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起,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不久又占领了长安,两京失陷。安禄山攻占两京后,烧杀掳掠,人神共愤,兵将同诛。757年二月,肃宗至凤翔后,方知安禄山已死,肃宗一众制定了收复两京的详尽计划。而长安子民闻听肃宗一众已至凤翔之讯,纷纷赶至凤翔,以求庇护。
至玄宗逃至扶风,肃宗灵武即位时,河东大部分地区已被叛军控制。叛军想要南下,攻占江淮地区,就必须攻克雍丘、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等几座城池,作为自己的后方屏障,不然,叛军贸然南下进攻,雍丘、睢阳唐军和南方肃宗李亨、天下兵马元帅李俶的唐军,就会对南下的叛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乱世之时,肃宗灵武即位,虽是条件简陋,却也是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抉择,面对大片山河丢失的现实,肃宗灵武政权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收复两京,重整被叛军占领的李唐河山。
帝王之伟业,自需忠臣、重臣以相辅佐,才可得以成就。在那场血染河山的安史之乱中,肃宗收复河山的帝王之业,是多少当朝将领浴血沙场换来的。
雍丘、睢阳是叛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安史之乱中,江淮一带的郡防御史纷纷弃郡而逃,睢阳陷入危机之中。757年正月,叛军以重兵猛攻睢阳,张巡、许远所部仅以六千八百人坚守睢阳城池,十个月后,因寡不敌众,兵尽粮绝,城池失陷。许远被俘,送至洛阳后,不屈而死。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在睢阳就义。
张巡(709-757),是唐朝的忠贞猛将,生前曾诏拜御史中丞,故称“张中丞”。
正是叛军这般不得人心,使得大唐王朝的将领甘愿“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
安史之乱初,张巡所部在雍丘抗击叛军,草人借箭、以假乱真的故事,为兵家美谈。雍丘被围日久,城内的弓箭短缺,张巡便用草人借箭之法,想叛军借了大量的弓箭。
方法很简单,仿似当年三国时期诸葛孔明草船借箭之法,也是趁着夜黑,敌人看不清对方的情况下,用草人仿似真人,乱了敌人的方寸,敌人弓箭齐发,射向草人,结果接连几个晚上,张巡都用此法向叛军借了大量的弓箭。
叛军一连上了几天的当后,恍然明了,是夜“草人”再下入敌方阵营中是,敌人不再用箭,不再白白把箭送入张巡所部的囊中。但是这次,张巡却用了以假乱真之法,将大量将士兵士放下城墙,潜入叛军阵营,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张巡所部大胜。胜利,是令人振奋的,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幸。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很多郡丞都弃郡而逃,江淮一带的郡丞脱逃者也是不在少数,但像张巡这样,坚守至城破人亡的将领,更是不在少数。
如饶阳的张兴,艰难困苦中坚守城池一年,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颍川的薛愿和庞坚,同样是坚守一年,城破被害。这里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在中华大地上,英灵永驻!
