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锋剑气势凌敌
《桃李子歌》
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
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桃花园,宛转属旌幡。
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
桃李子,洪水绕杨山。
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
杨柳飞绵何处去,
李花结果自然成。
开皇初,太原童谣云:“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 常亦云:“白衣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拟于东海。常修律令,笔削不停,并以彩画五级木坛,自随以事道。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一》 唐·温大雅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
波谲云诡,谁主浮沉?
公元605年,杨广即位。隋炀帝杨广生性残暴,弑父弑兄,贪图享乐,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动摇国本,损耗国力,致使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加之炀帝耗资修建大运河,徭役繁重,劳民伤财,天下之人对当朝统治者皆心怀不满。炀帝的残暴统治,终致天下大乱。
晋阳宫事变。李渊斩杀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在晋阳起兵。晋阳起兵,目标是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主,而此时,李渊手中只有三万兵力,势单力薄。
李渊起兵,亮出绛、白相间的旗帜,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绛色代表隋朝,白色代表突厥。李渊一方面给始毕可汗写信,向突厥称臣借得500兵士、2000马匹,表示“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另一方面仍然尊隋旗帜,表示无取隋而代之的野心。他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卑辞推奖”,说自己无意于争雄天下。这样“两面讨好”的目的,是想既稳住与北方强邻突厥的政治关系,又减轻来自侧翼河南地区百万瓦岗军的军事压力。北和突厥、东扶瓦岗,是李渊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材料引自《中国历史新编 古代史(下册)》
(张岂之主编 张国刚、张帆、李伯重撰 高教社 2014年版)
起兵后,首先要攻打的是与晋阳比邻的西河,西河是挡在李氏军队攻取长安路上的屏障。欲取长安,必先搬开西河郡这块绊脚石。
此晋阳起兵后的第一战,战局之成败,关系到李氏家族的生死存亡。李渊让长子李建成、此子李世民挂帅西河一战,出师前,李渊选了温大有、殷开山辅佐二子,以确保出师大捷。
温大有,温彦博与温大雅的弟弟,出身书香世家,此三兄弟以品行、学识和文章闻名于时,有“温氏三雄”之誉。温大有,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做事严谨。殷开山乃李渊手下一员骁果猛将。
此战之成败,至关重要。胜则军威大振,民众归心,追随者斗志高涨,观望者摒弃前嫌,归顺于李氏政权;败则军心涣散,追随者懈怠不前,观望者反目为敌。历来成者王,败者寇,这成与败,便是生与死、贵与贱的操戈。
西河郡丞高德儒是个指着野鸡叫凤凰的谄媚之人,昏聩的杨广听到凤凰祥瑞的吉兆,即刻对高德儒加官进爵,且赐物百段。李渊晋阳起兵后,炀帝命高德儒到西河做郡丞,督军讨逆。
让此等无能之辈做西河郡丞,镇守此城,隋朝濒临覆灭还有多少时日?怕是屈指可数。《桃李子歌》中,早有谶言:“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 杨柳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
另一阵营中,李世民和李建成治军严格,不犯百姓一丝一毫。兵临西河城下,李氏二子首先攻心,不穿铠甲便到城下劝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此等大义之举,确实能够收服人心。但高德儒却不理不睬。西河郡外,李氏军队放弃了围城的设想,让城外想进城的平民能够自由地进西河城内,以避战火。城内守军见状,皆想出城投降,高德儒不肯投降。
如此僵持了数日,李氏军队准备攻城。剑拔弩张,几个回合的交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隋军宣布投降,原因是高德儒被其手下人抓了。战前的攻心策略此时起了作用,李世民和李建成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攻下了西河城池。
进入河西郡后,李世民只杀了高德儒一人,其他官员安于原位。这样,既安抚了惶惶人心,又稳定了李氏的政权建立,为李氏军队攻取长安,打通了第一道关隘。
首战大捷,军心大振。七月初五,李渊在太原誓师,在军门前宣读起誓檄文,声讨杨广,尊代王杨侑为帝,以晓谕天下李氏集团起兵的意义。李渊自领中军,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分领左右军,向长安进发。留裴寂和幼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李氏军队沿汾水流域一路南下,到清源安营扎寨,整顿军备后,很快到了西河。李渊趁着首战大捷,士气鼓舞之势,亲自慰劳当地的官员和百姓,赈济贫民,在西河声名鹊起,确应了“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这句谶语。
在我心中,北大始终是我文学创作的情感启蒙和灵感溯源,无论是继教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在英语专业的学习,归结到文学层面,本质上都是文学创作。专业学习不可偏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学创作的灵感溯源和写作实践,是此番学习中的努力方向。
我毕竟已经拿到了俄语和汉语言文学两个本科学位,再入本科层次学习,专业知识对我来说并不怎么难,但寻找当年在象牙塔内自然而生的创作灵感,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较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学起来自是不轻松。但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21世纪,在地球村的网络时代,不懂英语将如何走进自己心中最为理想的人生层级?
