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文英的头像

周文英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9/02
分享

人生如戏,却更精彩 ——读陈彦《主角》有感

前言

商洛饮誉“戏剧之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秦腔》和《主角》,皆以商洛为背景,以秦腔为主线,文化沃土可见一斑。秦腔丰盈了作家的素材,作家拓展了秦腔的纬度。

八十年代初,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一边干活一边听秦腔。县城街头巷尾,随处聚有秦腔爱好者,男女老幼,谁都会哼一段。听老辈讲,那时中央和省上领导下基层视察,待客之道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演戏。行署专员,文化局长一类的官员有事没事就往剧团跑,听戏,说戏,现场办公,人称剧团“二办”,即领导们的第二办公室。陈彦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28岁便以优秀编剧的身份从镇安县剧团调进省城。

《主角》从1976年夏天起笔,到2016年收尾,时间轴线差不多吻合改革开放40年。它不仅是忆秦娥的个人成长历程,也是中国近四十年时代变迁的缩影。农村包产到户,人们挣脱地域束缚,下海经商,去沿海务工,甚至迈出国门。外面的世界广阔精彩,成功的标准更加多元。剧团可谓社会一角,秦腔兴衰荣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艺走势曲线。

作者类似于游戏程序员,游戏是否精彩玩家最有发言权,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时间和读者是两大判官。人物是小说的骨架,语言是小说的血肉,下面以书中几位主要人物为着眼点略叙浅见。


忆秦娥——《主角》中的主角

主角她,童年在九岩沟叫易招弟,进了县剧团叫易青娥,到省秦腔剧团用艺名忆秦娥。

九岩沟绵延的大山给了忆招弟生命,也给了她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底层不是宿命,只是起点。十一岁的放羊娃逮着机会被舅舅带进县剧团,从而吃上商品粮,命运从此转折。

舅舅是九岩沟唯一端国家饭碗的人,但在剧团除了好鼓艺什么都不是。一场演出事故,赔了同事性命,也葬送了舅舅的前程,波及她成为烧火丫头。伙房三年,是磨难,也是蝶变,悄无声息中易青娥攒下演员童子功。

机会从来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老戏放开,秦腔的春天来临,肯吃苦,基本功扎实的易青娥就像长在山郊荒野的一株山丹丹,闪进了老艺人苟存忠的视野。那个平常的早晨,易青娥在灶门口给毫无防备的苟存忠跪下行了拜师礼,意味着她演员生涯的序幕由此拉开。

大家都说易青娥傻,其实傻和聪明一样,是天性,也是资源,也许成就她艺术辉煌的正是这种心无旁骛的傻劲。因为傻,不懂得投机,肯下笨功夫。因为傻,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用浪费时间去钻营取巧。

没伞的孩子得学会奔跑,忆秦娥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寒门贵女的奋斗线路图。但一部七八十万的长篇,如果没有曲折坎坷的经历,没有起伏跌跌宕的命运,仅是艰辛的攀登情节就显得过于单薄,而她的人生道路是阳光与风雨的交织。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只管努力,成功自有安排。易青娥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是她舅,第二个是胡彩香、米兰,其次是宋师、苟存忠及另外三位老艺人,再后来是秦八娃、单团长、封导……每一处转角,偶遇魔鬼,但更多的是天使。

忆秦娥的悲喜不能忽略三个男人,第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封潇潇,初恋最美,却如昙花一显。世事如张爱玲的咒语:你爱的他不爱你,爱你的你不爱他,两个人彼此相爱,那就注定要分离。封潇潇是忆秦娥最美的回忆,而她却无意成了封潇潇的苦酒,让他痛饮,让他烂醉,一棵有望长成戏曲名角的苗子为情早折。

她生命里的第二个男人刘红兵,官二代,帅,油滑世故,以为权力和金钱可以驾驭一切,偏偏易青娥傻得不谙人情世俗,不懂得风花雪月。一个人如若缺少虚荣心,名利就等同垃圾。花花公子有一千个不好,对心上人却有一千零一个宠爱。一边是刘红兵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的执着,一边是易青娥不识抬举的胡闹。易青娥是台上的主角,却是生活中的低能儿。两个人的婚姻,不是缘于爱情,而是她别无退路的单选。

那个她不爱的男人,成全了她做母亲的愿望,但儿子智障,易青娥的冷漠,摧毁了刘红兵的人性底线,迷失在风尘,跌出易青娥的生活,还不幸跌断了双腿。

忆秦娥的戏艺,刘红兵的家势,像两支超拔利箭,彼此坚硬互不依傍。谁说融不进的圈子不要强融?交际能力过人的刘红兵不但融进了剧团这个文艺圈,还聚集到二团长的人脉,但始终捂不热易青娥这块冷石头。