当然,后来收复两京,兵部尚书、灵武长史郭子仪(697-781),户部尚书、北京(太原)留守李光弼,帮助肃宗收复两京,立下了汗马功劳。恢弘大唐,即使遭遇了安史之乱,将才也是不在少数的,757年九月,天下兵马元帅李俶,以郭子仪为副兵马元帅,统率朔方、安西、回纥、大食之众十五万,挥师东进,讨伐叛军。
以致后来,安史之乱稍定,遂有人议张巡功过。时有部分人罪张巡以守睢阳而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但是,比张巡晚生了约60年的唐代散文家韩愈,于大历年间,对民间流传的有关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中的种种流言蜚语,作《张中丞传后叙》予以驳斥,文中定论之述如下:
“当二公(指张巡、许远)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指安禄山反后,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弃南阳奔襄阳,灵昌太守许叔冀奔彭城等),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指睢阳被围时,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在临淮、灵昌太守许叔冀在谯郡、唐将尚衡在彭城,皆拥兵自重,坐视不救),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史之定论,何须争辩。张巡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王朝统一上的历史功绩,不容置否。张巡、许远守睢阳之艰苦,到了食人渡日,以抵御叛军的地步。在以人肉渡日的艰难苦困中,张巡、许远没有想过弃城而逃吗?或许,千年之前,他们在面对那场生死浩劫之时,脑中动过弃城的念头,但就像南霁云就义前所说的“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的信念,让张巡、雷万春、南霁云面对叛军的酷刑杀戮,面无惧色。而许远被送至洛阳后,更是不屈而死。
同样身处安史之乱,同样身为将领,个人的命运各有不同。像张巡、许远这样,在安史之乱中被杀的英雄名垂青史,而像郭子仪这样,建功立业的名将,追随肃宗、代宗两代帝王安邦定国,功勋卓著,荣耀一生。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时想来,这句话说得并不无道理,但又觉得这句话多少有些宿命论的迷信意味。但是,如果将张巡和郭子仪的命运进行比较,确实,无法比较,我唯一能说的就是两个同时代的唐朝骁果猛将,缘着各自的人生际遇不同,各自秉承爱国忠贞之心,而人生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命数之理,玄妙于天。遥想千年之前,在大唐之世,张巡和郭子仪两位各自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但千年之后,当我们回眸那段历史沧桑之时,心中最为感念的,还是风云际会的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天下黎民百姓之心应该归谁?
张巡、许远就义后,睢阳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在多处修建了庙宇来供奉两位将军的仙灵,以保睢阳百姓安康。在民间,张巡、许远,还有同时被叛军杀害的南霁云,都是各处庙宇中,被人们供奉的仙神。
洛阳皇宫再无当年的歌舞升平。
经过战乱的洛阳城池,再无盛世的喧嚣和恢弘,只剩无力逃脱的老幼妇孺和残垣断瓦拼接而成的民宅和王宫。
烽烟四起,怨声载道。玄宗入蜀避难,肃宗灵武即位,天下已四分五裂,除了大唐和大燕两个对峙的政权,外夷还有吐蕃等藩镇的割据威胁,而朝廷亦有宦官对证券的虎视眈眈。
即便是安庆绪奋起一搏,仅凭他和他所谓大燕之力,想要收复河山,建立一个像前朝开元盛世一样的王朝,可以民安王乐,天下太平,确也是痴心妄想之事。大唐李氏后嗣,又怎能容忍安史之乱的叛军,与之共享皇位。待李俶收复两京之时,定是叛军灭迹之始。
幽幽夏夜,虫鸟婉鸣。
安庆绪在榻上辗转难眠,心中思量着自己和沈珍珠的进与退。
“朕这大燕皇帝坐得真是窝囊,杀了生父得到了皇位,想娶的女子是大唐广平王王妃,如今,李俶已是大唐太子,将来,珍珠自是大唐皇后。”安庆绪暗自想到。
安庆绪自幼与珍珠交好,早已倾心于珍珠,可沈珍珠却嫁与了广平王李俶。如果没有这场安史之乱,今日的安庆绪应是与哪家的千金小姐洞房花烛了吧。可是,其父安禄山和其叔伯史思明反于范阳,身为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无法置身事外,而逃离这场安史之乱酿造的人间浩劫。
如此,安庆绪卷入了这场安史之乱中,成为了反唐叛军中的一员大将。攻取洛阳后,安庆绪为求自保,为求沈珍珠安危,逼不得已杀了生父安禄山,成为了大燕皇帝。
这乱世之中,他这掠夺而来的大燕皇帝之位,自是保不住的,这大燕皇帝的宝座,只是能做多久之事。安庆绪从杀了安禄山,成为大燕皇帝之日起,就明白这个中道理。更何况,沈珍珠性情刚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安庆绪又如何能够强娶沈珍珠为大燕皇后?
