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二楼的头像

十二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8
分享

南京行记

南京行记

 

范家生

 

(一)

蒙蒙细雨中。出宾馆,沿北安门街向北,至富贵山小区后街明城墙南侧,东行四五百米,有城门洞。遂穿越,临琵琶湖,右行至前湖公园。林荫蔽日,植被茂盛,道路畅通。路侧有一牌,上书:紫金山绿道。亦知,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完工于1393年,历时27年,运用民工28万,使用城砖3.5亿块,蜿蜒盘恒35.3公里。

沿绿道前行,左手前湖,右手城墙。城墙下种植着诸多的花花草草,在蒙蒙细雨中绽放,红的,黄的,蓝的,粉的,紫的......花团锦簇,枝繁叶茂。那些爬山虎,尤显生命力,顺着城墙角,一点一点地向上漫延,往上伸展,一片叶,一枝茎,一面墙。瞭望孔时时可见,砖上的字处处可寻。流连之际,偶遇参观团,三拨。经导游介绍,方明枪孔之源,才知砖字之意。拍摄留影,立此存照。

看得是风景,说得是历史,听得是往事,留得是记忆。

 

(二)

循前湖绿道右转,行七八百米,至明孝陵西南门。大门左侧,有一巨石,上书“梅花山”。石旁一大树,为其遮风挡雨。

圣德碑楼,高大宏伟。林道,柏果微黄。孙权像,肃静安穆。

进孝陵,小儿疑惑,似曾相识。盖因与北京十三陵极为相象。去年前往,今日犹记。

“治隆唐宋”下的神兽被人抚摸得格外明亮,就连一旁雕刻的龙首亦是油光水亮。有多少人来过,有多少人亲近过;有多少人梦想过,又有多少人经历过。青山铭记,历史铭记,岁月铭记。

逐路前行。两旁高大的柏树,经历着风雨,镌刻着记忆。过内红门,右手方,一棵硕大的板栗树,勾起儿时家乡的记忆,只可惜,岁月变更,早让其不见了踪迹,只有那梦中的乡愁偶尔升起。

登明楼,背靠石墙,刻“此是明太祖之墓”字一行。不像游客所写,不似古人字迹。为何落此,不愿深究。写也行,不书也罢,于游客而言,何妨,又何必?

沿坡而上,铺有地砖。灰砖古老,历史蕴藏。亦有图案,似莲花,一块连着一块,一环扣着一环,如人生,更像历史。一如明楼的穹顶,图案绚丽,内圆,外方,祥云,飞龙,连成片,聚成海,汇成天。

导游的叙述,是历史,是杜撰?抑或二者皆有,亦未尝不可。

 

(三)

出明孝陵七号门,有电瓶观光车,十五元,几分钟,便到中山陵。

“博爱”坊下留影,“天下为公”门前拍照。因疫情,开放受限,只能至此一游。

倒是广场前的孝经鼎,吸引几位游客驻足,偷听导游几多细解。

沿南而下,路边街店甚多。最喜小儿无赖,非得品尝臭豆腐。无法,佐以现榨水果汁,非无以美味,倒也自在惬意。

 

(四)

乘观光车,至苜蓿园下,上出租车,至夫子庙。

游人如织。灯光摇曳。

观赏“状元及第”“状元鼓”,感受人涌如流;游览南京风物,感悟发展变迁之潮。

“明经取士,为国求贤”。江南贡院是要去的。这让我想起一九九七年的春天,寒假归队,取道南京。见江南贡院,因囊中羞涩,未得进。而此时所观,似非当日之貌,更别提科举博物院,当时更无踪迹。

入贡院,观号舍,解历史。知,童生经县试、府试、院试后,方成生员;经乡试,而举人;经会试,而贡士;历殿试,方成进士功名,而进士的前三甲,即为状元、榜眼与探花。一时功名成就,几多辛苦拼搏;他日衣锦还乡,还记抱负与否?

秦淮河水,秦淮人家,展现秦淮生活,追溯秦淮往事。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写得细致,生动,深刻,重温经典,仿佛回到曾经的秦淮岁月。夫子在最后写道:“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不,不是幻灭,而是重温。我又看到了着戏装的演员,在秦淮河边,演绎曾经的故事,桥上,船中,尽是围观的游客。

 

(五)

 回酒店,方知小儿手表落明孝陵金水桥旁贰佰号咖啡屋。侄儿前取,亦在,但无人。

清晨,雨中,前行。方知,七点前,免门票。屋未开,亦无人,于是,雨中往上。过东陵遗存,荒凉。两只野猫,廊檐下,注睛观我,立马想起《妖猫传》,一身寒蝉。

抵天池,紫霞湖。泳人甚多,呼朋唤友,多曾相识。见一老妪,估八十有余,亦于湖中畅游,岸边有观者,似其儿孙。此为幸福也。

门开,取表,闲聊,始知店员滁州老乡。下班回家,上班来宁。公交,地铁,自驾,皆不误。

天地之大,生活之辛,不在路途遥远,而在梦想追求之中也。有梦,天地亦小;有求,苦中也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