她把性视作洪水猛兽,缘于14岁那年差点被伙房师傅强暴的惊恐,还有目睹她舅和胡彩香的“丧眼透顶”,抗拒没有爱情的肉体,成了婚姻的地雷。功场是她的世界,唱戏和敲鼓于老艺人和胡三元是比吃饭还重要的热爱,但易青娥整天浸泡在练功场,更多的却是逃避。

忆秦娥遇到的第三个男人石怀玉,一个才华灼灼的画家,忆秦娥拒绝过暴发户的钞票,也拒绝过官员的权力,但没想到刺猬一样的自己,却成了石怀玉的猎物。石怀玉是一个优秀的猎人,他捕获的只有她的肉体,他既没有给她工作上的帮助,也没有给她生活上的依托。石怀玉像一块刀削斧砍的石头,棱角分明,锋芒犀利,他眼中只有忆秦娥,容不下她那傻儿子。而在忆秦娥心中,儿子就是一切,她愿用生命去守护。孩子失足坠楼,忆秦娥当自己是杀手,石怀玉是递刀子的人,从此今生只有怨恨。隐居多年的石怀玉举办个人画展,灵魂之作是取名《秦魂》的忆秦娥裸体,忆秦娥怒而毁之,之后,是画家死给她看……

秦娥的才华和苦难不是孤本,李清照、唐琬、潘玉良、陆小曼、张爱玲们,个个颜值超群,聪慧过人,都没有幸福的家庭,皆命运坎坷多舛。不知是少了柴米油盐的羁押,才女们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笔下锦绣,还是因为才貌过人不屑沦为主妇,葬身生活平凡琐碎?

果人生可以改写,在平常女子相夫教子和凤凰浴火后的孤芳独艳中,忆秦娥选择什么?如果她没有一个在县剧团敲鼓的舅,可能一直窝在九岩沟,羊群和年龄增加,她早早嫁给另一个放羊娃,生儿育女,重复娘的生活。人生少些艰辛磨难,没有名利光环,也少一些伤与痛,她愿意否?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高处却不胜寒。欲望和烦恼是一对孪生兄弟,早年在低处的易招弟每迈出一步,都算攀登。当忆秦娥赢得“秦腔皇后”的虚名时,即使挪动一小步,都会被外界无限放大,名利成了不请自来的跟屁虫,她被人群裹携簇拥着奔跑。

有时一个人可以成就一部戏,一部戏成就一个剧团,一个剧团成就一个剧种。易秦娥是台上的主角,也是《主角》中的主角。舞美、音乐、导演、剧团领导甚至地方官员都围着她转的时候,她成了众人的核心,关乎戏的成败,剧团的饭碗,一个地方的荣光,多么幸福又多么烦恼啊!聚光灯带来光环,也意味着自己成了透明体,没得隐私和自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名演忆秦娥是剧团的印钞机,也是家人的骄傲和依傍,儿子、父母、姐弟,以及姐夫和舅舅,都需要她的托举,即使无力支撑,也不能趴下。

作者曾极力表白忆秦娥不是女版的自己,但透过小说拨云见月,忆秦娥身上投射着作者的影子。忆秦娥的瓜,就是她的护身符?不擅心机,漠视对手,避开了针尖对麦芒的互扎,从而有时间和精力精进技艺。据说陈彦不爱应酬,有人黑评说他孤傲,不近人情,但他我行我素坚持读书、写作、练字、健身。如果陈彦像公关先生一样把时间都奉献给了酒桌和朋友,何来如此成就?忆秦娥的瓜,何尝不是陈彦的专?

 

胡三元——易青娥的肩膀

牛顿说,他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普通人没机会站上巨人的肩膀,但可能会有亲人的肩膀愿意将你抬高,最先用肩膀来垫高忆秦娥的是她舅胡三元。

没有胡三元对放羊丫头易招弟的引荐,就没有青年易青娥的成长,成年忆秦娥的辉煌。他是她少年路上的引领者,成年后的鞭策者,风雨路上的支持者。尽管胡三元在他姐眼里是不成器的东西,是同事眼里的刺头,领导黄主任不待见的屡教不改者,但他却是易青娥的成功导师,他教易青娥凭本事吃饭,剧团就是演戏的,专业才是王道。

