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章寿的头像

陈章寿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8
分享

梧桐枝繁凤自来

在杭州的西南,有一个军营。这个军营叫中村;在杭州的西北,也有一个军营。这个军营叫留下。如果将这两个军营看作两只箩筐,那么挑起这两只箩筐的一根扁担,叫“留泗公路”。“留泗公路”是杭州城西的一条南北通道,起于北部的留下镇,止于南部早期的上泗公社。

“留泗公路”是一条辅助道路。它长度约三点六公里,宽度仅能容纳两辆汽车交会,虽然短小,但穿行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山谷。山谷,是一个洋气的名称,通俗的称呼叫做“坞”。该“坞”的东侧有一坐山,山名叫对门山。西侧也有一座山,山名叫凉帽山。两座山虽然不高,但绿树篷影,植被丰茂,蛇虫出没,百鸟栖息。从“留泗公路”的南部开始,经过太坞山隧道,就进入这个名不见经传,但又山间如屏的境地。

在杭州绕城高速西线没有建成之前,“留泗公路”上面也曾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也曾千军万马、人头攒动。只不过,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在它的上面走过的元帅只有一位。这位元帅就是朱德。朱德一共走过四次。一九五四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在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的陪同下,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第一次踏上“留泗公路”,到地处中部的外桐坞村调研。

桐坞村以梧桐树众多、高大、茂密而得名。它分里桐坞和外桐坞两个村庄。里桐坞在外桐坞的西南角,是一个大村,如今有近三千个人口,以傅姓、祝姓人口为主。外桐坞是一个小村,如今只有一百六十一户,六百○一个人口。以仇姓、李姓人口为主。里桐坞和外桐坞虽然唇齿相依,近在咫尺,但井水不犯河水,在行政上是两个特立独行的村庄。相传,在明朝宗宪或孝宗年间(公元一千四百至一千五百年),仇氏的先辈“怀山太公”为躲避战乱,带着族人从宁波沿江一路北上,迁徙至此。

外桐坞村坐落在“留泗公路”西侧,且紧贴“留泗公路”。那么,在杭州周边多如牛毛的村庄中,朱德为什么会选中外桐坞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外桐坞村远离市区,犹如深山老林,是一个难得的安乐窝。二是外桐坞村相对富庶。当时,它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两百多个人口,但有两千亩土地。

在凉帽山之东、村庄之西,有一大片坡地。新中国成立不久,外桐坞村正在这里开荒种茶。朱德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一双黑色布鞋,拄一根拐杖,亲切地来到村民中间。他一看场景,立即被高涨的劳动热情所感染,就情不自禁地融入开荒的队伍。他一边挥锄,一边说:“茶叶是经济作物。人人要喝,要多多发展。”此后,外桐坞人根据朱德的谆谆教诲,从两百亩茶山发展到今天的五百亩。如今,外桐坞人在朱德挥锄的地方,建立了一个亭子。亭子呈圆形,分上下两层合三个节。下层有十六根柱子,其中外八根、内八根;上层有八根柱子。从远处看,亭子的形状像一顶古代元帅的帽子。鉴于此,外桐坞人将亭子取名为“元帅亭”。

一九五八年四月,同样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朱德在时任浙江省省长周建人的陪同下,第二次踏上“留泗公路”,到外桐坞村调研。朱德一行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仇阿友的引导下,一边交谈,一边到先前种下的茶树边与村民一起采茶。他一边采、一边说:“这么好的西湖龙井,要带回去与老毛一起品尝。”这是外桐坞村的茶叶第一次走进北京中南海。如今,外桐坞村建立了“元帅茶展示中心”,并将生产的茶叶取名为“元帅茶”。

在外桐坞村的西侧,沿村庄自西北向东南,有一条小溪。小溪由于太小、太短,故至今没有一个名字。早先,它的水流虽然不大,但溪水常依,水声潺潺,一年四季,仿佛能够听到水头流动的脚步。它的一部分裸露在外,一部分藏匿在桥梁、道路或者房屋之下,如一条短促的水龙,蜿蜒地穿村而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原龙坞公社的一个社队企业在外桐坞村西北角的山坡上,开挖了一个石矿。开矿者无意,但老天爷有心。石矿一经开挖,就切断这条小溪的龙脉。此后,除了下雨天,这条无名溪里常常断流。人们虽然经过多方找寻,但始终找不到原来的水头。断流后,这条小溪像一根干燥的丝瓜壳,袒胸露背,青筋外现。幸亏,在村子的中心有一口老井。这口井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它内圆,外呈八角形,深度七米。井身由鹅卵石砌筑。井水从底部涌出,清澈透明,甘甜爽口,四季不枯。朱德第二次到访时,村民用井中之水,沏泡西湖龙井茶让他品尝。该茶水香气四溢,清洌醇厚,回味无穷。朱德赞不绝口,说:“多好的井水啊,你们要好好保护。” 如今,这口古井被取名为“元帅井”。

