羲悄悄下了天界,用地上的黄土泡了溪里的水,捏成一个个人。这些人唱着动听的歌,跳起欢快的舞。日子过得多么快活!

可是,不久,出了一个恶魔共工氏。他用头撞倒山,天缺一角,水注东南,不知淹死了多少人。女娲怎么舍得让自己的儿孙们遭受如此灭顶之灾!

女娲跑到玉皇大帝的后花园,这里有许多用五色美石堆砌起来的假山,熠熠生辉。这些五彩美石,都是她用神火辛苦炼出来的。但现在她顾不了这许多,把一块块美石都搬下来,运到东南方去,小心翼翼地补起天来。补着补着,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天不再漏水了。蓝天下又是一片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女娲很是高兴!

补好天后,女娲身边还剩下一堆五彩美石。太白金星老人看了,捋着长长的白胡子对她说:“倒不如将这些美石都送到人间,可以堆成一些山。要是再有大水淹来,老百姓也有个避难的地方!”女娲一听觉得颇有理,于是就用这些五彩美石,在东南福州寿山一带堆起了一座座山。最后,她将腰上佩带的美石也解了下来,撒在寿山溪田上,它们就成了“石帝”田黄。

这个关于寿山石生成的传说反映了先人美好的愿望,同时也为寿山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寿山石文化是指人们在对寿山石的认识、利用、研究过程中,所引发、延伸的相关内容、信息、活动的综合体,包括雕刻、篆刻、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等内容。寿山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篆刻等)的综合体。笔者有诗曰:

五颜六色寿山珉,似玉非玉胜黄金。

回望漫漫印章史,闽都美石炫艺林。

(陈泽辉《寿山珉》)

地动山出美珉,溪漫田孕石帝。

村舍袅袅炊烟,千秋瑰宝产地。

(陈泽辉《寿山村》)

明末的谢在杭(1567-1624)品寿山石时“以艾绿为第一”,此时的田黄被称为“黄石”,还不为人注意。清代浙江文人施鸿宝(约1800-1871)在《闽杂记》一书中写道:“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空筐,曹节愍(mǐn)公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

原来,“石帝”是这样被人们发现其价值的:明末,福州西郊洪塘村有位曹学佺(1574-1646),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曹学佺在四川按察使任上,因得罪蜀王被免职。他回到家乡洪塘村建“石仓园”闲住,搜罗奇石,叠成假山。

一天,曹学佺闲步来到洪塘街,见一农夫挑着一担谷,其中一头压着一块黄色的石头。学佺问:“这块石头是做什么用的?”农夫说:“用来压担子的。”曹学佺非常喜欢这块石头,于是将其买下。曹学佺一摸这块石头,温润生津,忙用水清洗干净,只见这块石头玲珑剔透,黄得像金子一般。他想这应该是一块寿山石,但还是没把握。于是他又回到洪塘街,找到了那位农夫。曹学佺问农夫:“这到底是一块什么石头呀?”农夫回答道:“我是从寿山溪边的田里捡来压担子的。”曹学佺大喜:果然是一块寿山石。他连忙说:“好的,好的,只是刚才给你的银子太少了。”说罢,他又送农夫一把银子。

因为是从福州北峰的寿山溪田里捡到的,又黄得可爱,曹学佺就将这种寿山石称为“田黄石”。这样,寿山石品种系列中又增加了“田黄石”这一珍贵品种。曹学佺主要生活在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他是发现田黄石价值的第一人,也是收藏田黄的第一人。笔者有诗曰:

原名黄石出溪坂,幸遇曹氏题田黄。

清初已胜艾叶绿,绝代天骄称石王。

(陈泽辉《田黄得名》)

福建寿山是福地,独产田黄称石帝。

温柔细润含六德,传为女娲补天遗。

田黄天生王者气,堪称世界第一石。

自古文人多珍爱,易金百倍不足奇。

(陈泽辉《石帝田黄歌》)

可考的寿山石雕最早出现于南朝。寿山石最早成为朝廷贡品是在南宋。寿山石成为印材开端于元末。明代,寿山石成为玺印材。到了清初,被发现的寿山石品种越来越多。前后《观石录》记载的寿山石品种已有数十种。《后观石录》首次在文献中记载了田坑石(田黄)。此后,田坑石更多地进入文化视野。

