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与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
摘要: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自1942年问世以来,被广泛翻译成各种文字且畅销不衰。《小王子》经久的艺术魅力为读者津津乐道,其人物塑造中的孤独特质与现代人的孤独心性养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切入视角。
文章引入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概念,同时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文学理论中的“虚静” 等概念,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文本中小王子到六个不同星球游访为主线,对小说文本从孤独视角进行写作与阅读研究。
本文以艾梅和柳鸣九两个译本为蓝本,从《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与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视角切入论证,指出这两种非现实和现实中的孤独是人类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状态,且小说中人物的孤独特质是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不竭甘泉。
关键词:孤独特质;孤独心性;现代人;异化呈现;文学表达
1.引言
《小王子》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它是从作者飞行员的人生经历土壤中,在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培育的种子开出的花朵。
现代人在孤独心境下阅读《小王子》对其阅读效果是有积极助益作用的,《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有助于现代人孤独心性的正向养成。
2.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慎独”和“虚静”概念的引用,指出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小王子》的多视角理解。
“虚静”的概念是从《文学理论教程》中参引的,与《小王子的领悟》一书中的关联内容相互借鉴,得出书中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与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是互相借鉴从而达到最佳阅读效果的结论。
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从现实中汲取创作精华又超越现实的一种文学流派。笔者参引了《外国文学史》中的相关论述,探寻《小王子》中人物塑造孤独特质的成因。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是从现实的土壤中培育的文学花朵,阅读受众千差万别,基于此,文中引用霍夫兰的个人差异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层面,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与受众群体孤独心性的关系进行了本文解读,后者是前者的一种抽象的文学表达。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是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不竭甘泉。
3.孤独特质在《小王子》中的异化呈现
“他进入了第325号小行星至330号小行星这六个星球所组成的星系。为了做些有用的事情并增长自己的学识,他开始一一拜访这些星球。……他不懂得,对于那些国王来说,世界再简单不过,所有的人都只是他自己的臣民。”[1]
在《小王子》的故事架构中,小王子离开自己的B612星球后,便开始了到六个不同星球上的探寻之旅,此间分别遇到了六个具有孤独特质的人。
325号星球上只有内心被权力欲望填满的国王一人,即使没有臣民,国王依然在小王子面前表现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这是作为国王所必须的权力掌控,且通过发号施令的方式维系着自身的尊严和权威。
在《小王子》中,国王的孤独是其所在位置与层次的必然产物,小说既然把国王设定为国王,而非臣民,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实声音。作为飞行员的作者,通过对国王的描写,在孤独的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支配星球的权力欲望与诉求。
“迷恋权力,渴望支配别人,并通过支配来肯定自己,是深潜于人心的欲望。这种欲望去到一个极端,就算你不是国王,也可以想象自己是;就算你没有子民,也可以想象宇宙万物皆听命于你。”[2]
国王内心的孤独特质是作者内心孤独感受的流露,且通过与小王子对话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小王子扮演着解读国王内心孤独的角色,而国王内心的孤独在与小王子的对话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塑造的与国王具有相同特质的五个人——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掌灯人和地理学家,共同点是都具有孤独特质。这些人在小王子的拜访中,以独特的异化写作方式——荒诞而不失情理,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孤独特质的异化表现为这六个不同星球的人,让小王子困惑且其不愿与之多过交流探讨。这种异化影射了现代人的孤独心性,即偏重自我而无法走出固有的生活圈子。这种异化通过小王子的旅行串联并通过对话得以表达。
4.1 跨文化交际中的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
现代人的孤独心性具有普遍性,且在跨文化交际中逐渐养成。仅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角度而言,《小王子》西化的写作方式和价值观与东方儒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人孤独心性的存在方式:不同语言文本阅读的交流、中西思考方式的转换、文化的冲突与共融等。
《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蕴含的“慎独”的内在修为,是一种心理境界,更是一种生存状态。慎独的儒家思想,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表里如一、品性高洁。
《小王子》人物塑造所偏向的孤独感是二战时作者生活经历的情感浓缩,这种情感带到《小王子》的写作中,便是一种孤独心性的文字表达。二战后,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现代人生活的空间变得狭小,地球村落里人们的沟通在信息时代变得简洁顺畅,但现代人生存的孤独感却愈发强烈。
4.2 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
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论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3]
在这种超现实中,不断与小王子发生争执的玫瑰花是孤独的,狐狸因渴望被驯养而倍感孤独……上述植物、动物拟人写作手法的使用和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是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小王子》人物塑造孤独特质的文字呈现。阅读《小王子》的过程,是一种生命孤独的体验过程,更是对理想信念、爱与责任的坚持和坚守。