年糕,寓意“年年高”。江南农村有打年糕的习惯,外桐坞村也不例外。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五日,是农历的春节。这一天,朱德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到访外桐坞。他在杭州市和西湖区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走进村民仇根喜的家。仇根喜惊喜万分,对总司令说:“今年我们又是大丰收,稻谷丰收、茶叶丰收,饭全部在大食堂里吃,家家过年分年糕。”朱德一听,满怀欣喜,关照村里在年底要统一打年糕,将福利分给群众。由于多种原因,这项活动开始不久就停止,但从二○一一年开始,外桐坞村又恢复统一打年糕的传统,从元旦开始,为期一个月。打年糕的地方叫年糕坊。打年糕既是一种怀旧的形式,也是一个表现的项目。每当打年糕的时候,当地人、外地人络绎不绝,喜笑颜开,在年糕坊里分享丰收的喜悦。如今,外桐坞村将传统的年糕取名为“元帅年糕”。

唐朝诗人李白究竟有没有到过杭州、到过外桐坞,无从考证,但据传,李白曾经云游至此,见山谷两侧梧桐树成片,山清水秀,林木葱茏,花团锦簇,鸟语贯耳,遂兴致盎然,信手作打油诗一首。诗云:“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我姗姗来迟,茫茫然步李白之后尘,于春之初、夏之中,秋之盛、冬之尾和梦之未醒时,五次参访外桐坞,悄然抚摸她的灵魂和脉动。走近村路,我细细搜寻伟人留下的四趟足迹;走近茶山,我尽情捧闻茶树散发的一溜幽香;走近水井,我俯身探寻泉水的不尽源头;走近年糕坊,我深深呼吸一阵米香的气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高到低,从浅到深,从虚到实,五圈走下来,深深地觉得,外桐坞是一个袖珍型的村庄。它小巧玲珑,体态轻盈,结构紧凑,道路纵横,景观密布,房屋高低错落,犹如人间仙境之第二;外桐坞是一个公园型的村庄。它树木林立,花草争妍。春季迎春花吐艳,夏季荷花争宠,秋季菊花挂枝,冬季梅花怒放。人在花中行,房在花中藏,风在花中过,鸟在花中栖,爽心悦目,美不胜收,犹如桃花源之再现。二○一四年,外桐坞村成功地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外桐坞是一个艺术型的村庄。它坐落在素有杭州“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镇之北、杭州之“肾”的西溪湿地之南,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相距六公里。二○○五年,外桐坞村依托杭州市人民政府开展的“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再掀“新农村建设”高潮。村委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充分利用毗邻中国美术学院的区位优势,委托中国美术学院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定位发展为“艺术村落”,形成以“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为表现形式的“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六个区块。二○一一年,外桐坞村被评为杭州市“画外桐坞风情小镇”。这个荣誉,为未来创建一个中国版的“枫丹白露”,迈出坚实的一步。如今,已经有闵庚灿、刘健、王赞、王骏、王鸿等四十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慕名入驻,注册成立十六家工作室,十五家文创企业。外桐坞村由此被誉为“江南艺术第一村”。

外桐坞村是一个经过改造的新兴村落,没有老街,但有古樟树、有古院宅。在村子的中心,有一座二进二层的小院。该小院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木质结构,白墙灰瓦,端庄稳重、古朴典雅,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围墙的大门门庭用青石条块砌筑。门庭上方刻有“朱德纪念馆”五个大字。“朱德纪念馆”就是“元帅纪念馆”。大门的左侧,有一张青铜浇铸的八仙桌、两条长登。桌子上有一只青铜的茶瓶、四只青铜的茶杯。桌子右侧,安放着一尊朱德的青铜雕像。朱德系着红领巾,笑意盈盈,慈眉善目,双目平视,似悠闲逸致,欣然品茗;也似深思熟虑,运筹帷幄。在这一组雕塑旁边、墙头的对面,有两根石柱。石柱与围墙珠联璧合,支撑起一个近八平方米的雨棚。雨棚上藤蔓缠绕,绿叶扶疏。鸡冠花、石榴花等花卉姹紫嫣红、遥相呼应。

从大门进去,里面是一个天井。天井里种有一棵石榴树,此时正是石榴开花的季节,一朵朵火红的花瓣,穿插在碧绿的树叶之间,娇艳粉嫩、摇摇欲滴。天井的里侧,是一幢二层小楼。正门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圣蕴真空行己道”,下联为“茶温大德发人言”。室内的四根柱子上也有两副对联。第一对联为“智越韩彭到此人思落木,功高管乐至今像绘凌烟”。第二联为“大节可追山间松侧兰如玉,高风仰止元帅井边榴似霞”。纪念馆设上下两层。内容分“外桐坞村回忆录、中纪委风云时代、朱德一生大事记、朱德诗集风采和外桐坞好家风传承”等六个篇章,通过图文、影像和照片等形式反映朱德的生平事迹和四次到访的情景。

外桐坞村是一个由外桐坞人建设起来的美丽家园,是一方流连忘返、魂牵梦绕的乡村乐土,是一个优雅恬静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的艺术小镇。她在一片美丽、祥和与宁静之中,浸透着安逸的人间醉意;在一组小桥、流水与民居之间,喷发着迷人的无限芬芳。一拳之石,能蕴千岩之秀。照此态势,天地洞开,日月轮回,阴阳相辅,山水相融,久而久之,在一个不经意间,外桐坞村会不会被人们整出一个“江南元帅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