300多年来,“寿山石之王、印石之王、石中之王、石帝”田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田黄文化是寿山石文化、印石文化、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黄文化,指人们在对田黄认识、利用、研究的过程中,所引发、延伸的相关内容、信息、活动的总和。田黄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田黄生成与发现、田黄品种与鉴藏、田黄雕刻与篆刻、田黄诗文书法音乐石刻、田黄文化研究体系等。

众多文人关注、参与到寿山石文化,皇帝对此也特别关注,使其成为一个参与者层次广泛、人员众多的艺术门类。这一切又影响到雕刻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这是清初寿山石雕发展到极高水平的社会、文化基础。

康熙年间,寿山石雕鼻祖杨璇、周彬艺盖群芳,稍后有魏汝奋、董沧门、奕天、妙巷鉴等名家。同治、光绪年间,福州东门、西门两大门派技艺争奇斗艳。“西门派”主要雕刻印章与薄意等。“东门派”除雕刻印章钮头外,还善于利用寿山石之自然形状与色泽,刻制人物、 动物等圆雕。

观赏评论寿山石印章、摆件,成为清初福州官家、商人和名流的嗜好。福州总督后街(今省府路)成为专卖寿山石工艺品的礼品街,人们“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采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高兆《观石录》),“一展玩间,真觉心神俱爽,摩挲不忍释手”(郑杰《闽中录•寿山石谱》)。有前人赞美寿山石曰:“色泽洁丽,含蓄典雅,美也;柔润温和,顺应镌琢,淑也;晶莹透澈,混沌氤氲,德也;上可伴大夫,下能亲平民,贤也。”

清帝几乎都喜欢寿山石,尤其喜欢用寿山石篆刻宝玺。康熙是第一位拥有“石帝”田黄玺和“石后”芙蓉石玺的皇帝。他还将寿山石“御赐朗吟阁宝”赐给他喜爱的皇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御赐朗吟阁宝”是用芙蓉石雕成的,刻有双狮钮,形象逼真生动,雕工流畅细腻。雍正也很喜欢用寿山石制成的宝玺,他有200余方宝玺,其中160余方为寿山石材,主要是高山石或芙蓉石,有的是田黄石。乾隆的寿山石玺多达600多方,他是拥有最多寿山石(田黄)玺的皇帝,有寿山佳石刻成的“鸳锦云章”、“璿玑仙藻”两大套章。其中“鸳锦云章”也被称为“九读”,特点是印石美、雕钮精、印文佳。九方精选出来的田黄章和芙蓉石章,施以顶级雕工,镌成狮、辟邪等印钮,栩栩如生。嘉庆有“嘉庆御笔之宝”和“嘉庆尊亲之宝”等寿山石玺。道光有“恭俭惟德”等寿山石玺。咸丰有“御赏”、“同道堂”等寿山石玺。同治有寿山石组玺“同治”等。宣统有“无逸宝斋”、“夙夜敬止”、“宣统宸翰”等寿山石玺。

慈禧26岁掌权后,除了掌控田黄石玺“御赏”和芙蓉石玺“同道堂”外,还有寿山石“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慈禧太后之宝”等。

皇帝、太后如此酷爱寿山石,王公大臣以及文人墨客、庶民百姓也趋之若鹜。尤其是“寿山石之王”——田黄,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乾隆第六子、质亲王永瑢(1743-1790),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1752-1823),清代大臣李鸿章(1823-1901)和盛宣怀(1844-1916)等都有田黄印章。

人们喜欢田黄,收藏田黄,热爱的是田黄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代的一些诗人热情讴歌田黄石,如叶观国(1720-1792)有《寿山石》诗:“贵人总爱田坑好,幽洞曾愁斧凿寻。”李兆龄有《福州竹枝词》诗:“寿山五色灿辉煌,田石尤堪作印章。”郑洛英有《寿山石》诗:“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笔者有诗曰:

女娲补天留石王,乾隆祭天传佳话。

印石之帝人人夸,田黄贵在振文化。

(陈泽辉《田黄贵在振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