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车稳进的头像

车稳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30
分享

独轮车

独轮车

居文俊

提到“独轮车”,使人不由自主会想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

《三国志》确实记有「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文字,据考,木牛流马也就是独轮车。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也将造独轮车之功归于诸葛亮 。然而,据历史记载,蜀国著名的钢铁冶炼技师蒲元曾上书诸葛亮,禀告造成木牛之事。故在诸葛亮之前,可能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已可造成独轮车。

根据汉画像砖和一些文字记载,独轮车的发明时间,可上推到西汉晚期,或称为「鹿车」、「辘轳车」。可见独轮车历史由来已久。

三国以后,独轮车被广泛使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

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年–1145年)画作“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了单轮中式独轮车。

独轮车以只有一个车轮为标志。由于重心法则,极易倾覆,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用它载人、载物,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由于车子只是凭一只单轮着地,不需要选择路面的宽度,所以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这样非常适用于山区、荒野等偏远生产运输,又由于是单轮,车子走过,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一条直线或曲线,有的地方还称为“线车”。

独轮车在狭窄的路径上运行,其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这种车可以在乡村田野间劳作,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

1948年寒冬,千千万万的支前民工就是用独轮车,以“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胸怀,迎着危险、冒着大雪,舍生忘死、冲向前线。

“独轮车”助力淮海战役,使中国共产党全胜、国民党完败。决定这场名闻天下大战胜利的天平?因素也许很多,但时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五大书记”之一的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说出肺腑之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元帅曾经说的“小车”,就是指的这种手推独轮车。这句话日后与淮海战役一起名扬四海,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最为生动的写照和代言。

独轮车,乃古时能工巧匠以一块一块桑、榆、槐等树的有韧性且结(厚)实板材,拼接呈圆形,圆盘中间镶约一尺左右铁制5厘米左右的中轴,均匀分布圆盘两边。在制作时,根据车身大小,打造圆盘。小车的盘直径约不到二尺,大车的盘直径约一米左右。圆盘根据车身而打制,车身即车架。车架后端手把间距不超一米,长度适中,且人的双手可紧握,不可太粗。车架分车面与车耳、车腿三个部件。车架宽窄、长短与向前倾斜的大小、长短车耳紧密相连,榫口毫无间隙。连接车架的车耳底端木眼(孔)之中,车盘中轴套在其中。最后,还要有一副十分结实的横撑之双腿,上紧靠车面,下支撑大地,车腿两边需以双绳与车面搅扰。如此,一辆独轮车便打造成功。

独轮车虽可驮人载物。但推独轮车可是个技术加体力活,需要推车人掌握平衡和体力相互协调与配合,有劲不会平衡不行,会平衡没有劲也没有用,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推得起来的。推车时,还需有披肩的宽窄适中布、绳扣在两车把末端,以结合全身力气,减少膀臂负荷。古近代时路况不好,推“独轮车”常遇坑洼坎坷,尚需推车人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否则,将会导致人伤车坏。在古近代、旧中国战事和解放战争时期,独轮车在敌我双方交战中,代替了驮人载物交通工具,民夫以独轮车运粮、运草、运弹药、运伤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有条件或一些富豪士绅、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出行,端坐独轮架子大车上,彪形大汉推着他们在官道或羊肠小道,一路吱吱呀呀何等威风,穷苦百姓羡慕不已,更多的是望而生畏。

50年初出生、自记事起的我,对独轮车印象深刻,渴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木制“独轮车”摆阔,可条件所限,不能如愿。待我成人时,随着家乡黄海滩涂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科技进步,木制独轮车逐渐被现代化钢圈、橡胶内外胎所代替,使木制独轮车车盘渐渐被淘汰。但车面即车架大都是木质,也有以废旧角钢代替车架的。1972年,虚龄18岁高中毕业的我回乡务农,为了在农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谋生存,我想方设法打造了钢圈木质“独轮车”,以此代替了手提肩抗、挑稻麦、泥土与秸草。

1978年12月18--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我家承包了近20亩土地。橡胶充气轮盘独轮车运肥、推麦、驮棉花,起到了莫大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分田到户的当年取得了好收成,1980年春,就盖起了三间红砖、水泥瓦的大瓦房与厨房,改变了原本东倒西歪的泥墙草房陋室。

当年,独轮车还与我一起在黄海沿海滩涂围垦、筑海堤、“三期”运粮河、新洋港拓浚、射阳河裁弯等水利工程大显身手,几百斤重的泥土在独轮车上,来回从河道运送到堆(堤)身,一天虽走百余公里路程,但还是比较轻松。如果肩膀挑泥只能百余斤,且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十分疲劳。所以,以扁担肩挑泥兜,与独轮车功效比起来,就难以企及了。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条件改善与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也逐渐被机械化、智能化操作所替代,独轮车因此逐渐退出农田与沟河土方工程,就连建筑工地也很难看到独轮车的影子。独轮车与磨盘、碓臼、“24条沟“石滚、蓑衣、斗笠、煤油灯、水车……偶尔点缀在农家陈列馆、展览馆等地方,以彰显以往农家生活辛劳、田园风范与情调。见其身影,令人回味无穷,使未曾见过这些旧物件的青少年,体味上辈人的辛勤,珍惜时下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独轮车伴我度过了青壮年华,只到1982我父恢复其党籍和公职,我于几年后告别了日夜相伴的独轮车。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呀,伴我走过了7000多个日日夜夜,其中不泛有欢乐与劳累,在乡间阡陌、河工工地、滩涂之上,也坚定了我人生犹如“独轮车”的载重意志与毅力。参加工作之后的岁月,我开始在书写“诗与远方”文章的阡陌中追寻梦想。曾在国家、省市县报刊、网络等发表6000余篇,两百余万文字,嗅吻每一篇拙文在媒体上沁入肺腑的墨香,犹如装载在独轮车上芦苇、稻麦、泥土之芬芳,深感欣慰。在县城某单位退休后,还被某医疗机构聘请捉刀6年,2018年9月还被汲纳为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生于建国之初、推过“独轮车”的一个“庄稼汉”、拿着养老金的我,能有今天的小康幸福生活,衷心感谢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其实,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就如同独轮车在任何路途、环境中,都要适应平衡、独立行走。愿千千万万个独轮车,在新时代各自岗位不负韶华、踔厉奋发,“吱吱呀呀”地奏出有力有劲有为的和谐乐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