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红华
到涪陵当晚,重庆朋友推荐网红烧烤地“猛火造物”,还发来烟火味十足的场景图,我不为所动,一心惦念麻辣火锅。行旅之道,或访古循迹,探幽问道,寻觅自然之境;或沿途寻味,走街串巷,遁入烟火人间。重庆之约,自然对麻辣火锅情有独钟。
川渝火锅,走南闯北,收割了不少粉丝。美食达人,老饕入川入渝,必有一场奔赴。善用麻辣调味,麻而不腻,辣而不燥,颜色深,味道重,是川渝火锅的特点,它天生就是来诱惑、缠绕你的味觉的。一口香油红汤的大锅,端上新鲜上好的食材,一对情侣,两三闺蜜,五六老友,七上八下,烫撩起蘸,就可大快朵颐。况且“天下美食·桐庐味道”正等着我的“假日美食”小文,不免压力山大,亟待深入坊间,一探真味,方可一了心愿。
“同学的同学的火锅店”,在涪陵区太白大道29号攀华国际广场,是李渡商圈2439家人气特色商街店之一。同行的小严陪着一帮女人孩子逛街,瞧见这家人气火锅店,就约我们过来。
吃火锅,人多了不待见。只需板凳往外一拉,十来个人挤一挤也凑合,关键是图个热闹,吃个氛围。
牛肉羊肉,鱼片鱼丸,鸭血鸡肠,虾滑肥肠,粉条土豆……我们按着自己的喜好点,由着性情地涮。锅用的是鸳鸯火锅,中间一只小巧锅,专供不吃辣的享用;其余的锅口尽是红浓的麻辣汤底,颗颗粒粒的花椒漂浮在滚烫的锅水里,等待着吃客衔菜入口,麻辣烫嘴。
里角是一桌六七人的小圆桌,满客了,一众男人喝着啤酒,说着各自的心事,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夏日宵夜的那种火辣味;邻桌是一对年轻男女,涮着火锅,啤酒和可乐对饮着;中间是两位时尚的小闺蜜,顾自享受着舌尖带来的快感……我喜欢这宵夜里的氛围感。
来重庆的第一晚,确切地说是在武隆,宵夜我们只是先过过火锅瘾,而有人因为麻辣火锅,却已经爱上一座城。席间,小严聊起他的堂兄,“三四千块的工资,在这里过得挺惬意,好的就是这一重口味,以及由此带来的山城舒适感。他父母在老家县城给他买房子,他也不肯回去。” 火锅是重庆的招牌,也是重庆人的灵魂。爱吃火锅的人,势必对这座城市迷恋不已。在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一个个火锅店和麻将一样镶嵌在各式居民楼和商业楼里。
一入重庆,晚餐即赴火锅重地。地导“花花”安排我们“进驻”重庆火锅发源地,一探火锅底色。
在重庆,不整点麻辣,就真的没算到过。麻辣是川渝人的标签,也深植于他们的血液中。花椒和辣椒的融合,造就了川渝人的江湖气息,他们的性格里头就带着麻辣的透彻。身边有一位叫“花花”的重庆朋友就是这样,说话干脆,喝起酒来很嗨,性格也浓烈,敢爱敢恨。在麻辣江湖上,川菜的地位几乎无法撼动。我就不太理解那些来这里一两天就找杭帮菜馆的,不免太生份了。我是得过足这把麻辣瘾才肯回去的。
上二楼,整一桌子的菜上来,好吃的喜欢的随意点,大风扇哗哗地吹着……我们几个搬到阳台上去吃,坐拥江景,又热辣滚烫,眼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桥飞架南北,让人浮想联翩。
面对着麻辣鲜香的红油锅底,先下一道鸭血,等水开后再涮毛肚,等涮熟后蘸着香油碟吃,那直冲天灵盖的攒劲味儿让人不言而喻。放一瓢猪脑沉底,牛肉羊肉涮起来,腰片酱着孜然粉吃,啤酒饮料敞开了喝……对面是洪崖洞,一座依山而建,拥有十一层楼的传统吊脚楼,灯火阑珊处,人挤人等着打卡。
去武隆吃鱼吃鸡。
车行山间,开阔地上便是一家又一家的农家乐。导游“花花”介绍说,乌江盛产各类鱼,农家烧法也五花八门,水煮鱼,干烧鱼,酸菜鱼,肥肠鱼,都是麻辣味。因为武隆天生三桥,天坑地缝,林森木秀,飞泉流瀑,神奇有趣,特别有吸引力,我们玩得尽兴,午餐在下午一点半左右,接待的农家菜馆干净清爽,服务员客气温和。上桌的主菜就有麻辣肥肠鱼、水煮鱼。一不小心,花椒就顺着鱼片和肥肠进了嘴,唇齿间立马感受到麻辣。一旁的阿庆嫂就碰上了两回,直接捂上了嘴,用雪碧冲灌都不行。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调侃她,“到重庆,就得体验一下这里的麻辣味道。”花椒是川菜麻辣味的灵魂佐料,川渝人拿捏起手中的“三椒”(花椒、辣椒、胡椒),将食材做出了独特的口味,他们的火锅底料,牛油、辣椒、食盐配制的麻辣味,也是岁月历练铸就的精品,譬如“桥头”火锅底料,五味中求平衡,清鲜中求醇厚,麻辣中求柔和,口感中求层次,以其油不腻嘴、辣不刺喉、麻不伤胃、香醇浓郁、回味悠长而风靡山城,享誉华夏。
这里还有我喜欢的牛肉香菜煲,牛肉鲜嫩,偏麻辣些。麻辣鸡,调料里有农家自制香油,口味地道,吃的就是这种感觉,每桌几乎都是光盘的。江湖菜里配料精致,梅干菜在里头提味不少。烟熏香肠腊肉(据说这里湿气重,当地人惯用烟熏火燎的方式制作)味道也不错。