在《小王子》这个超现实的文学世界里,作者从自身飞行员的经历中汲取创作养料,在充满奇幻想象的不同星球、地球、沙漠等场景中,以小王子的游历为主线,塑造出形态各异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各自的出场方式呈现着现代人各自生存状态下的孤独特质。
5.《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与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
1946年卡尔·霍夫兰提出了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知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弗洛伊德认为他的主要发现为:梦是某种希望的实现,是某种压抑的、不可接受的性的希望的间接性表达。”[4]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层面进行解释,便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沟通的连接纽带。虽然《小王子》中并无梦境的描写,但在六个星球上旅行的构思与梦境的虚幻描写异曲同工,都是以虚幻影射现实,在虚幻的场景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的写作手法。
根据霍夫兰的个人差异论可知,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使得个人差异存在于现实中。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王子》阅读受众的个人差异使得不同受众对《小王子》的理解千差万别。
但无论受众在阅读《小王子》中有怎样的差别,阅读受众群体的孤独心性是统一无差别的。而《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则是受众群体孤独心性的抽象文学表达。
成书于二战时期的《小王子》向人们展示了常常被忽略的孤独心性。小王子在第五颗星球上遇到了掌灯人,掌灯人的孤独在小说中可以用有形的时间量度计算,他的星球一分钟自转一周,每一分钟,掌灯人就得点一次灯,接着又熄一次灯。
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人的孤独心性逐渐养成,这种孤独心性虽然普遍但更因个体的差异而显特殊,这些都是无形的。《小王子》中掌灯人有形的孤独与当下现代人无形的孤独形成对比,掌灯人在孤独中重复着点灯、熄灯的工作,影射出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循环往复过程。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与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相同之处,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的性格体现。媒介联系之中和之外的两种生存状态,是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本源;而《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是在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作者结晶的创作灵感。
自魏晋以来,“虚静”逐渐演变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这样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5]“虚静”的概念启示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摆脱世俗的烦扰,全神贯注,进入作品的内核情感,才能完美体验这部作品的文学艺术精髓。现代人阅读时的孤独心境,对体悟《小王子》人物塑造孤独特质的阅读效果起到了积极助益的作用。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让现代人的孤独心性在阅读中得以更深层次的养成。现代人的孤独心性是一种心境,在这种心境下阅读《小王子》,读者的心灵便是一种净化的过程。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是现代人孤独心性养成的文学表达,是人类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状态。现代人孤独心性的养成过程,因个人差异而显不同,但在《小王子》人物塑造孤独特质的阅读体验中却能通过移情的心理作用获得相同的认知体验,二者相互借鉴,互为因果,且在现代人的阅读体验中不断地显现出更深层次的生命内涵。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是现代人孤独心性的一种体现。小王子的世界简单纯洁,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哀愁,孤独感在现实与虚幻的交叠下时隐时现,这是《小王子》对生命、爱情、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
孤独于童话世界的小王子是一种生存状态,而与现代社会的我们,亦然。这份孤独,伴随着我们成长。小王子内心的疑惑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这种疑惑折射出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诗意地栖息,孤独地思考,是《小王子》人物塑造给读者的启示。
6.结语
童话世界里的小王子带着故事中人物的孤独特质死去,现代人的孤独心性在其死亡中涅槃而生。
It is the same as that on the preceding page, but I have drawn it again to impress it on your memory. It is here that the little prince appeared on Earth, and disappeared.[6]
《小王子》人物塑造的孤独特质,向我们展示了在封闭的世界中进出无路这样一种矛盾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下,孤独心性可让人们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不至盲从。即便是小王子死去的结局,也是孤独形态从有到无的浴火重生过程,小王子死了,而小王子童话世界中的孤独依然存在。
再想深一层,如果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我们又该如何改革目前的制度和文化,从而令每个个体能够在一个良好而公正的环境中,恢复人的“社会性”(sociability),活出一种彼此联结的社群生活?[7]但是,在工业社会变革中,我们是否要走出这种孤独心境?这便是《小王子》塑造的具有孤独特质的人的另一种启示。
参考文献:
[1]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M].柳鸣九,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M].上海三联书店,2018.
[3]郑克鲁,蒋承勇.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圣艾修伯里(圣埃克苏佩里).The Little Prince小王子.[M].艾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 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M].上海三联书店,2018.
[1]
[1] 文系北大继教17级英语专升本毕业论文 作者:周姊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