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的青春
陈蕙卿
生命是一条长河,历经高山湖泊,千回百转,一直奔流向大海。在生命的长河中,必定有那么一段河流,最动人心魄。她因为美丽而鲜活,因为活力而青春。而当青春遇上一座名山,并且与这座名山有了一段邂逅。那么,青春与名山,便成了那弯长河中最美的一景。
2019年春节,在九江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了一则微信,九江文史部门发出了一则通知:鉴于江西九江庐山历史资料的珍贵性,现在全国征集有关九江庐山的老故事,由九江学院承办收集并汇编成文集,书名为庐山口述史之《印象庐山》。要求讲故事的人年龄为80岁以上,并曾今在庐山生活工作过的老人,有历史照片为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我的父亲母亲曾在庐山生活工作过多年,对庐山可谓是格外的亲切。征文要求的那个年代,我的父亲母亲恰好青春,恰好与庐山有了交集,也就恰好有了他们与庐山值得永远铭记的故事。
于是,大年期间,由两位老人口述,我将故事整理成文。数日后,发送至指定邮箱。月余,收到回信,这两篇文章都被收录进庐山口述史之《印象庐山》征文集。在当年建设庐山、美丽庐山的进程中,有许多如我的父亲母亲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庐山,给了九江这一片秀美的山河。这两篇质朴的文字,传递了一个时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气息和思想理趣。让我们来听听,老一辈庐山人给我们讲的属于那个年代,有关庐山的历史故事吧。
1964年在庐山仙人洞 我的父亲母亲和幼年的我
二十位姑娘中的一支花
一九五九年刚开春,记得那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还是九江师范的一名在校生的我接到了庐山商业局的通知,要我上庐山工作。当时,和我一同入选庐山工作的九江女生共20名。
我出生于1937年10月20日,时年不满22岁。因为长得高挑、漂亮,加上聪慧、活泼、篮球打得好,早在九江二中读书时,就被借调到九江体工队打篮球。后来在九江师范读书期间,已经是九江市女篮队的5号。上庐山之后,又成为了庐山女子篮球队队长,经常带队出征。
五十年代末,九江市女篮经常外出参赛。赛场上,我们团结友爱、虚心好学、灵活果断、敢打敢拼,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尤其是在那一场与国家八一队女篮的友谊对抗赛中,面对国家八一队的强势,我们九江女篮英勇顽强,奋勇拼夺。分数悬殊,我们没有气馁。这场比赛,我是偏锋。在八一队的严密防守中,我的队友们巧妙斡旋,抓住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得一球给我。我奋力突破八一队的防守,一个跳投,稳稳地将球送进了八一队的篮框。这个进
时年22岁的母亲
球,打破了九江女篮与国家八一队这场比赛零的记录。当时,整个篮球场上掌声雷动。
22岁的我,成为了当时九江市家喻户晓的女篮5号。
一九五九年四月,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上了庐山,成为了庐山商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上了庐山才知道,一九五九年初,庐山对山上现有的人员来了一次大清理。凡出生成份不好,政治思想不过硬的人全部下山。同时,补充一些家庭成份历史好,个人政治思想过硬的年轻人上庐山工作。当时,和我一同被选上庐山工作的年轻人有近百人,都是从九江各县区选拔来的。清一色的家庭成份好,贫下中农,政治思想过硬。身体好,未婚。女孩子个子不低于1.65米,男孩子个子不低于1.75米。
四月的庐山,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节,春和景明,万物生姿。虽然春光无限好,我们却无暇顾及。从上庐山的那天起,我们二十个女生就被分配在各个不同的住地,彼此之间不能知晓。我和另一个叫刘甘霞的女孩子住在商业局日照峰4号。在这里,我们被郑重而秘密地告知,7月,将在庐山召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一个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会议。我们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学习相关的礼仪和知识,随时听候调遣。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我在商业局的门市部上班,业余时间要学习服务的意识和态度,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江西九江,掌握礼仪习俗,规范三步四步舞曲的基本步法,掌握与人交流时的语言表情的传递,修炼身心,微笑待人。就这样,一直到6月下旬。
