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思
今年的中秋节不一定能见着月亮,窗外正淅沥沥的下着小雨,早清已是阴雨,晚上能否对月寄情还是个问题。既然当下无月,那便寄情于天上阴云,充当情思传递的媒介吧。
我寄万千思绪与你,反馈给我的也只是清凉的细雨。我本以为这样的流通只会是单向的,但那只是因为我没有用同样的情去接受、体会。于是我便立于天地之间,静静感受阴雨返还给我的回馈。我知道我能具体感受到什么,因为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寄的情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返还回来。它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是自编自导的文艺化的矫情、抒发式的滥情。我不想让滥情麻痹了我的冷静、开阔、直接、确切,所以要从老旧的思维惯性上抽拔出来,真切体会细雨的现实温度带来的情感温度。
远方的亲人肯定听不到我的呼唤,但交流又不因地域限制而传播阻塞,因此心理上的期盼、思念就少了许多。过分赘述抒发也会使真情缺了温度。在这样的情境下,保留那一抹真情、守住那一丝温度才是这种科技发达时代的出路。
当下时代因地域限制的破除而导致情感温度下降的实例确是不少,没有了限制反而使期盼思念散去了许多,原因可能是加之于思念上的美感能够促进情绪的迸发、积累情感的浓郁,而一旦美感因无限制、无壁垒而消失,那么郁积的酒香则会大片散发、消弭。
我们的情感因此而不浓厚、纯粹。可能有人认为当下时代就应因这种新形势而做出方式上的改变,应给每个人更多单独的时间、空间,未来更不需要亲情、友情的帮助等等,但那只是因时代产物的机制性情感补偿而使个体不觉得需要现实性真实体验化情感的助力。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类的情感动力来源都应为人类群体本身。
可思念期盼的温度回升在当下时代很难实现,周围的科技发展已把人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有关于人类群体内部所需情感的原始获取方法构架已被大幅瓦解,人类再次面对新的课题,而且这个针对方向亦由群体外指向群体内,针对概念由物质指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