“珍珠——”,安庆绪从噩梦中惊醒,这已不知是多少次在梦中看到沈珍珠被杀了。梦中,沈珍珠被史思明杀害,浑身鲜血,那双绝望眸子中的眼神,仿佛一道剑光,直插入安庆绪的内心,而安庆绪,却只是站在史思明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不,决不能让史思明谋害珍珠。”安庆绪在心底暗自思量着。
纵然珍珠不曾爱过我,而我,宁可放弃自己的性命,也要让珍珠心中再不可遗忘我。既然生逢乱世,又生为安禄山之子,命运无从选择,那么,死后,我也定要让珍珠不再记恨我,我要让珍珠明白,这世上,不只有李俶一人深爱她沈珍珠。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郭子仪率领唐军十五万进攻长安,与长安城内的十万叛军激战,数日后,将叛军逐出了长安城。严庄快马回到洛阳,将郭子仪收复长安的消息,告诉了安庆绪。安庆绪弃守洛阳,带着沈珍珠退守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逃亡途中,严庄背弃安庆绪降唐,后来被李亨封为司农卿。
此时的安庆绪自知大燕气数将尽,而自己不为唐军所杀,即为史思明所杀,所以,待沈珍珠格外的礼让与谦和。只是那数月前,为沈珍珠赶制的皇后朝服,已经在从洛阳逃往邺郡的途中,有些损坏。半年多的时间,沈珍珠都没有穿过这件皇后朝服,虽然当日,安庆绪厉言沈珍珠必为大燕皇后,但令沈珍珠奇怪的是,安庆绪并没有逼迫过她。如今,安庆绪带领寥寥百千之众,落荒逃至邺郡,哪里还有兴致封后?
虽然安庆绪自知时日无多,但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沈珍珠打造了一个大燕王国。安庆绪把邺郡升为安成府,定为新国都,唯一不同的是,他再不对沈珍珠厉声言语。
“沈娘娘,这是皇上命奴婢熬制的珍珠翡翠羹,有助于调理身子。皇上说沈娘娘产后受惊,身子虚弱,特命奴婢用从洛阳带来的上等药材加入膳食中,熬制而成。”
沈珍珠接过婢女递过来的羹碗,看着加入了灵芝、人参等上等滋补药材熬制的米羹,深感安庆绪的一片诚意。
“安帝可好?”沈珍珠边吃边问。
“皇上每日借酒消愁,不准奴婢们近身。”
闻此语,沈珍珠愕然无语……
如此,沈珍珠在安庆绪这摇摇欲坠的大燕王国里生活了一年,这一年里,安庆绪再没有找过沈珍珠,只是每日让婢女熬制最为上乘的膳食,端与沈珍珠食用。沈珍珠不时想想安庆绪,不时看着玉璧,又思念着李俶和李适。
这段日子,李安没有再找过沈珍珠。李俶已不急于把珍珠从安庆绪身边接回了,因为他似乎与安庆绪达成了某种共识,两人对沈珍珠有着共同的安排。
“珍珠,明日我欲出城见史思明,将燕国玉玺交与他。”一年都没有找过沈珍珠的安庆绪,今日进了沈珍珠房中。
“安帝,你——?”
“珍珠,不如唤我一声安二哥?”
沈珍珠木然。
“明日你乔装为婢女,随我出城,李俶乔装为侍从,与你团聚,接你离去。此后,你便是自由身,再不用为大燕皇后之名烦忧。”
沈珍珠看着安庆绪,眼前之人身形消瘦,已不见当日安二哥的英姿和豪气。造化弄人,自幼相识,却在安史之乱中险些反目成仇,安二哥谋划手刃生父,为的难道只是保全我的性命?