初夏的庐山芳草茵茵,林荫步道,暑热不蒸,气候宜人。傍晚我常走到不远处的庐山大礼堂。于1937年落成的庐山大礼堂,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火莲院河西路504号,外表壮观,内饰华丽。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解放后改名为“庐山人民剧院”。
1957年 我的母亲在九江二中读书(右下蹲)
6月底,一辆又一辆小车开进了庐山大礼堂,大门口增加了卫兵,进出人员都需要出示通行证,原本安静的庐山大礼堂忽然变得庄严而神秘。
当时,我只知道这里要开一个会议,一个国家领导人都来参与的会议,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我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严守秘密,保证安全。会议结束后,才从报纸上得知,这个很重要的会议叫做“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就是人们常说的“庐山会议”。
从7月2日到8月16日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全天候待在庐山,与外界鲜有联系。我们二十个九江女孩,被分到各个部门。有的被派到会议地点,整理会场,为与会的领导们添茶加水;有的被派到各个楼层,整理房间,勤换被褥,修整花卉,保持洁净;有的被派到厨房,一日三餐,在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注意营养和美味。记得我们当中有一位长相甜美,个子高挑的女孩,一上山就被进行单独训练。直到8月初会议结束,庐山大礼堂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之后,她才回到了我们中间。
我的工作是在庐山商业局门市部迎接来往的嘉宾,介绍庐山的地理人情和丰厚的物产。庐山会议期间,若有需要,便立刻到岗。记得午间和傍晚,常有国家领导人光临我们商业局门市部,了解庐山的地理风物以及人文风情,态度非常和蔼可亲。
盛夏时节,庐山的清晨有些薄雾,阳光通透,送来满屋的清香。下午的时光,更多的是我们工作人员互相交流的时间。我们聚集在一起,聆听部门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学习并改进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1964年10月我的母亲带领庐山队在萍乡打篮球赛(后排左一)
傍晚的庐山,云蒸霞蔚,林木葱茏,鸟声清悠,温度适宜。庐山大礼堂坐落在庐山的东谷长冲河畔,与牯岭街相距不远,与会的领导们都喜欢在饭后到林子里看看。印象中,朱德总司令最喜欢去牯岭街走走,且一路走,一路指点风景,谈笑风生,连个警卫都不带,有时候还真的让人担心呢。
当时,距离庐山大礼堂不远处是庐山第二疗养院,疗养院里设有一处宽敞的舞厅,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领导们会到这里来坐一坐,喝茶、聊天、跳舞。工作人员的进出同样是要绝对的安全,凭票证才能进入舞厅。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总司令、董必武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舞池里歌声清悠,旋律优美。我们面带笑容,迎候着每一位跳舞的领导。翩翩起舞的时候,我们不敢斜视,只能用眼角的余光去看舞池里的领导们。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我看见了毛主席,他跳的是慢四,舞伴是那位单独训练长相甜美的女孩;周总理喜欢跳快三,舞步轻盈,张弛有度,且节奏极快;朱德总司令喜欢活泼的节奏,在舞池里动感地穿行;董必武副主席则是以缓慢的舞步,丈量舞池,表现出一位长者的淡定与自乐。
平日里,总以为国家领导人一定很威严,但是此刻,在舞池里,我却分明感觉到了毛主席的和蔼,周总理的可亲,朱总司令的随和,董副主席的淡定,还有许许多多国家领导人的温和与亲切。庐山第二疗养院的舞池,因为有了他们的驻足,而具有了独特的历史的芬芳。
如今,距离庐山会议,时间的脚步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庐山会议,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当年的庐山大礼堂,不仅是人们休憩身心的场所,更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场所。庐山会议会址,也已经成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人文景观。
