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耿的头像

程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2
分享

小暑时节

小暑时节

程耿

时序正是小暑,长江中游北岸处于梅雨季节。这时节是没有所谓连续大晴天的,天气阴雨无常,一会儿看起来是大晴天,转眼却是乌云翻卷。雨水说来就来。有时候通宵通宵落着雨,雨水被风拍打着、推搡着,一程紧似一程,一阵忙似一阵。整个江南江北分明是湿漉漉的,老也拧不干一般。

前些年,防汛几乎是地方的头等大事,小暑大暑时节,全县数十万军民一起上堤,他们在哨棚里守着,通宵达旦地守着,谁也不敢懈怠。这是一个浩大的场景。近些年,随着国力的增强,水利设施高端稳固,轻巧化解了水患……

防汛守堤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就在我拿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正有雨点乱纷纷落着,落得密集,落得满世界嘈杂一片。窗外的马路上,一个人独自走着,打着雨伞。阴雨,湿漉漉的世界,一把雨伞,还有乱纷纷的雨水,这幅画就有些凄清。他这样走着,他心里藏着不快乐的事吗。

我却想到了江北乡村。小暑时节,乡村如画。这时候的梅子该是粉团团、紫莹莹挂在树上吧。孩子们早已顾不得雨季,雨具也不带,一大早就避开大人,钻进树林,站在树下吃得满嘴乌青。

雨水在树上、脸上落着,眼睛几乎睁不开,但是,嘴巴却不肯闲着。甜津津,水润润,酸甜得体的味道。“馋心才说齿生津,风味虽严恐未醇。莫倚调羹全待汝,世间还有皱眉人。”明代诗人郭登的《梅子》写出了酸甜可口的味道,十分让人受用。但是我倒是喜欢他的其他诗作,在《送岳季方还京》中,他这样抒发满腹情愫:

登高楼,望明月,明月秋来几圆缺?多情只照绮罗筵,莫照天涯远行客。天涯行客离家久,见月思乡搔白首。年年尝是送行人,折尽边城路傍柳。东望秦川一雁飞,可怜同住不同归。身留塞北空弹铗,梦绕江南未拂衣。君归复喜登台阁,风裁棱棱尚如昨。但令四海歌升平,我在甘州贫亦乐。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胡云愁。玉关人老貂裘敝,苦忆平生马少游。

快意人生,激情缠绵。我喜欢这样的文字。

小暑时节,故乡正是脚步乱纷纷响起的时候。迟熟的小麦已经收割进仓。颗粒饱满,麦粒咬在嘴里一声脆响,紧跟着一股子麦香。这幅场景,在随后的好些日子都是农人愉悦的记忆。

做农活的时候,走过乡村小路的时候,甚至端起饭碗和酒盅的时候,内心都浮荡麦香激发的愉悦。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衣食之丰足,仓底之厚实,向来是农人眼底的一幅画。这幅画带着稻子的金色,棉花的银白,还有姹紫嫣红的烂漫。实实在在,这就是农人的希冀。

麦子收获了。忙碌的脚步却一刻不肯得闲。梅雨一到,脚步就匆匆忙忙,匆匆忙忙。趁着雨点,农人蓑衣斗笠,手拿剪刀。他们下到苗圃里,一刀一刀剪断红薯的藤蔓,再在屋顶下将薯藤一节节剪置好。趁着雨水,他们下到地里,将薯藤插下去。雨水落着,风吹着,这是上苍为山里人留下的丰厚馈赠。雨水过后,这些没有根的藤蔓却稳稳地在泥土里扎下根,成为一抹新绿,一幅最亮的风景。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旧年果腹不愿谈,

今日倒成席上餐.

人情颠倒他不颠,

自有真情在心间.

羞为王侯桌上宴,

乐充粗粮济民难.

若是身价早些贵,

今生不怨埋沙碱.

这是苏轼为红薯留下的文脉,浩浩荡荡,灵性温暖。闻一闻,清香扑鼻,尝一口,甘甜绵软。距离苏轼近千年的今日,红薯依然是百姓最好的食粮,它温暖文脉的饥肠,何其滋润。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依然喜欢在寒冷刺骨的冬日,手拿一块烤红薯,香香甜甜地品尝,这一块跨越千年的美食,让我们在苏轼的文字里,格外踏实而温暖。

江北故乡的小暑时节,有许多讲究和传教。故乡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正如节气歌谣所言:“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但是,此时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有“春夏养阳”之说,人们格外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小暑时节,民间有很多饮食习俗。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头伏饺子二伏面成了人们犒劳自己的一种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民间传统的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较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小暑这一天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用韭菜、小虾做馄饨的包馅。

其实,小暑煎麦饼吃是最好不过的了。记得小时候小暑时分,每天晚上母亲都会用新轧回的小麦粉煎麦饼作为全家人的晚餐。

母亲首先抓几把面粉放在面盆里,然后加上少量的水、盐、鸡蛋、韭菜,用手均匀洒开后用筷子搅拌成糊状,以不湿不稠,不沾手为好。只见和好的面团在母亲双手拍打下,拍成一张张圆形的薄饼,再用手在两面抹上簿簿的一层油。然后,她再向锅里添油,加热。先将两勺食油以划圆圈的形式,在锅内以顺时针方向,将食油均匀地“圈放”进锅里,并让我们加柴烧火,瞬间,她一只手掌托住面饼,飞快地贴在锅边上,一按,锅底下火焰升腾,锅子里食油沸热,油与水在柴火的加热下,“滋滋”作响,油香四溢。一会儿,麦饼的一边便煎得黄灿灿的,再换边烤煎,待麦饼两面煎得金黄金黄时,即可出锅。金黄黄的麦饼出锅后,香味浓郁,满屋飘香,充满诱惑,让我们垂涎欲滴、令大家胃口大开。

母亲告诉我们:“煎麦饼的面料不能太干,以手抖脸盆,面团能流动为佳,煎出来的麦粑,外脆里糯。”

稍等片刻,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还在冒着热气的麦饼就塞进嘴里,轻轻地咬上一口,脆,酥,带点咸,而后是软,糯,甜滋滋的。

这可能得益于母亲独有的手艺,她做出来的麦饼,韭麦生香,细腻绵柔,不似寻常人家做的麦饼那般夹生、干硬,难以下咽。再细细咀嚼,满嘴是阳光、露水、清风滋养过的麦香、韭菜香,真可谓唇颊留香!那一刻,我们边吃边夸赞母亲的好手艺哩。

由于母亲慈善好客且手艺好,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墩子里,凡吃过我家的煎饼后,人人叫好。后来,墩子里不少婆媳婶娘都慕名上门求学取经,现在家家户户都会做这样的煎饼了。改革开放后,村子里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我母亲的传导下,在苦竹镇里开了一家以煎饼为特色的早餐店。由于这对年轻人头脑灵活加之会经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发展在城里还开了两家分店。这煎饼啊,既是人间美食,同时又为古老的山区百姓开劈了一条滋润、发财致富的先河。

“出门三五里,各地不相同。”在这个时节里,还有的地方有小暑节气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另外,小暑时应多吃炒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蚕豆炖牛肉,具有健脾利湿、补虚强体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还可常吃丝瓜、苦瓜、黄瓜、冬瓜以及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都有益处。

多情的乡村,一碗吃食蕴含多么深刻的至理。

我离开故乡日久,但是故乡小暑的记忆点点滴滴在心底。以致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眼前浮现的依然是多彩的乡村,煎饼的香味和乡村田野梅子那一抹灵性的油彩,仿佛有一只巧手描着,点着,涂抹着,美丽了乡村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