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石的头像

李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0
分享

“独成桥”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独成桥”,就是明代初年,由唐太贞先生一人出资在而今东安县石期市镇茶乡河上建成的大型石拱桥。

它,高卧在该镇解放路和民主路两条大街之间。在过去的五百多年里,曾是东安原县城紫溪市镇和原永州原府治(今永州市零陵区府芝山)行人陆路往来的必经要道。桥长58米,宽5米余,拱高7.23米。河中之两支桥脚,每支仅一米厚薄,分别挺立在流动的深水之中,刚正岿然。全桥都由大块青石錾制而成,光滑厚实,美观大方。三个大拱,形状相似,大小一致,彼此勾连。桥面两侧护栏,亦用长方石板凿制,坚实厚重,高矮适度,由成排石柱镶嵌;桥面石板,光洁平实。东西桥头,阶高适度,宽阔平整,上上下下,轻松方便。全桥运用的是我国古代沿袭的无浆砌石之重力修建原理。有专家说,它在中国桥梁设计和建造史上,许多方面都可一领风骚。

大桥自建成至今,业经五百多年。抗战以前,上面还建有多家小型店铺,生意火红,市面繁荣。1944年夏,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一说美国飞机)对它连投两颗重磅炸弹,一颗爆炸于桥脚附近,一颗命中它的中拱上沿一侧。有几块拱石和七成护栏横遭炸塌,其余都完好无损。1951年经该镇黄崗中先生首倡修复,虽然不比以前完美,但仍能担当两岸成千上万人车过往。1973年,石峰公路修成后,当局更让它承担该条公路的必经部分。三十多年里,无论白天黑夜,也无论客车、货车或者大型拖拉机,都从它上面隆隆碾过,除桥面有些破损(后由水泥油砂铺就),而桥的整体,都完好无损(现已在一旁加建新桥,明令禁止大型机动车辆从该桥通过)。即使是今天,站到桥下认真观看,仍觉拱面光滑,气势恢宏,坚固牢实,成了该镇重要历史保护文物和发展新兴旅游的重要景点。

据(光绪年版)《东安县志》记载,该桥系当年东安富户唐太贞(外号唐拾万)独资修建而成,因为桥身及其附近,没有留下与桥有关的任何文字,后人只好沿袭前人的说法,都叫它为“独成桥”。

我的老家原离该桥不远,小时候一上大街,就好跑到这大桥上下看稀奇,除了每次对它生出许多莫名的敬畏之情,就只顾斗玩戏耍。稍大,见它被炸出一个嗮垫宽大缺口,除了惊诧,就很为它惋惜。直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安排到这桥附近的中学工作,我才对这庞然大物仔细观瞻,生出联想,留些难疑。新世纪后,年纪大了,阅历广了,从查阅诸多的有关资料中,才对当年唐太贞先生的这一举措,不但生出许多敬佩,有时甚至还为其萌生折腰之情。

首先,我敬佩唐太贞先生当年积累如是厚重财富的能力和耐心。

尽管明朝初年正值开国盛世,“宇内富庶,赋人赢美……府县仓廪蓄积甚丰。”(《中国通史》冯克诚、田晓娜主编936页)社会物质财富和商品交往不断丰富和提升,但要一家子名不见经传的平民能“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民间传言),那是很不容易的。何况修建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拱桥,要做诸如设计图纸、雇请工匠、制作一系列庞大附件等等,还需开支不少钱财。要是以而今人民币计算,起码也得支付忆以千计,而唐太贞先生却能在他(即使加上他家曾祖和祖父两代积累)还年富力强时候,积累如此厚重财富(从他的行为可以推知他决不会横征竖敛不守法纪),不但令我吃惊,许多比我见多识广的当代人,都会惊而讶之,景而仰之。

其次,我敬佩唐太贞先生能在有钱的时候尽想别人所想的善心和作为。

在我们中国,因长期受先贤先哲崇高思想的熏陶,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的人,当然大有人在,但作为一介平民的唐太贞先生,那涨大水过不了河望船兴叹的男女老少,与他能有什么关系?杜甫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是因为他是大诗人;他是什么?陶朱、伊顿?连他“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唐氏后裔,都忘了他的真名呢!可他却偏要“突发奇想”“自找麻烦”“大出风头”,把那些达官贵人和最普通的流浪汉的过河之苦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很以为,他即使个子不高不大,但他却是我东安县内平民百姓中的大男子,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丈夫。

第三,我敬佩唐太贞先生能一击几亿的慷慨和大度。

尽管他唐太贞先生生年之前,我们国家有不少人为他人、为民众为民族为国家慷慨解囊、甚至赴汤蹈火的先例,但按绝多数人的思维,发了财的人家,最低限度都会买田置地,广建高楼大厦,造福于他自家后代子孙,有的还变本加厉较尽脑机盘剥他人,谁还来管这等修路架桥吃力不讨好的倒霉事?翻翻开中国历史就可知道,明朝中后期,国人经济就很不景气了,有不少人还热衷于《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何况他唐太贞先生还只是一介“唐拾万”,就是“唐二拾万”“唐三拾万”,也不会嫌银子多了到烫手的地步。

第四,我最敬佩的是他唐太贞先生做了好事不留姓名的高尚情怀。

按国人传统,大桥建成了,功成名就,除了摆酒设宴,与民同乐,就是雇请高手著书立说,修建纪念楼台,刻制石碑,以便流芳百世。可他唐老先生,不仅不在该桥的任何地方留下任何文字,连大桥的名字都不曾命取,不得不让人们只管叫它“独成桥”!

还据查考:大桥建成两百年后,就在落坐在该桥不远处唐家后裔修建偌大的“唐氏宗祠”时,也没把他的事迹刻上。后待该地发了的人家问得急了,才在它的正龛边厢,塑上一具泥胎,说那就是他唐太贞(解放后该祠充当仓库,该神龛已被人坼毁)。如此看来,这位唐太贞先生,虽然没被他唐家后人完全忘记,却也只有被勉强撂在一旁的回报。

更有趣的是,我在读到近年新修的《东安县志》上,有这样一段权威文字,说:当年东安有个唐拾万,钱多得可以“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某日清早,他到永州府里去告状,要过这个渡口,那摆渡老人老扎得要命,把船泊在对岸,迟迟不肯划过来,耽误了他的行程,以致两人争吵起来,唐拾万生了大气,发誓要一个人出资在这里独建一座大拱桥,用以打破那摆渡老人的饭碗云云。虽然传说当不得真,但我以为那一定是有一两个人“没吃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了!

这样看来,这唐太贞先生在死了之后,还有人千方百计要把他抹黑,真也是应了咱们东安人常说的那句歪话——“好心无好报!”

不过,“好心有好报”的故事还是多而又多,俯拾就是。就说1951年以黄岗中先生为首诸多好事者,主动出资修补那个缺口和护栏后,曾在该桥补修处嵌了一块小石碑。碑上列了一些捐款人的姓名,这些姓名文革时被人铲去。近年有人提议给予重刻。可他们的儿孙们都众口一词,说:“免了吧。学习唐太贞。”

无数实例早已证明,历史决不会永远像某些人说的是“被打扮的小姑娘”。他唐太贞先生当年为零陵、东安以至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方便做了这件有益的大好事,不做表面文章,不做文字记载,不立碑立传,只顾让他人方便,他,就够资格被人敬称为大丈夫。

我想,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她有着千千万万像唐太贞这样自甘不为人知的优秀儿女,有着这样众多只做实事不事张扬极其平凡的伟丈夫!(2020-08-2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