而我,当年九江的一位年轻女孩,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亲历这一段岁月,成为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见证者,该是何其有幸。虽然我已是耄耋老人,但是一想起这段经历,许多故事还是历历在目,仍是心潮如涌。人生能有几回感动?就让我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青春吧。
庐山会议旧址
口述人:王芙蓉,女,湖北黄梅人,1937年10月20日出生。毕业于九江师范,曾为庐山商业局工作人员,江西省地矿局九一六地质大队会计师。现居南昌。
南山公路红旗飘
我今年已经90岁了。回首往事,最难忘的是在庐山修建南山公路的那段日子。
1954年,我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来到位于南昌市的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工作。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勘探技术人员,我和局里的地质人一起共同担负起江西省地质找矿勘探的艰巨任务。多年以来,我参与了为祖国找地下宝藏的很多项目,省内省外的大山河流几乎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如:赣南钨矿,德兴铜矿,彭泽龙宫洞,九江狮子洞……
当时的我在江西省地矿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西省地矿局干部下放。1968年,我被下放到庐山脚下的红旗公社。
当年,庐山红旗公社是九江庐山下面的基层行政单位,位于庐山妙智去往九江的必经之路上。一条小溪流从庐山蜿蜒而下,流向红旗公社。溪水尤其清冽,河岸芳草茵茵。这里,既没有都市的喧闹,又没有庐山的冰雪严寒。我的妻子原本在庐山商业局工作,因为身体的原因,下了庐山,带着孩子也来到了红旗公社,继续在商业部门工作,我们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父亲
初到红旗公社,公社领导见我是个读书人,又懂得地质勘探,便把我安置在公社施工工程办公室。打这以后,凡公社的基建工程,包括修建水库、构建大坝、村里的路桥、测量图纸、设计规划等大大小小的工程我都要参与设计,规划指导。
就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温暖。
那是在1970年的春夏季节,正是农忙时节,红旗公社的领导召集公社干部和我们施工工程办公室的人员开会。公社书记一再强调,这是一场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原来是庐山要修建南山公路了。在此之前,上庐山只有一条北山公路,是连接九江与庐山的唯一通道,且路险弯急,行走不易。
1959年6月29日,庐山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毛主席沿北山公路登上庐山。一路之上,千里鄱湖万里长江尽收眼底,毛主席欣然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那些年,从北山公路上庐山,路况的窄险和骤弯总是让人心惊胆颤,时代的发展,需要一条更便捷更平坦的登山道路。规划中的庐山南山公路自通远至芦林大桥,全场24.7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5米。南山公路建成后,从南昌上庐山将不再绕道九江,行车旅程可缩短30余公里。此项工程将由当时位于庐山南麓的红旗公社、赛阳公社和通远公社等几个公社分段共同完成。我们红旗公社接到的任务是南山公路最上面的一段,从半山腰直到芦林大桥,全长近10公里。
彼时,是双枪农忙时节,红旗公社的社员们都在赶着抢收抢种。我和工程部的几位同志一起,乘坐公社安排的解放牌汽车来到庐山脚下。这里,汽车已经不能再往上开了。我们几个人沿着山石小道,打草惊蛇,淌过溪流,攀爬陡崖。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顺应山行地势,将筑路所需的测量勘探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正是暑气日蒸的大热天,虽山风习习,数日下来,仍晒得脱了一层皮。
1970年10月,农忙过后,庐山的南面,自山脚下的通远至山顶上的芦林大桥,翠色的山岭间铺满了飘逸的红,高低有致,这是一片红旗的海洋。在这场人海大会战中,处处可
1971年修建南山公路留影(左一为我的父亲)
见这样的红色标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等。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红旗公社负责的那一段南山公路,红旗公社聚集了全公社的青壮年上山。就地扎帐篷,建工棚,搭伙房。青年男子们各有分工,轮铁锤,打钢钎,填炸药,挥锄头,挑箩筐……为数不多的女青年则负责后勤服务工作,烧水做饭,送茶解暑,在工作紧张之余来一支革命歌曲。
