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会双的头像

曹会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5
分享

蜿蜒通勤路  虔诚“走读生”

蜿蜒通勤路  虔诚“走读生”

                        ——记莱芜区雪野镇华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俊

 

去华山村的山路是蜿蜒的,车子以“S”式递增着我们的视野。在山脚下时,张俊指着山顶和我说,那就是老虎岭。噢,这就是海拔600多米的老虎岭啊,我们要去的华山村就在山的褶皱里。葱翠的山色如一幅立体轴画,正被我们逐步展开;葱郁的山景似生动的巨帙,正被我们一页页展读。

 

 

因地制宜,对症“开处方”

 

曲线优美的山路,把我们渐次举高,山峦层叠的美,让人展开丝丝遐想和联翩浮想。从下华山村开始,隔一个山头,就有几户人家,再过几个山头,又有一两户人家,这绕绕弯弯的路如丝线,串紧了下华山和上华山两个自然村,这散居的风格与别村的群居不同,看来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中,是不能复制别村的了。

华山村有57户87口人,目前还有贫困户10户16人。今年,在张俊和村两委成员的努力下,为6户脱贫不享受政策贫困户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加固,为5户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为2户贫困户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为1户2 人贫困户申请了低保,2 户申请了低保转五保,为3户贫困户申请办理了残疾证,2户贫困户申请了失能人员补贴。

张修海家门外的大枣树,用满枝的玲珑枣子迎接我们,刚伸手摘了一个尝尝,狗的吠叫把主人引了出来。院子里新铺的水泥路热情地让我们进屋坐,粉刷的墙壁,映着拾掇得利索的房间,电视里正放着热播剧,张修海向张俊说些家常话,他指着平屋顶上晒着的玉米花生,为满意的收成而开心笑;刚进张修明家,满院子是铺晒的玉米花生,如幅彩锦盈满了秋意,刚烙好的油饼香,在新铺的地面与花色吊顶间扩散开来,男主人偶尔的插科打诨,引起大伙的笑;苏春英老人家的大门外,一只大南瓜正倚墙富足的笑,正在择韭菜的老人引我们进屋,她对粉饰一新的屋子里,要安的新家具很是高兴。她虽一个人住,院里院外的南瓜结得热热闹闹,争着与她作伴呢。返回时,张俊把这几家修缮前的照片从手机里找出来,从黑黢黢到焕然一新,需要她一次次地跑腿,于上商榷与下联络啊。

家家有不同的,户户不重样的实际情况,需要张俊对村情了然于胸,勤跑勤转勤唠嗑,一家一户把好脉,发现问题,及时开出对症的“好处方”,让村民们满意。

 

借力发展,扩大“朋友圈”

 

在山顶处,俯瞰丛林山色,如俯瞰红尘众生,这里无喧嚣噪声,无车水马龙少人烟辐辏,这里有绿树浓郁,有花香鸟语,有清新净洁,这是安静恬适的地方,是白云喜欢落脚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战中的其中一环,怎么打得赢打得漂亮,才是“牢记嘱托、决胜脱贫、振兴乡村”。

因为人口少,老龄化严重,华山村便借力发展,2015年与房干合作开发建设天鸡山景区,计划逐步打造成集旅游、观光、食宿、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度假胜地,同时解决村民集中居住的难题。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张俊他们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档案进行一次次完善,核算收入,收集、复印资料,力争每户档案不出纰漏、完整清晰。对待残疾,智力有问题和年龄大的贫困户,实行特别关注,并购买床单、水桶、洗衣粉等物品,不定期组织村委成员到他们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还联系一些爱心企业损款捐物。

张俊指着5月份搬进来的二层新楼说,这是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此前的村委办公室,就是村东那间设施简陋的活动板房。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健全党员阵地建设,她多次到单位、区财政局进行协调对接,协调区闲置资产办公桌椅、电脑等19宗办公设备,共计3万余元。同时实现党建制度全部上墙,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党员学习教育等。看看设施齐全的新办公楼,与来时路上看到的那简易的活动板房,大有“冰火两重天”的感受。

华山村原始生态保存的较好,2019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宜居村,现在又与房干合作,扩大了“朋友圈”,为了吸粉,他们下一步工作重点是“筑巢引风”,招商引资,吸引客商来投资建设民宿,并引导年轻人返乡创业,增强村庄发展活力。为了让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们正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以此吸引更多的赞许与支持。

 

在岗有为,练就“好脚力”

 

山楂树挂起红艳艳的果子,胡枝子开着细密碎红花,牵牛花红红紫紫地开,翅果菊的黄花朴拙,红蓼的穗子妖娆,葛的宽大叶子帮藤蔓扯远,石竹花在石缝里开得高高兴兴。路旁晒着一溜旱稻,一大门前的芋头秧挓挲着硕大的叶子,特有生机。如此静好的山居岁月,须有人来维系来衔接来管理。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了防控好疫情,张俊他们落实好党员联户制度,对全村居民情况进行分类排查,做到熟知尽知。他们坚持值班值勤,严格把好关口,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她还自费为16户独居、失能老人和11户贫困户送去花生油等物品,同时还带头献爱心,为村检查点值班人员捐赠方便面8箱、火腿肠1箱。张俊指着绵延的山路说:“那天来时,才下了雪,车子没法进山,我们几个肩扛手提着,挨门逐户地送,边问候边了解疫情情况。”

秋风凉爽,太阳正好,和张俊闲聊着,她说,老百姓的日子就是柴柴米米,鸡鸡鸭鸭,琐琐碎碎,忙忙碌碌。“每户贫困户落实的政策都不一样,除了养老金外,还有很多政策,我们积极帮助落实,比如困难老人补贴、低保、五保、残疾人补贴、高龄补贴、失能补贴等等。另外,医疗、教育等方面也出台了许多帮扶政策,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落实,让贫困户应享尽享。”她笑着指指脚上的运动鞋说:“以前,我上班是踩着高跟鞋的,现在是一双运动鞋帮我丈量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虽然劳累,工作也细碎,我却体验到了不同于以往的东西。”脱贫攻坚战是项系统工程,她不想在自己这一环上“滑档”。

真扶贫就要往基层去,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扶真贫要在现场,在现场心里才有触动。庄稼接了地气,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养料,便能茁壮成长,扶贫干部“长”在基层,从群众中汲取民情、民意、民智,才有“接地气”的工作方案。不搞形式,不鹜于虚声,工作用步量,事事才清亮,零距离地感同身受一回,虔诚地倾力帮扶一回,百姓的痛点解除了,百姓的难点纾解了,百姓的堵点疏通了,“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村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赞誉,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工作履历,也将会N倍增长。

 

 

回返的路依旧蜿蜒,“S”形山路以递减式远送着我们。葱翠的山画在一点点卷起,生动山景在一页页合上。像张俊这样的扶贫干部,是接地气的,沾泥土的,他们是一群在大地上行走的亲民干部,为村民们解决着大事、难事、揪心事。驻村扶贫就是寻找与山村的契合点,“接潮气接湿气”中,贴近民众,体会百姓疾苦。通勤路上花草树木的四季表情,抵消了所有的累与倦繁与杂,他们这是在读基层的大学,在读乡村的商学院,这些虔诚的“走读生”们明白,唯有让每项工作不挂科,让每科的积分都完满,让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让薄田变为“金盆地”,收官战时,他们拿到的红艳艳的“学位证书”里,有着群众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着他们自己在岗有为、真驻实蹲的倾力而为,更有着他们倾心锻造第一书记品牌的艰辛与欣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