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
程耿
秋日的夜晚来得早。才六点整,城镇已然雾蒙蒙的一片,望不远的景物,急急飞过苍穹的倦鸟,灰蒙蒙的街边栾树,构筑了这个季节黄昏的风景。
妹妹要接大家吃饭。准确地说,明天就是重阳节,妹妹提前给父亲过节,我们兄弟几个只是作陪。这个节日,我们的任务是陪父亲开心,给老人欢笑。
经过改造的客厅明亮辉煌。这几年,家家户户似乎都在忙着,忙着买房,忙着装修,眼看亲戚们一个个搬家,越搬越好,越搬越敞亮,这不,妹妹一家已经添置了新房,当然,新房被儿子心安理得地住进去,妹妹两口子的住房条件也改善了,首先是房子敞亮起来,光线越来越好,院子里的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幽静。
父亲已经八十多了,我们也是头发花白。一大家子集聚一起,房子里顿然热闹起来。
见到我们,父亲不说话,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微微笑着,只是身子越发瘦小,精神比起去年,略略有些萎靡,但是,总归是状态不错,他这样介绍自己的身体:能吃能睡,就是走步有点喘气。妹妹接过话头,这个年龄是正常的,不要多想,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该花的就花,这日子家家户户往好里过,遇到好时代,更要懂得爱惜身体。大家说是的是的,就是这个理。说着说着,菜已经上桌,有煎的,有煮的,有清炖的,还有爆炒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些需要花费手工的譬如饺子、馒头、鱼面、蓑衣圆也都冒着热气上了桌子,满满一大桌。
有人举起了酒杯。酒是糯米堆花,这是黄梅的本土酒,黄梅人爱喝。但是,父亲没有举杯。他不喝酒。疫情兴起的那一年,他患上了肺结核,生死线上打熬了一圈,屡经磨难,终于捡回一条老命。此后,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他有所收敛,有些发物,他不再触碰,比如这酒,基本没有触摸过。见我们碰杯发出欢笑,他也拿起筷子,在杯子里沾了一点酒,放在舌头上品了品,微微笑了一下,然后放下筷子,说,你们吃,你们吃,拿起勺子,盛了一些鱼面,慢慢吃起来。
年轻时的一些画面顿然浮起在眼前。
朦胧记得父亲是爱吃鱼的。傍晚,父亲挑起一担水桶,来到河边。我们也到河边玩耍。父亲放下水桶,放开鱼线,将蚯蚓挂在鱼钩上。父亲将鱼钩抛向河中间。哦嗬,父亲发一声响,顿然将一条筷子长的大白刁拉上来。我们欢笑着,把鱼扑倒在沙滩上……
明天就是重阳节,我们为父亲的节日举杯,为父亲的身体健康举杯,更为我们国家的平安吉祥举杯。
热气缭绕,一家人说着笑着,洋溢满满的吉祥。
我信步走到阳台。夜一派静寂。追溯重阳节的起源,大约与《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概念相关联。《易经》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阳历的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个九相重叠,因此被称为重阳,又被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相传重阳节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但直到魏晋时期,重阳节的氛围才逐渐浓厚起来。这时候,多思且敏感的文人墨客对重阳节有了记载,这样的节日出现在相当多的诗词歌赋的吟咏中,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并且沿袭至今。
勤劳的人们对重阳节注入特殊意义,渐渐,民间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春秋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汉朝时期,据说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的侍女并被赶出皇宫流落民间,将重阳节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自汉代起重阳节有了求寿, 追求长生的习俗;[2]魏晋时期,重阳日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唐代诗人崔国辅笔下的重阳有一种凄凉和伤感。翻开书页,竟然发现小小的重阳佳节,藏有许多的饮酒记忆。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当是其一。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在我的故乡黄梅,重阳也是饮酒的,不过,我们饮的是糯米堆花酒。琥珀色的酒液倒在杯子里,可以堆得高出杯沿。细小的、密集的花纹,酒的花纹泛起在杯子里。这时候,喝酒的人大多不是举起酒杯,而是弯下腰,弯下腰,用嘴去触碰杯子,呲的一声响,酒液顿然浅下去,浅下去。然后举起杯子,让大家环视。好像在说,你看,我干了。这就是黄梅人喝酒的样子,干脆而豪放。
哎,你们怎么不喝酒?喝呀,多喝点。往年哪家不是把两瓶酒喝得底朝天。于是,大家又举起杯子,吸溜吸溜喝起来。
父亲说,单位没有忘记我们,这不,通知我们到乡村看看,听说旅游的已经往乡村走了。是呀是呀,我们说。
醉意弥漫。哦,今又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