我的工作是排除工地上的险情,以工程技术为指导,加快公路的延伸。每天,我早早的来到工地,和几个工程人员一起,查看前一天工地的状况,预定这一天工作的进程,测量行进途中的沟壑,准备所需的材料,预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力争将所有的技术工程做在前头,以便筑路的过程快捷顺畅。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危急情况时有发生。
记得当时的物资是很紧缺的,我们开山劈石用的炸药和钢钎等材料是上级配送的,使用的过程中需得有专人保管。每一次的爆破,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尽管如此,还是因为有工人操作不当,或炸药未及时引爆,工人粗心未及躲藏,而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测定好的路线,却因巨石挡道,而绕弯取道;有修筑途中忽遇塌方,山石滚落,堵路伤人,不得不重新抬石挑土打通道路;有遇山泉沿沟壑而下,为了不堵塞水道,需得沿坡势架桥铺路。
有时候,问题难以解决,我们就留宿在山上的工地里。秋冬的庐山,夜晚很是寒凉。帐篷薄冷,烛光微弱。我们几个工程技术人员围看着眼前的图纸,几经商榷,几经争议,面红耳赤也不罢休,直到讨论出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才罢休。
那是漫山散发着栗子香的时节,我们红旗公社全体筑路人员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历经半月有余,将一座挡在眼前的大山拦腰斩断,削去了山头,让山南公路从它的山腰上穿行而过。当这段路面整修出来,解放牌汽车鸣着喇叭通过的那一刻,我们全体都沸腾起来了。我们高举着毛主席的画像,挥着红旗,喊着口号,欢呼着,跳跃着,拥抱在一起,眼里心里都是笑,激动地热泪盈眶。
感谢摄影师,他抓住了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不失时机按下了快门。为我们,不,为南山公路,为庐山,为历史,留下了这个永恒而珍贵的一瞬间。
短短24.7公里的南山公路,从1970年的金秋走到岁末的霜雪天,路的雏形基本出现。1971年春种后,继续完善后期工作,直到7月5日竣工通车,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们确实有股子为革命事业满腔热血的干劲。除了工程的材料之外,所有的修路工人都是自建工棚,自带
1971年修建南山公路 红旗公社劈山开路后集体留影
干粮,没有任何报酬,仅仅是年终算工分。在那种高强度的工作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有过抱怨,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
庐山南山公路的路面是由多层山石铺就而成的。为了稳定路基,最下面一层是由较大的石块铺垫。第二层是在大石块中见缝插针的填入碎砟子。最上面,铺上一层细碎如沙一样的小石粒子,以使路面平整,便于车辆平稳通行。
当时,在庐山南麓,公路边,山脚下,河流旁,处处可见由老人、女人和孩子组成的庞大的碎石队伍。他们的头上裹着毛巾,手上套着棉纱手套,右手拿着小锤头,散落在一块块大石头旁。右手的小锤子击打着左手圈住的石头,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河道里清脆的响着,若闻天籁。大大小小的石粒就这样在脆响的曲调中汇聚成一方一方的路基,成就了蜿蜒而上无限风光的庐山南山公路。
岁月不居,行道逢春,南山公路至今已有58年的历史。这些年来,在时间和技术的打磨下,南山公路的宽度和质量,都具备了时代的高标,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厚实,越来越漂亮。今日的庐山南山公路,已经成为了庐山一大名片。那九曲十八弯的车道,让你在环山而上之时,不仅身在林荫中,而且处处皆美景。春赏满山杜鹃,夏观绿野芳华,秋怡林深涛卷,冬喜踏雪寻梅。如若遇上云海瀑布,见其在红日中喷薄流动,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蔚为壮观。此情此景,走在南山公路上,唯有心旷神怡,方能解此心意。
此生,青春已为庐山南山公路而沉醉,实乃三生有缘。
口述人:陈实,男,湖北黄梅人,1931年1月7日出生(身份证有误)。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局九一六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现居南昌。
1
1974年在庐山红旗公社 我们一家人(父亲母亲我和两个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