“安二哥——”沈珍珠喃喃道。
翌日,沈珍珠带着李俶的玉佩,乔装成婢女,跟着安庆绪到了城外,未敢近史思明大营,按安庆绪指明的地点,等候李俶。
李俶带着李安乔装为安庆绪的侍从,找到了沈珍珠。
安庆绪到了史思明的军帐,看到了端坐主位的史思明,一脸的杀戮之气。而安庆绪的脸上似乎没有了日前求救于史思明的妥协和惶恐,史思明看到的反而是平和与镇定。
安庆绪的平静,反令史思明颇为不解,但史思明今日杀安庆绪的心思已定。
“史伯父——”安庆绪先声而至。
“皇上侄儿,今日汝该兑现交出玉玺的承诺了吧?”史思明杀气腾腾。
安庆绪冷哼一声,说:“今日你若不放了李俶和珍珠,便休想得到燕国玉玺。”
“汝怎知我抓了李俶和沈珍珠?”史思明问。
“我和李俶相约,以号角声为令,若午时三刻还未有号角声响起,便是二人已落入你手。”
“你——”史思明大怒,本想抓了李俶以要挟李亨,不想让安庆绪打乱了计划。
“也罢,今日暂且放了他二人,他日沙场上相见,我定取了李俶性命。来人,将李俶和沈珍珠带上来。”史思明喝道。
侍卫将李俶和沈珍珠带到了大殿中。
安庆绪看到二人后,起身走到了二人前面。这时,史思明厉喝道:“临别前,本将军要与大唐太子和太子妃饮酒而别,当然还有我大燕皇帝和皇后……”说到这里,史思明纵声狂笑,言中之意,分明是沈珍珠既是大燕皇后,又是大唐太子妃,这是沈珍珠的耻辱,即便珍珠没有真正坐过大燕的皇后,可这一时一刻,她又怎般说得清楚呢?
李俶满目杀气,但怒而未语。
一旁的婢女已端上了四盅酒,史思明端了一盅,李俶、沈珍珠、安庆绪各端了一盅。
“这是大燕的和离酒,喝下此酒,你沈珍珠从此与大燕再无任何瓜葛。” 史思明道。
“我从未做过大燕皇后。”沈珍珠凛然地看着史思明道。
“不管你是否坐过大燕皇后,昔日庆绪侄儿登基,已昭告天下,册封你沈珍珠为大燕皇后。”
“你——”沈珍珠怒从心生。
“珍珠,对不起,当日,只有封了你为大燕皇后,方可保你性命。你我夫妻,有名无实,况且,你一直深爱李俶,我怎能强迫终致逼死你?”说着,安庆绪将盅内酒一饮而尽。
李俶和沈珍珠同时饮尽。
“从洛阳逃至邺郡,我便与李俶飞鸿传书,我与李俶商定情势尚未明朗前,将你安置于邺郡城内,一来唐军暂时不会攻打邺郡,二来,你刚刚生下李适便被虏至掖庭为奴,身体不消,在邺郡可以暂且调理身子。”
安庆绪看着沈珍珠,依依惜别道:“珍珠,珍重!”眼神示意她莫忘昨夜的锦囊。
李俶和沈珍珠在李安和安庆绪心腹的保护下,安全离开史思明的控制范围。安庆绪将大燕玉玺交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命人斩杀安庆绪。
邺城郊外,沈珍珠打开昨夜安庆绪交给自己的锦囊,里面装了小药瓶和一片纸笺:“珍珠,这是胡人蛊酒的解药,此蛊酒乃胡人秘制,服后两个时辰必死,瓶内仅剩两颗解药,送与你和你心爱之人。珍珠,我此生的真爱,愿你和李俶相伴永远。兄:安庆绪”
“安二哥——”沈珍珠喃喃道。
此时,沈珍珠和李俶都感到了胸口隐痛,沈珍珠立即取了瓶中解药,二人服下,蛊酒之毒已解。邺郡法场,安庆绪口吐鲜血,在浑身已然毫无知觉之下,被史思明杀死。
“珍珠——”李俶紧紧抱着沈珍珠,几欲令沈珍珠难以呼吸。