该书最难写的人物数胡三元,但写得最精彩的也是胡三元。胡三元像一匹野马,难以驯服,不好驾驭。他爱着有夫之妇胡彩香,专一,用情,包容。他司鼓技艺精湛,恃才自负。对他的评价,既不能站在道德高地鄙视他为流氓败类,也不能站在艺术的峰巅赞扬他是专业殉道士。他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爱憎分明,只要戏演得好,敬业,他就尊重,即使米兰抢了老相好胡彩香的主角,戏唱好了他敲鼓也是豁出命地配合,且不邀功拜亏歉,面对不务专业的黄主任和排戏走过场的众同事,他开口就骂 “烂竹根”。

重情,讲义气。勾搭了别人的老婆,自知理亏,又不想改正。挨打受伤就不还手,不声张,只一个忍字。领导一次次开会逼他交待作风问题,他口若悬河检讨几个小时,却避重就轻绝不涉及核心,谁都奈何不得。他可以不顾一切,但却要尽力维护女人的名声。

擅吹牛,喜出风头,语言幽默风趣,随时都能上演一出独角戏,仿佛这世上没有他胡三元办不成的事。本以为制造的道剧大炮会让自己声名大震,不料却在演出时发生重大事故,把自己送进监狱。

胡三元的可爱是爱敲鼓到了痴狂的地步,鼓已融进了他的血肉骨髓,手指所触,皆是鼓。他敲戏的时候,眼里只有戏,心里只有鼓,完全忽略是非恩怨,绝不会为报复谁,整治谁而把他的戏敲烂在台子上。胡三元口口声声说要靠本事吃饭,凭专业吃饭,他说得强硬,做得彻底。

胡三元可谓卓越的匠人,但除了敲鼓却没别的技能,离开剧团就像鱼离开了水,生活没有着落。此事绝非个案,也不胡三元一个人的悲哀,大公司的核心部门,员工学历高薪水高,可离开公司就成了什么都不是,有人甚至无法面对失业的打击消极自杀。作者如此用心地写胡三元究竟是呼吁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是暗示人应该多掌握一种技能,多个谋生手段。

年迈的胡三元回到九岩沟,和姐夫一起演皮影戏,这个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按说他的精湛鼓艺在城市才有生存空间,但他孤傲自赏,缺少团队意识,和谁也难长久协作。一方面展现了故土难离,叶落归根是乡愁,另一方面皮影戏作为民间传统小戏,需要传承,农村才是它的土壤,农村更需要他。

 

秦八娃——《主角》的灵魂人物

秦八娃虽然不是《主角》中出现最多,“活得”最长的主人公,却是书中的灵魂人物,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精神内涵都通过秦八娃投射出来。

相貌不是衡量男人价值的第一标尺,但把才华过人的秦八娃写得丑陋不堪,却显刻薄,读过贾平凹的《丑石》,明白丑到极致就是美。书中单仰平特别善良,惜才,爱惜名誉,是位受人尊敬的好团长,却是个跛子,他把功劳、荣誉、出头露面的机会全都让给别人,只是默默地站在幕后,真诚地为大家服务,他的善良是弥补身体残缺的条件吗?如果他是一个健全的人,会和其他人争功而失去威信吗?

遇到忆秦娥前,秦八娃就像一株千年的铁树,在蛰伏,在等待,不知唤醒他艺术生命的过客今生能否遇见?谁也不知道。铁树不是不开花,只是温度、湿度、阳光、通风等条件全部适合才开,苛刻的外因像一道难解的多元方程。易青娥不是解题高手,但却碰巧遇到。

一名乡镇文化站的站长,即使才高八斗声名大震,但没有创作灵感时才思就像枯竭的河水,秦八娃委身厨房帮没有正式工作的老婆磨豆腐,由于做豆腐不专业不用心,常被老婆批评训斥,在老婆面前矮了一头似的。

秦八娃虽然出场次数少,却每一次都至关重要,像衣柜里那件价值昴贵的大衣,平时总派不上用场,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去野外出席重要活动时才适合穿戴,使用频率不高,却最能抵御风寒。

那一年,宁州剧团去北山地区演出,秦八娃自己几次买票看戏,作为著名编剧,按说迟早有机会得到赠票,自己买票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强迫执着。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秦八娃当然是内行,连看好几场,那已不是欣赏,而是品味和鉴赏了。

