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会双的头像

曹会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6
分享

给渐渐老去的自己写写信

1.某个诗歌公众号,每天推送精选的诗歌,我关注近两年了,最近发现这个公众号,有点跟不上进度,有点“气喘吁吁”,看来什么东西,熬的时间一长,就很难说了,自以为家有奇花异卉,架不住每天都抛出一些,纵有万贯家财,也经不住每天隆重的消费。我想到了自己每周的发帖。

最初上网络文学论坛,只是图个新鲜,把过去写好的稿子,一篇篇发完了,手底下就没东西可发了,看看别的网友,常有新帖好帖在发,自己着急又不甘。就督促着自己去写,要想每天都写出点东西来,就得先多读多练,,唯有半年以上的苦读苦练,才能维系着每周的发帖量。(当然,字数有多有少。)

几年下来,习惯成了惯性,多读多练如一眼旺泉,保证着写作的热情和灵感。在发帖中,我见到了太多的优秀帖精华帖,看看自己拿不出手的“作品”,从自以为是变成了谦虚谨慎,唯有认真书写才是正道。

我希望关注的这个诗歌公众号,继续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经营一个品牌,如同经营一个人的人生,太不容易了,单单坚持这一项就够难熬的。


2.当初,我学电脑买电脑,为的就是上网络文学论坛。那时上网络,如入迪厅,闹腾地让人头疼,眩晕地让人辨不清真伪。文学论坛,在我的眼里,就是文学沙龙;文学沙龙,在我的心里,就是披着玫瑰色彩的精神会晤。

广袤网络中的文学论坛,也不是个清静之地,坛友们时不时“恶语相向”,时不时“拳打脚踢”。再怎么嘈杂,再怎么芜杂,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跟着有水平的人学写作。网络没有错,网络没有罪,网络是现实的镜子,什么人用成什么样,我只找有文学霓虹的地方。

本想写小说的我,无意中学会了写诗歌,可能是诗歌更适合我的性情吧。迄今为止,小说一直让我心痛的短板。喧嚣的网络里,我沉下心来写作,现实生活中,我静心忙自己的事。

有好几位文友劝我,“在网络里发,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也反思过多次,但在这个阶层固化的时代,唯有网络写作,为我们这些最底层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条小路,我有且只有这么一条小路。

对网络写作,我不沉迷,也不沉溺,上线我是写者,下线我是俗妇,并不违和。网络写作,是自家的自留地,自家的小菜地,还是自家的小花园,种点庄稼、蔬菜和花草,让我的精神世界,自给自足。

网络写作,也是我为自己争取的一份心灵作业,为了让作业本上多些对号,我得多阅读多练笔,为了让作品有点意境,我得多修炼多淬炼。

网络写作,也是打造个人品牌的一条渠道,为了品德和品位,我要年年月月地好好经营。


3.但凡了解张爱玲的人,都想拥有她那样的旷世才情;但凡知悉张爱玲的人,都为她个人的经历唏嘘不已。试问众多普通的写者们,若有机会,愿不愿意当一回同款的张爱玲?真正为写作而献终身的人,一定会乐意当一回张爱玲的。

张爱玲笑傲江湖的文笔,张爱玲一骑绝尘的写作实力,100年来,有几人比得过?张爱玲活着时,是非常艰难,而想有点写作成绩的我们,不艰难吗?我们没有贵族出身吧;我们没上过贵族女校吧;我们没有《倾城之恋》傍身吧;我们更没有《小团圆》,这样的自传体小说加持吧;我们没有用英语流畅写作的能力吧;我们没有一手好散文吧;我们也没有“出名要趁早”“噢,你也在这里”,这样的名言名句流传于世吧。

都感叹张爱玲,遇上了渣男胡兰成,我们没遇见过渣男吗?都说张爱玲和苏青,是塑料姐妹情,我们没遇上过塑料友情亲情吗?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晚年时,作品在台湾再度翻红,这股红又返回了大陆,她也看到了这一景象。张爱玲早年成名,晚年翻红,她百年后,有那么多人来研究她解读她,这不是谁都有的待遇。

