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生
国庆节带九岁儿子回老家,弟妹要为儿子买衣服,母亲一听,便把儿子喊过去:“孙子,奶奶这有钱!” 儿子高兴地说:“奶奶有钱?!多少?”母亲赶紧用围裙把手擦了擦:“多着呢,你用不完!”说着,从房间的木箱里翻出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奶奶,这不是钱,这是存折!”儿子说。奶奶说:“就是钱,到镇上银行里就能取到钱!”说得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而就在昨天,为了找订书机,把转业时带回的黑皮箱拖了出来,结果儿子看到本集邮册,发现里面有十几张不同的粮票,于是详细地解释给他听,小子若有所悟,连声哦哦,是不是真的?
是不是真的?!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对于此时垂髫小儿来说,自然感到稀奇。当然,那时的糖票、棉票、油票、肉票等,与现在的门票、车票、电影票、藏书票等相比,已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物证了。记得有年冬天,母亲为了给我们姐弟三人做一件新衣服,一大早就挑着两袋棉花去镇上换布票,直到天黑透了才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饿了一天的我们扑进母亲的怀里就哭了。那个时候,每一张票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没有票,你吃不上肉,吃不上糖,穿不上衣服,点不上灯……一切都离不开那张小小的票。
1995年军校毕业后,平生第一次领到存折,在这个小本本上面忠实地记录着每个月工资,相比以前,我感到了自己有一种超越父辈的成就和对美好生活的知足。因为直到参军前,我家都没迈进过银行大门,父母一年的辛劳也换不来生活的宽裕,往往还得靠亲友的资助,哪有余钱存入银行?当然,就更不知道贷款是怎么一回事了。后来呢,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有了补贴,一年下来也有五六百元的收入。有次探家,母亲高兴地对我说:现在公粮不交了,种地还有了补贴,日子好过了!钱虽不多,但那时,我能深切地感到母亲是发自内心的从未有过的喜悦。因为之前我们家的“存折”,就是母亲的钱包――一块蓝格子手帕。每当需要取钱的时候,母亲总会把衣角掀起,将藏在兜里的手帕掏出来,先把外边一个包裹的角放开,接着把两边折叠的角再松开,这样一层一层地把手帕解开直至见到里面的钱为止,而除了钱以外还有些糖票、棉票、油票什么的。可以说,那时母亲的钱包就是全部家当,所有开销。
如果说票证反映了父辈生活的真实,存折体现改革开放后寻常百姓家生活的变化,那么现在最能见证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就是卡了。以前听说过长城卡、牡丹卡什么的,知道那是才能与财富的象征,普通人是无力问津的。然而此时我们再放眼社会,瞧瞧身边的人,看看身边的事,就知道卡的使用是多么普及了,更别说去存取款,像就餐、购物、乘车等都用卡代替了现金,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又代替了现金、代替了一些卡,但别忘了,那也是需要卡――手机卡的哦!
由票、存折发展到卡的变迁之路,是一条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奋进之路,更是一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回忆过去,感慨万千;放眼现在,信心百倍;展望未来,充满豪情。身逢盛世,亲切地感受到:祖国,你醒了,我正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