易青娥是宁州剧团的脸面,朱团长带着她和导演古存孝去拜访秦八娃,希望他为宁州剧团创作一部原创戏。秦八娃表扬易青娥:基本功扎实,扮相好。色艺俱佳!这四个字相对于现在惯用的德艺双馨,颇显养眼,而又十分客观,即使演员以后犯了错,人品有问题,这个评价也不会落下话柄。

易青娥可能是宁州搁不下的!秦八娃的预言让朱团长如当头一棒。易青娥这个宁州剧团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梢子,会让北山或者省上强行像割韭菜一样割走,那不是他要的样子,却可能是他将面临的局面,只能加强防范,希望那天不要来得太早太突然。秦八娃远见性地给易青娥取了艺名“忆秦娥”,当时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后来真派上了用场。

秦八娃说忆秦娥是他的精神恋人,这种感情像三毛对贾平凹,柏拉图式的唯心主义,浪漫,唯美,不关年龄,不拜权力金钱,只是两个人漫长或短暂的精神交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心灵碰撞。秦八娃貌不惊人,才华补上,这是他的自信。艺术细胞,就像漂浮在空气中的鱼卵,没有水的时候,看不见摸不着,感知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遇到足够的水,就会长出鱼苗。忆秦娥就是激活秦八娃艺术细胞的那泓碧水,他的艺术生命再次绽放光彩。剧本需要演员来表达,剧作家的艺术情怀,思想境界都要通过舞台这个展板完成。剧作家和演员,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忆秦娥需要好剧本,秦八娃需要好演员,他们彼此照亮,彼此成就。

在一些人眼里,主角就是光鲜亮丽的化身,甚至关键时刻能拿住领导的腕儿,但秦八娃说主角就是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个人,既然你主控着舞台,就需要有比别人付出更多,需要牺牲、奉献、包容,甚至宽恕。

秦八娃的第三部原创剧目完成了,主角不再是忆秦娥,而是她的养女宋雨,忆秦娥感到失落,但却是必须的戏台交棒,看到一帮小演员排演毕业大戏,紧张的情绪终于舒缓,秦腔后继有人,弘扬 “陕粹”,是作者的期许,并为之振臂高呼。

 

楚嘉禾——花儿一样的红叶

如果说易青娥是一朵红花,那么楚嘉禾就是长在她近旁的一片红叶,一片貌似花朵的红叶。她是忆秦娥一路成长的影子和陪衬,如果花朵凋零,红叶将替代花的美艳。易青娥这株幼苗虽然孱弱,生长的土壤也不肥沃,但她生命力极其顽强,楚嘉禾有擅于心机的母亲帮衬,一次次无不尽用手段,却无法把易青娥摧折。她依旧傻傻地,旁若无人,不顾风雨地开着,且越开越艳。

易青娥是楚嘉禾的假想敌,她与她一路成长一路较量,优越环境中出生的楚嘉禾漂亮、聪慧,起初并没把这个“鸡骨头马撒”的乡下妹子放在眼里,她是不屑和她比的,怀春少女的眼里只有戏芯子封潇潇,郎才女貌,戏里戏外,都十分般配,不料半道上冒出个烧火丫头,硬是不费吹灰之力地撸走了她相中的菜。

漂亮和聪明是女人的两张王牌,也是一剂毒药,有人把它当作武器来攻击对手。楚嘉禾有一百个心眼子,加上她妈那一百五十个心眼子,不是用在钻研业务上,而是整天琢磨着怎样击败忆秦娥,只有打倒拦路虎,她才能当上主角,从而站在舞台中间,赢取整个世界。

《红楼梦》早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咒语,楚嘉禾一次次放出毒箭,却每次都未中伤忆秦娥的要害,有时反倒误伤自己。最恶劣的一次是她花钱雇人造谣易青娥在14岁时就被伙房老汉糟蹋了,结局是花花公子刘红兵抱起心爱的女人向众人宣布:易青娥是清白的,干净到他认为不配!

楚嘉禾像一只执着的备胎,长久地尾随主角奔跑,随时准备超越。人红是非多,忆秦娥数次出现人生的“打盹”,楚嘉禾如愿当上了主角,站在了台中间,可她努力争来的主角完全不像忆秦娥那样风光神气,仿费那些媒体都是忆秦娥的亲朋,他们都是只为她一个捧场。她花钱请一些管事的,他们却只顾吃喝,说到正事却不买账。尽管这样,醒过来的忆秦娥再次披挂上阵,不管离开多久,只要她重归剧团,剧团立马就以她为中心了。