“殿下——”沈珍珠用力推开了李俶。
“珍珠,你——”李俶错愕,沈珍珠的反应令他不知所措。
“殿下,这玉佩——”沈珍珠拿出了李安交给自己的玉佩。
“臣郭子仪参见太子殿下。”
沈珍珠回头时,看到了真跪地行礼的郭子仪。
“郭将军免礼,这朔方兵符在太子妃沈珍珠手中。”李俶道。
“这——”郭子仪支吾着。
沈珍珠不明白李俶何意,但方才知道这块价值连城的玉璧,乃是可以调动朔方精锐兵将的兵符,这是无价之玉。
“持此朔方兵符者,可通过郭将军调动朔方精锐兵士,且郭将军必定听命于此人。这是先祖定下的规矩。”李俶道。
“殿下——”沈珍珠刚欲插话,便被李俶打断了,“郭将军,珍珠不会遣兵调遣,唯请将军放珍珠一条生路。”
“这——”郭子仪犹豫着。
“父王听从张氏挑唆,说珍珠即已为大燕皇后,有辱李唐皇家尊严,特令将军杀之。”李俶忿忿道。
此语一出,沈珍珠震骇。早知自己难逃皇家的责罚,却不想竟惹得杀身之祸。“安二哥,殿下……”沈珍珠心中思量着。
郭子仪看看沈珍珠,再看看李俶。李俶从沈珍珠手上接过玉璧,交与了郭子仪。郭子仪凝思片刻,说:“也罢,太子殿下宅心仁厚,太子妃清白可誉,臣今日不为难沈娘娘,但——”
“将军放心,孤自会安排珍珠离开军营,远离皇家的是是非非。”李俶边说边看沈珍珠,深情脉脉。
“殿下,适儿可好?”沈珍珠问。
“适儿安好,珍珠,叛军攻陷长安时,你为叛军所虏,乃孤之过。”李俶道。
“殿下,如今天下初定,父王已登基成为皇帝,殿下不再是昔日的广平王,如若传出太子妃曾为大燕皇后之语,必定不利于殿下他日登临大宝。”沈珍珠道。
“珍珠——”李俶似知她言下之意。
“殿下,独孤姑娘对你一往情深,他日平定叛乱,你不要辜负了独孤姑娘的一番情意,”说着,沈珍珠拥入李俶怀中,依依不舍,双眸盈泪,啜泣难抑。
“珍珠——”李俶感如心肺撕裂。
“照顾好适儿,珍珠拜别殿下。”说着,沈珍珠向李俶行礼告别,继而向郭子仪行礼告别。
“娘娘珍重!”郭子仪回礼道。
看着沈珍珠远去的背影,李俶胸痛难抑,一口鲜血溢出,摇摇晃晃,几欲倾倒,李安和郭子仪急忙上前扶住李俶。沈珍珠没再回头,她带着对李俶和李适无尽的思念,离开了这令她痛不欲生的红尘之地,还有,安庆绪,她的心底,再不能抹去安二哥的记忆。
天涯幽梦尘封劫,醉卧沙场笑霓裳。
大唐盛世之下的帝妃相伴,止于马嵬驿,而盛世皇孙李俶的嫡妻,却消失于安史之乱的历史尘烟之中,这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该怎般向苍天诉说?
郭子仪用玉璧兵符调动了朔方精锐,但无奈肃宗的猜忌,兵败邺城,被召回朝廷,削去了兵权。史思明称帝,大燕政权继续与大唐政权对峙而立。李俶的身边没有了沈珍珠的陪伴,终日借酒消愁,沙场之上,却是杀敌如麻,唯有如此,方可缓解心中失去珍珠之痛。
沈珍珠选择离开大唐皇室,李俶自知无法挽回她归隐的决心,但心底对珍珠的爱意却未曾减少半分。独孤镜的柔情,改变了李俶的生活,独孤氏以她的温柔缓解了李俶心中思念沈珍珠的痛楚。
而沈珍珠,在某个村落的一隅,每日听着李俶凯旋的消息,心念着李适的健康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