而且,一门外语的学习,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于其创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西方语言的学习,可以弥补东方语言的不足,仅就形合和意合这个概念来说,中西语言的交汇,才可以将形与意融汇贯通。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讲究语法,讲究形式。一个英语句子,不可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当然,倒装、省略等特殊语英语句式例外。汉语是意合的语言,以意象统领整个语言的组织过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个经典的传世文本不是以意象构筑起了作品的不朽价值?
临川四梦,《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这些剧作、小说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匠心和艺术构思。此中,汉语的意合特征是文学作品组织语言,进行创作的总规则。
据我的经验,驾驭两种语言,就如最为熟悉的汉语和英语,同时学习的过程中,便很容易偏一废一,我进大学校门前,英语学得不精进的原因,有一个就是受到了汉语意合特征的干扰,总在学英语时,想怎样在英语中找到“天人合一”之感,结果就是高考80分的英语成绩。
后来,进了大学,通过在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学习,和自己多年的英语学习实践和总结,才恍然一悟,驾驭英语的本位在于单词和语法,而我在高中时所感觉的“天人合一”,其实是文学层面的感性认知。
曾经的一切,不过是一场繁华过后的清梦,就像隋灭而唐兴,唐灭而五代十国起一样。这般历史的更迭与变迁,是任何外力都不能阻止和改变的,这般世事的千变万化,怕是只有转世的佛陀方才知晓吧!?
往事终不能重来,伤痛终不能抚平,回眸之时怅然慨叹,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那些未尽的昔日梦想,就像脉脉倾波的未名湖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底蕴深厚。一梦间,我已是北大继教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了,在如今英语专业的学习中,祈望自己能够圆梦如初。
西魏大统七年(541),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般若寺。
夏夜,一间佛寺禅房之中红光万丈,紫气升腾,一声婴儿啼哭,杨坚出生。女尼智仙对杨坚的父母说,此子受佛天佑护,有金刚不坏之身,日后儿当大贵,自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杨坚自幼为女尼智仙抚养,后入太学,辟召为官,袭爵随国公。夫人独孤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其父杨忠,英勇善战,随宇文泰在关中征战,屡立军功,西魏时为八柱国下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赐性普六茹氏。
重臣王轨曾对周武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资治通鉴》)
周武帝、周宣帝都对杨坚心存疑虑,杨坚为求自保一度寻求外任为外州刺史,却因杨坚病足,宣帝突然发病而作罢。
公元580年五月,周宣帝病重并丧失了语言能力,宠臣郑译、刘昉首谋引杨坚入宫辅政。是日宣帝病逝,杨坚以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掌兵权,并为左大丞相,总领百官,实际掌控着政权。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实际为傀儡皇帝。
581年3月,杨坚受周禅,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统一中原,结束了华夏腹地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勤俭强势,改革法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实行府兵制度改革,推崇佛教,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登基后,大兴佛、道二教,一改北周武帝废佛之举,“朕是人尊,受佛嘱咐”,“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如此,宗教百年成为了文帝维持其开皇之治的一把利器,这种通过宗教来维持统治者利益的方式,为后来历代君王所推崇。
依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一》所载,当时的民间童谣《桃李子歌》首句中的“白旗天子”,指的便是隋文帝杨坚。“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谶语如此,千秋之业,恰证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