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小土砖屋卧室有个小窗,半平米见方,面向正东方。
小窗口的外面是一条石板大路。它南北延伸,四通八达,虽然不具“古道西风瘦马”那般诗情画意,却也相当年深月久。无论白天黑夜,也不论春夏秋冬,多是来的数十,去的数百。有男的女的,也有老的少的;有挑箩卖担的,也有骑马乘轿的;有开怀大笑的,也有哭哭啼啼的。一言以蔽之,是无所不有,无奇不有,无日不有。
大路下面是一条岁月久远的水沟。那清澈的沟水来自于北厢一里外大石塘(大跃进时修成小水库)。沟上横卧着几座小石桥或小木桥,沟边有数处码头。说是“小桥流水人家”,显然不够资格,但也不太为过。除大旱年成,沟水总川流不息,或粗或细,或清或浊,或急或缓,浇灌着村南几弄三四百亩水田和旱地。深水处,水草幽幽,鱼虾悠悠,有时还翻出几条不知道名字的或虫或蛇,让人连连惊吓。一到夏天晚上,那沟岸草丛里的萤火虫,不说上万,也应数以千计。闪闪烁烁,很是让人眼花缭乱。大晴天,那蹲在码头上姑娘嫂子,或择菜,或洗衣戏水,很让人想起“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佳句。盛夏季节,赤条条的孩子们干脆就把它当成自己撒野的乐园。
沟的外堤全是泥土结构,长成一线而又密密麻麻永远今年砍了明年又生的凤尾竹(本地叫吊竹)。竹干苗条光亮,盘根错节,相互挤拼,节节向上,风姿卓约。除要过往被人砍出空隙,连水都难泼过。那层层叠叠相互攀升随风舞动的枝桠和叶片们,构成长龙一般的奇特风景,稍有风动,就枝叶婆娑,龙飞凤舞。说是城墙,城墙没有它那般灵动;说是云霞,云霞比不上她的亲近。大晴天早上,站在窗内甚至躺在床上,就可以最早看见从远远地平线上探出头来太阳的尊容,由鹅眉而半园而全园,烫烫的,滚滚的,金光四射,像轮盘,又像火球。那最早的阳光,从远远地平线上照射过来,构成一幅幅柔美的画图,像平铺的轻纱,又像绮丽的帐幔,绵长,亮丽,煦暖,温柔而又慷慨,人们从各自的大门里走出来,打个长哈声就会由衷地赞美:多好的天气!
诚然,更加包罗万象让人从偏爱到醉心的景象,还是那竹林下面逐级梯下逐层开阔广大田畴——
左岸是明光岭,右岸系老鸦山石,两两相对,高低相当,荆棘丛生,百草丰茂。有人说此处左青龙,右白虎,有着帝王架势。能与它们相依相偎,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两岸青山相对出,星云几缕带雨来。”不能入画,入诗有余。
远处,一条小溪自北而南,湍急中蕴含着温润,婉曲中吞吐着直率,叮叮咚咚,沸沸汩汩,深更静夜半听去,似轻音乐,又像大交响。最能把四厢劳动了一天的男女老少引入甜美的梦乡。
近处,那广阔的田地,自古以来,就是演绎大自然四季变幻和历史变迁的大剧场。
春雨一发,整个田弄,就大有“瞿耜‘存心在畎亩’”的热闹。白天,男人们吆喝着牛,挺胸昂首,就着地形作画图;女人们挑着肥,来去如梭,构成最能吸人眼球的浪漫风景。晚上,从冬眠中睡醒过来的蛙呀虫呀,那欢快的鸣叫几乎要把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真实性比下去!“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就在这个季节,被演绎得最生动活泼,最淋漓尽致。夏天里,或丽日高照,风卷云舒;或闪电雷鸣,大雨如泼。特别是大雨天那如万箭齐发的大雨点,几近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气势,抑或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空阔!大晴天,当男人们就在那齐脖的稻海里走动时,就会拉开嗓门,唱起那野水的山歌,那架势,那韵味,大约只有他们自己才可领略它的豪迈和壮阔。秋天,包谷熟了,大豆熟了,特别稻谷熟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那眼看着一年力气没有白费男女主人公的神气,活脱脱地像是一个个立了大功的将帅和女神。入冬了,他们就把田土翻过来,或撒播春荞,或点下蚕豆种下油菜,或耙成冬水田,让它们变成一块块亮丽的大地毯和大明镜,把整个来年的希望都寄托在它们当中。
我出生在这个小窗内,先当孩子,后当学生当“准农民”,再后当教书先生,须发皆白后住进了省城,但不管到了哪里,对这个小窗外的情景和自身的许多经历,都一直记挂着。
12岁那年饥荒时节的某天上午,一位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太婆哭哭啼啼从我的窗前走过。她没田没地,没儿没女,为让自己81岁生日过得值得点,歪歪斜斜走了一里多路来到这大田洞里想拈点田螺一饱口福,没想到正让出来巡田的老财东看见,说她踩坏了他正孕穗的禾稻,除了凶骂她生得贱,还把她的蹩篓抢去、把拈的不多的田螺撒得满田都是。那时,我就想,之所以这样,无非就是大财东有田有地仗势欺人。
14岁那年,在土改工作队龙队长的的带领下,跟着几个年纪大点的人把这里的田地一块块丈量入册,受到工作组同志和许多农友们的称赞。特别是我当年那当了村农会主席的父亲,在这方天地里分得我家应得的田地和山林之后,带领我和我的弟妹们虽也顶风冒雨却能吃饱喝足时候,我的热爱这方天地的思想认识就一直根深蒂固地铭刻在我的心底里,并且支撑着我当时和以后处世做人的取向。
照直说来,这个小窗,不但将近一个世纪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它们经营方式转换的景象真真切切地浓缩在我的眼底里,还不断地滋润我的生活,丰富我的想象,沉淀我的观念,浇铸我的心灵。更让我比较深刻地知晓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对它的必要敬畏,读懂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须知物力艰难”的古训,深谙了和深谙着人间冷暖、世事演进的曲折和艰难,特别是让我深刻知晓了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大变革时只有认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达到目的的深刻道理。
岁月匆匆。如今,我的这座小屋还在,我的这个小窗还在,这个窗外的景象虽然几经更新,但关心和记住我家这个小窗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对我来说还是有所必要。(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