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乡间生活是枯燥疲累的,为我解闷解乏的是广播,为我心情打牙祭的是从邻人和同学那里淘来的书。那些书多是卷角多是破损,一副软沓沓的模样。好在我也读到了一些精品的书,并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督促下,以抄录为主做了笔记。没事的时候,我就翻翻笔记本,能熟识的就熟识,能熟记的就熟记,
参加工作时,我把从乡间搜罗到的十来本读书笔记,领进了凤城领进了新生活。至今,有好多名段落经典句子,画一样烙在心里,叮咛一样暖在心底。接着,我从同事老乡那里,从生活区的小书摊上,借看了不少有分量的书。左手拂书,右手握笔抄录漂亮的句式,已成了我读书的惯性。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条好标语,或听到了一句好俚语,先牢记在心里,一回家就赶紧记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集腋成裘的笔记本如一个私家筐,包罗万象,我随取随用,时取时有,工作五六年后,笔记本数就增加了三十多本。
2001年冬,新迁的图书馆离我家不算远,为我提供了充裕的书源。最初,还需要交纳一定的借阅费,2011年后,图书馆就免费开放了,我很是感激这份社会福利,更是享用凤城赠送的书籍红利。我在上好班照顾好孩子的情况下,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地读和记,一趟一趟地还书借书,在四季变换的往返路上,常在心里套用那句话:我不是在读书的路上,就是在还书的路上。在图书馆的关照下,我的笔记也水涨船高,它们大刀阔斧地向三字开头的三位数迈进,记下的内容花样繁多,境界也深邃叠加。
随着网络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对碎片化的阅读,我并不沉溺也不排斥,出门在外时,零散的时间里,用“掌间书”把有趣的内容截屏或收藏,过后再整理摘录。特别是好的公众号推出的精华篇幅,我定不会错过。晚上听音频时,我会在枕边备下笔和本,听到好的东西就按下“暂停键”,听记下来。凡入我眼入我耳的,都与我契合与我贴心。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抱着本纸质书,读得冒出美泡泡,读到心境旖旎处。
这些从各处辑录来的内容,在笔记间排排坐乐融融,或听我的调遣,或给我饱满思维。笔记本们都是与我谈得来的友人,今天我和这几本聚聚,明天再和那几本喝喝茶说说话,不冷落谁不怠慢谁,它们本本对我极慷慨,我心里缺啥就补给我啥,我手头需要啥,它们就准确无误地递到眼前,我烦恼了,它们就跟我说体己的话,说宽心的话,多好的蓝颜知己啊,我在心里美美地想。
读书笔记相当于我阅读的足迹,阅读的索引,这些千淘万滤来的复制内容,提醒我曾在哪本杂志上揩过蜜,告诉我曾到哪本好书上摘过花摇过叶,提示我曾在哪段好声音里陶醉过。读书笔记,是我晨钟暮鼓所必需的向上台阶,是我韬光养晦所必备的知识梯子,更是我功力渐长的武功秘籍。读书笔记,还是我平复糟糕心情的良方,一句劝慰话送我心情绿荫,一段对人情世故的透彻分析,给我的情商累积分数,它们俨然成了我的亲人我的家人,所以它递我的鸡汤句励志语,我照单全收。
凡从书里拢到自家笔记本上的,都是我眼里心里语言的金银财宝;凡被我无数次造访的内容,都是语词上的姹紫嫣红;凡被我用到小诗里的词语,都是慈悲的也最懂我的。笔记本里有锦绣起伏的片段,有哲理迭起的启示,还时不时推送给我流行热词,年度热句等,让我的思想与时代步伐紧紧相跟。每每在书和笔记中切换流连时,我很是感激把好书送到我手上的人——团结一致顽强奋斗的新中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国人们。同时也感谢天天学习好好向上的自己,坚持梦想中,积攒下了这么多精神财帛。
那些年,我的笔记本过着穷日子,后来慢慢脱贫,之后又过上了富日子,到如今,竟过上了小康生活。当然,过上好日子的笔记本们 ,自是离不开好书们的帮扶和提携,当然也有我一份勤劳致富的好习惯哟。不怕家底薄,不怕谁哂笑,我一草一木地往笔记本上挪和栽,一字一句地往笔记本上装和抬,一篇一幅地往笔记本上收录和收集。“每天涓滴,终成一池”,我的此小文,就是池里一朵小莲,且开且喜,心无旁骛。
(此文在全国第九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中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