书中另两个和楚嘉禾一样长期处在B角的人物,一个是省秦原著演员龚丽丽,她在和忆秦娥抢角失利后转身下海经商,赚得盆满钵满,多年后举办了一场个人展演,算是华丽转身,华丽谢幕。另一是看自知抢不过忆秦娥,也抢不过楚嘉禾的周玉枝,“看透”世事后觉得做绿叶也挺好,相夫教子,享受普通女人的平淡幸福。

不能用对错来评价几个女演员的选择,她们都为戏台倾心过,痴迷过,付出过,只是后来选择的岔道不同罢了。

 

胡彩香——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胡彩香是这部小说中生命力旺盛的人物,天使与魔鬼集于一身,费的笔墨虽多,却不显得累赘,人物形象比十分丰满。

易青娥被她舅胡三元带到剧团,第一个来看她的就是胡彩香,爱屋及乌,既然她是胡三元的相好,便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外甥女一样疼爱,教戏,尤其是在胡三元入狱那段时间,她待她更是亦师亦母,关照有嘉。

胡彩香长得好,戏也唱得好,是宁州剧团的女一号,可女二号米兰却抢了她的主角,很长一段时间,胡彩香的眼里只有愤怒和仇恨,存心让胡三元把米兰的戏敲烂在台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她俩是宁州剧团的姐妹花,也是竞争对手,争的不是名利,却是可转化成名利的角色,是台中间的那个位置。米兰演技稍逊,但知道借力,她抱住黄主任老婆这棵歪脖子树,用一件拆掉线手套织成的菊花背心,几包点心之类,就把主角抢到手了。

胡彩香的感情,不能简单地用专一或是烂情来评价。她于易青娥是一个好老师,不乏母性的善良。可她趁丈夫张光荣在军工企业长期不在家,和敲鼓佬胡三元的私情搞得剧团尽人皆知。说她水性扬花吧,她只对丈夫以外的胡三元一个男人好,且不管胡三元是掌控她台上的鼓手还是犯过事的阶下囚,始终爱他如初,不离不弃。

胡三元是剧团的司鼓,技艺高超,嗜鼓如命,用他的话说,全省也找不出几个他眼里眨的。胡彩香爱上他,不能不说是始于才华。

说胡彩香是好女人,不准确,是坏女人,也不对。胡三元是剧团敲鼓佬时她爱他,他被演出事故毁了容,成了刑满释放人员时她依然爱他,不关物质,纯粹的两情相悦。她同时又行使着妻子的职责,和丈夫张光荣生了孩子,每月一次骑自行车去乡下看望婆婆,即使丈夫失业也绝不提及离婚。她是一个仗义的情人,一个背负责任的妻子。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对手,而是第三者,米兰离开剧团,跟省城一个大她20多岁的成功男人结婚,去了省城,后来远走高飞去了美国,但主角的位置并没有腾出来留给胡彩香,而是新人易青娥。

没有米兰参与竞争的胡彩香是寂寞的,也难以成长。胡彩香虽然年龄不大,但她成为主角的时代却早早结束了,易青娥和她不是一个年龄梯队,还是她培养起来,她不会对她产生嫉妒仇恨。

 

忠、孝、仁、义等老艺人——秦腔的传统衣钵

陈彦曾说:每一个时代之所以能够延续,必有其坚实的文化内核。秦腔数百年长流不息,必有其值得倡导的价值取向及文化精髓。

裘存义、苟存忠,周存仁、古存孝四位老艺人的名字,绝不是作者随便起的,他们不仅代表了传统戏曲生生不息的火种,也代表了几千年礼仪之邦的道德积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节、恕、勇”,“忠、厚、尚、勤、敬”。这些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精神养料。对四位老艺人的尊重,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继承。

苟存忠是伯乐,易青娥是千里马,他最先发现那个烧火丫头乖,有潜力,能吃苦,是演戏的料,收为徒弟,不吝赐教。其次是把她介绍给另外三位老艺人。易青娥肯学,老艺人肯教。一棵好苗子遇见空气、阳光和雨水,成长就是自然的了。易青娥让老艺人看到了秦腔的希望,从而也背负上更多的责任,无以为谢,唯精进演技作为回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堪称中国戏曲的文艺复兴,各级剧团遍地开花,商洛剧团一年三百多场演出,多数在乡下,那时没有车,出门靠步行,背着行李和道具,勤学的徒弟抢过师傅的行李一起背上。有个团长每天五点多钟起床,六点准时在院子里喊演员起床练功,有人不愿吃苦抵触,背地里给他取个外号叫“半夜鸡叫”。忠孝仁义四位老艺人的扎实功底,就是那样练成的。