菜品里面,顾及了我们南方人口味的水蒸蛋、青椒小鱼干、空心菜等,重庆人的待客之道,除了热情火辣,还保持着一份善意与温和。
在重庆的第二日,小严的堂兄约我们吃火锅。有当地的朋友带路,就有可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正如我家的两个年轻人一再叮咛的,“去重庆,要吃路边摊,那里才有正宗的火锅。”是的,一个有灵魂的火锅店,往往都开在旮旯角落,以环境简陋的“苍蝇馆子”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
小严的堂兄在刘家台地铁二号站口等我们,他看上去偏廋,我猜想是气候、饮食和自律带来的福利。大家跟着他拐进僻静的街区,这里的楼房略显破落,像是老企的集体宿舍,有几处丝瓜藤随意地牵在二三楼间,让人颇感意外;几处零散的地摊上,有黄瓜、空心菜、生菜等生鲜蔬;一边是大树下的风扇和闲着玩手机的菜主。一眼望穿,像是城中村小市集,与一墙之隔的热闹有天壤之别。
拐进下一个街区,走林荫道,在小街角边,走下几十级台阶,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渝味黄姐火锅。也是老居民区的那种五六层楼房,一楼打通了几间,外面的场地也充分利用,摆了七八张大小不一的饭桌,此刻已坐满了人,真有种躲在深闺人不识、只缘未到此山中的感觉。
不巧的是拿号前,让人抢了先,我们8个人的大桌,还要耐心等待。“里面还有二十几桌。”一个系着围裙站在吧台旁的大妈告诉我,我就往里去瞧,我的胃口在烟火味,我巡过门厅、过道、拐角、偏屋,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这里正热火朝天涮着呢,生意真当是火爆。
已是晚上七点多,有些闷,并不太热,我们继续排号,等待翻桌。
街边是小吃摊,摊主大妈热情地邀我们坐着歇,一边聊着她的特制蘸料。坐着热,走起来带点风,我们也不闲着,几个小摊都逛,冰汤圆、凉粉凉虾凉糕、苕皮、豆干、粉肠、小炒肉……重庆的特色小吃果然名不虚传,哪哪都有,味道真不错。一个小伙子在最外围摆小桌, 专制“不如喝点”特调酒,是个弄着玩的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四周望去,热辣滚烫。在我的眼里,分明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我们的运气不错,被提早安排在偏屋包间,有空调。这里有一张大桌,够我们8人享用;另有两三人的小桌一张,挤在一边——没有比这更舒坦的位置了,大家都很知足。食材新鲜,做法地道,麻辣鲜香,所有的期待与等待,都是值得的。
拿号的时候,就可以按着单子直接点,不耽误事。接着便是自行调蘸,一盘豆芽下锅,火锅模式就开启了。大家齐动筷,佐料一一下热锅,四只麻辣小锅,瞬间红油翻滚,麻辣烫贴,勾人味蕾。汾酒上一瓶,啤酒泡沫起,酸梅汁满上,筷子动起来。
油碗锅底是直接上好的。毛肚足够脆爽;双椒牛肉很嫩;鸭血是预制煮过的,很嫩且无腥味;黄金针菇必点;午餐肉久煮不化,有明显的肉质颗粒感;小郡肝挺有意思,牙签穿起来两三块中间插一颗泡椒;酥肉,大块很过瘾,基本都是瘦肉,而且炸的特别脆;阿庆嫂喜欢吃的猪脑,搁勺稍烫即食;最有特色的是腰片,很嫩,堂兄取了一小碟孜然粉过来,蘸着特好吃,腰片又加了两份。
火锅底料足够厚重,吃到最后,一没糊锅,二没加水,也不会酸掉,而且基本没有变味,不像有的锅底会变算或者变咸,辣度和麻度也恰到好处,也许这就是重庆火锅的民间天花板。渝味黄姐火锅,传扬得飞天玄火的重庆火锅,足够接地气,足够性价比,足够重庆!
东哥汾酒酸梅汁充着喝,阿萍白酒啤酒混着喝,阿庆嫂开喝酸梅汁……后来,堂哥、东哥和我都赤膊上阵,鲜香麻辣,只用一句“巴适”就够了,小小偏屋,那里顶得住这火辣的天和热气腾腾的麻辣牛油火锅呢。
美食在民间,这才是寻常巷陌里的超火气。吃个痛快也好,赶场也罢,说实在的,就是吃个新鲜,吃个地道,吃个热闹。兴之所至,我又开启了重庆抒曲:“我也很单纯,酒也混着喝。山城有弟兄,火锅任你吻。”
逛一逛网红打卡的八一广场,将重庆小吃一网打尽;走一走重庆的缩影瓷器口,把麻辣滋味奋战到底。店铺口硕大的沸腾的锅里,熬着三椒,红得辣眼,麻得入鼻,满锅尽是麻辣味。瞧一瞧那边满台尽是麻辣酱料,每一小碟里酱色各异,每一大碗里酱料有别,提两三罐下饭。看一眼四川首创的怪味胡豆,大竹编里堆得满满当当,酥脆又略带一点腊香,就觉得下酒过瘾,整两袋给父亲送去。半斤一斤装的腊肉齐整地堆在柜台口,肥瘦可挑,青椒一炒,味道木佬佬好;长条的腊肉挂在墙上,拎一道回去再说。
喝盖碗茶,看川剧,坐两江游轮,打卡网红地……重庆之旅,不止于麻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