当一回张爱玲,也不是谁当就能当的,要当的人也是天选之人。我自己没实力,没能力,没运气,仅仅是在心里设想一下罢了。


4.小说《求》,是发表在1982年《收获》杂志上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德兰。小说主要描写女主人公廖凌之,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人生意义的历程。她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后来回到国内,她与周围人的人,都结识了深厚的情谊。

这部小说的上部,我是在上初中时读过的。因书名的特别,让我记了好多年。我记得一个情节,是暗恋廖凌之的那位男同学,去美国前,写给她的话,“你不爱我,中国姑娘/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但是这点,我很通晓/你不爱我,中国姑娘”。

当时的我,只是读了个热闹,很多很多的东西,我根本不理解。前些年,忽想起这部小说来,只是搜索到了少许介绍。最近,竟找到了小说的音频内容,一连几天都在听。模糊的片段,逐一清晰地连贯起来了。我边听边感叹,“这小说写的真好!”超过了许多,现在所谓的热门小说。

在小说的下半部里,廖凌之的女儿,出国留学期间,一一拜访了妈妈的旧朋好友,小说末尾,江老板与廖晓凌的谈话,让人感慨。江老板他那一辈子都想当一流音乐家的儿子,年过半百了,仍是个二流的小提琴手。主要原因,是他酗酒、吸毒,还离了许多次婚。没受过多少教育,却见过世面的江老板,语气沉重地说:“要想当个闻名全球的音乐家、文学家、画家,要想留名千古,你还得有个高尚的灵魂,用中国人的话,得做人上人。”我反复琢磨这句话,并认真地记了下来。


5.自己虽然五音不全,却喜欢听流行歌,那些年,常买一两盒喜欢的歌星磁带听。有些磁带 ,AB两面听下来,记住的喜欢的也就那么几首,其余的听来全都一个味道。好在当背景音乐听听,也就不计较了。

累计下来,算是读了不少诗集和散文集。年度的诗选集,有些首首都好,有些良莠不齐。(私下以为,烂诗是关系户);年度的散文选集里,有的通俗通有的高雅,读下来总算有点收获。有些个人的文集,如同当年的磁带,除了开头的几篇好些,余下的越读越有霉味。极少的个人文集,从头到尾是精华,我边做读书笔记边在心里夸赞。

现在的一些“流量”书,最好不读或是少读。不经时间沉淀的书,毛刺太多。不经岁月淘漉的书,火气太盛。

凡经得起时间与岁月考验的书,都不约而同的有文学的包浆,左读有韵味,右读有意境,再读有品位。好书就是高尚的人,不好的书就是俗人烂人害自己的人。要有鉴别书的能力,防止被戕害!


6.“中年的写作,就是给渐渐老去的自己写信。”这句善意的话,读来受益。

中年后的自己,经过了社会的毒打,经过了世事的锤炼,经过了梦想的踩踏。若还想提笔书写,是想提醒平凡的自己,不要再平庸地混下去。

书写,就是心平气和地对渐渐老去的自己,说说知心话,说说体己的话,话说出来了,苦水倒出来了,渐渐失衡的心,也就慢慢恢复到常态。

这信,可庞杂,可啰嗦,可叹息,可舞之蹈之,就是不能矫揉造作;这信,可长可短,可说点雅的事,可聊点俗的事,可鸡毛蒜皮,也可醉翁之意不在酒。

拿出去发表的,就是寄出去的信;没发表的,就是保存下来的精神细软。堆成堆,就是向子孙后代们炫耀的精神资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整个的生命,都献给了亲爱的文学事业!”这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话,后代们会对自己肃然起敬,这就是一百分的家风课。书香门弟,从我做起,提笔为自己的老年写写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