与四位老艺人的传统守旧对立的是新生团长薛桂生,他受过现代高等教育,说起西方文艺理论一套又一套,让听者自惭土老冒,但他对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浮萍上,所谓创新,就是把传统戏剧用现代的声乐光电华丽装饰,感觉像一个挽着唐代发髻的女子,穿着现代的西装套裙,一边唱着流行歌曲一边做针线活。不伦不类让演员别扭,观众也看着难受,以致首演时把封导气晕,当场要把他的名字从艺术指导的位置抠下来。

四位老艺人各有长项,苟存忠虽然年纪不轻了,但扮起旦角来一频一笑满是娇慎,比女人还女人。教易青娥“耍灯”、吹火这样的绝活,毫不保留,绝无私念,让人心生敬佩。周存仁擅长武戏,教易青娥棍花,和易青娥对打配戏,甘做绿叶。裘求义擅长文戏,作为易青的主管领导,尽最大能力给她排戏提供方便。

古存孝作为拉大场子的导演,是一个缺点和优点都十分明显的人,肚子里装着几百场戏,对演员要求严格,但却爱凑作,无数次把像征着派头,扎势的黄大衣披了抖,抖了又披,别说郝大锤之类二楞子看不惯,就是其他演职人员也嫌叵烦,只是碍于导演的权威不敢言说罢了。

古存孝的缺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老艺人的迂腐。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对待传统要批判的接受,既要继承,又要发扬。

秦八娃说戏曲的本色是演员的唱念做打,戏曲是千年老人了,老人应该有老人的处事方式。老艺人是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价值体现在扎实的艺术功底,也体现在严师出高徒的教学风尚,老艺人勤学苦练的精神不仅照亮演艺行业,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中华传统美德。一定意义上,老戏就像国学,历经时间的淘洗,延续下来的都是经典。

结语

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人,就注定不会有完美的作品。完成这部78.6万字的长著,像运动员跑马拉松,开始精力旺盛,激情满满,到后期就会体能消退,激情不再。本书第一部分写得细致精彩,尤其是人物语言生动有趣,彰显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后半部分显得拖沓,甚至有的地方偏离主线。

据说陈彦并不崇尚魔幻主义的神秘风格,但书中几次写到梦境,刘艺坠楼前的心里活动,以及忆秦娥梦中与人头马面的对话,篇幅较长,显得故弄悬虚。虽然该书只是小说,不必承载历史,为现实负责,但读者一旦“入戏”,往往会在头脑中浮现出其人其事的具体画面。那些虚幻的章节,势必在提醒读者:假的,纯属虚构。

关于人物,除过忆秦娥,胡三元写得最好,其次是胡彩香、楚嘉禾、郝大锤、黄主任、宋师、廖耀辉、四位老艺人、单仰平等都刻画得非常成功,每一个人各有特点,仿佛就在身边,见过面,说过话。

书中刘红兵和石怀玉两人与忆秦娥关系密切,却显得欠火。首先是刘红兵让人感觉比较虚,他是地区专员的儿子,并没有时时处处捧着父亲的权力棒,却能空里来雾里去没有他办不了的事,有点不切实际。书中他与父母的交集不多,只是一个驻省办的小职员,却能花钱如流水,这些钱是哪里来的?一个从小饭来都懒得张口的纨绔子弟见到易青娥就能做饭了,还会扯一手好面?这些是否应铺垫过渡一下?

其次是石怀玉,虽然艺术家比较另类,但他好像是在人与鬼之间游走的幽灵,不真实的感觉太多了。作者把石怀玉放在秦岭深处隐居修道,无可厚非,但心中有佛,就能成仙吗?石怀玉不与画界交流,他那么高的艺术造诣也显得牵强。

再就是秦八娃的丑写得刻意而刻薄,也许作者为了避嫌,唯恐读者在秦八娃与自己中间画上等号,有故意低到尘埃里去的自谦,但追求真善美是人之共性,把这么出色的一个剧作家写得斜眼歪鼻的似乎不大厚道。

书中秦腔名伶忆秦娥,画家石怀玉,剧作家秦八娃以及鼓匠胡三元,都是各自领域的业界翘楚,如果支撑他们艺术桂冠的不是国家薪俸,有市场就暴富,离开市场就暴贫。作者想呼吁艺术家应该有体制内的工匠精神,还是脱离体制凭本事吃饭?艺术家究竟应该专注一技,还是要多掌握一项艺术外的谋生手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