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凌云的头像

传凌云

鲁迅文学院学员

文学评论
201903/06
分享

柏峰:这是一部美丽的诗集——读传凌云诗集《紫色苍茫》

初夏,在建立于唐朝而至今依然幽静的去处,利用一个清爽的雨夜,读完了这本装帧得素雅大方的诗集。这在我近期阅读计划未曾列入的书目。这还是头一次集中注意力和用整块的时间来读时下的诗——这么多年,几乎不读当代的诗,特别是不读一些所谓号称获得过什么“大奖”的诗——要读就读古典诗。

诗,这种文体,已经走过两三千年的历史,从《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三曹、陶渊明,一直到唐诗,迁延宋元明清和现代。鲁迅先生认为,诗到唐朝已经做完了——此话颇有识见——就文体而言,从发生到成熟,诗确实到唐朝各体悉备,各种写法,各种技巧都演练得炉火纯青且变革的空间不大了。从唐诗到宋诗,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至欧阳修、范仲淹这班人手里,在诗的形体上没有办法突破,只好在内容上另选择和前代相异的东西——这时候,便开始追求哲学境界,往往在诗里说明或者揭开一个理念,或者一个道理——着力表现哲学理念,这是诗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有人说是进步,有人说是退步。但我看来,是进步。诗的内容着力表现哲学理念,是诗的进步而不是退步。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第一,当一定的文体异常成熟以后,这种文体若要延续自己的生命,只能选择在内容(也即文体的内质)上变革,或者说,形式和内容达到平衡状态,只有打破了这种平衡才能获得进步的动因,否则便都一齐窒息了。第二,从形象、具象向抽象发展,这是思维的一般规律,前者是感性的而后者是理性的,只有理性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提供更多的人类思想资源。第三、思想的转换(更新)预示着文体的转换(更新),从两言、三言、四言、五言到七言(暂不说楚辞的诗体形式),再从七言到长短句,到曲。文体的更新并不是以文体的消失为条件,而是在保存母体的前提下发展更新的文体,诸如诗、词、曲,既互相联系而更新形成,又分门别类各有“门户”——这是文体形式的更新,如果没有内容率先更新,文体要发展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属于题外话,就此打住。

然而,这部惹人喜爱的诗集《紫色苍茫》,是女诗人传凌云的作品集——读起来便不能放下,一直读到诗集的最后一页——这是一次愉悦的阅读过程。说是愉悦的阅读过程是因为借助这一个“他者”,联想起不少的事情:法国女学者纳塔利·海鸥是研究拉康的专家,从事精神分析,她的《欲望理论:拉康思想引论》分析了拉康涉及的欲望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与科学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包括宗教、性)以及精神分析的传递——而拉康关于“镜像”的理论是研究文学文本的一个路径——阅读这部诗集,总觉得思路就是沿着这条路径走……

一位诗人朋友主编了一套文丛,其中就有传凌云的这部诗集。大约这是诗人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听说网络有不少她的诗——恕我孤陋寡闻,虽然也时常上网,除过阅读新闻之外,常常浏览一些专业网站。趁着这几天无所事事地应付开会,手头没有其他需要立时处理的事情,便全神贯注阅读了这部诗集。

之前不认识这位诗人,也未曾读过传凌云的诗。没有想到,第一次阅读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好的诗作和好的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有这样的艺术冲击力,如果没有艺术冲击力,那只能说其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假花假草”。而这种由作品本身发出的艺术冲击力,证明作品本身质量的上乘和扣人心弦的审美魅力。

这是一部很好的诗集,一部真正从灵魂里流淌出来的诗集,绝少时下惯常看见的无病呻吟、内容苍白的劳什子表现出来的“秀”的色彩,而是如同在苦碱里煎煮过几次,呈现出心灵世界原生态情感,渗透着作者鲜红的血液,一字一句凝结着自己独立的对生活的严峻的思考,以及对真、善、美的热切向往。当然,这些都是通过作者清新的语言和饱满的意象来艺术地表现出来,深邃而优美。

还在十几年前,不知道是怎样开始阅读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也许是她坎坷曲折的命运以及具有辽远的俄罗斯黑森林、草原和茫茫河流背景的诗句吸引了我,从此开始收集尽可能找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阅读。阿赫玛托娃的诗抑郁的情绪笼罩下挺立着倔强的灵魂,不畏权势,不畏困苦,不畏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依然唱出了那个专横时代闪耀着人性和光明的歌,打动了不仅仅是当代苏联人而且打动了她的诗的翅膀所能飞落的世界各个地方——特别是她那来自内心深处体验深刻的爱情诗,这些诗句无一不直接开掘于阿赫玛托娃自己灵魂,带着颤抖带着生命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憧憬,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我的直觉告诉我,传凌云有可能比较深入地阅读过并极力模仿阿赫玛托娃,也可能经历过一些人生的跌宕和情感的无可着落,从而写出了类似于阿赫玛托娃诗风的诗作——也巧,在我的行囊里,临行前毫无目的顺手装入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居然是英国著名传记文学家阿曼达·海特撰写的《阿赫玛托娃传》。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和冥冥之中,寻求一种精神历尽重重磨难之后在血污里诞生出来的带有期盼的散发着迷人芳香的花朵——是啊,只有跋涉了千山万水濒临过危难才明白世道人心,才明白最高贵的是永远不会低下的头颅——阿赫玛托娃是这样,即就是她陷入即将灭顶的泥淖也保持了灵魂的清白和纯洁的精神,这就是阿赫玛托娃全部诗的思想底色——也是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最为持久的性格结构——传凌云的这部诗集,有可能是触动了我此时此刻如是的心理情结,才鼓起了阅读的兴趣并且一发而不可收直至读完。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尤其在一个权力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的语境里,难道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仅仅就是官阶和财富吗?不,在我看来,这不能衡量人的价值,而一个人的价值在于给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这才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刻度。如果有幸成为一个写作者,那么,其价值就是看他的作品是不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给人以生命的启迪——传凌云的诗集至少给人们带来了正能量,不然,就不会吸引人久久地阅读——这是我对她的诗集的基本认识。

大凡从事诗创作的人,一般具有两种性格:一是胆汁质,热情奔放,思维活跃,犹如跳荡的溪水,一遇到岩石的阻挡便溅起美丽的浪花,直吐胸臆,一吐为快,李白是也;一是粘液质,表面水波不兴而内里激流奔涌,执着深沉,轻易不会转移注意力,一旦形之于文字,往往不经意就是好的作品,杜甫是也——传凌云据我观察,属于后者,她能写出这样的诗作,首先是有稳定而细腻的心理倾向再加上很好的调遣文字的能力,还有她灵魂深处不能袒露的情感绿地——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成就了诗。传凌云的诗,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纤细而灵敏的艺术感觉和强有力的语言表现能力。例如,《遭遇童年的“花媳妇”》中,有这样的诗句:“现在,她和我一样,状似飞翔/右边的翅膀:红的内衣、灰的外套/在早上的风中招展/而她的左翅,耷拉着/整个身子微微倾斜,早已风干在了/异乡的水泥路面上”;还有《题画诗:静夜思》:“把喧嚣的心事,尽情地涂抹在宣纸上/静夜里远山和大海的呼唤,叫我感念、胆怯/瘦枯的弯月把一腔浓浓的愁绪挂在枝尖/遥记你高山红日的姿态,如我独自一人时的笑靥/在心中绽开……”——这些诗句,都能表现出她那纤细而敏感的艺术感觉和强有力的语言表现能力。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假如一个能把语言组合到非常优美的地步的人,要是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其成就不可估量啊!传凌云的语言很美,美得让人感到炫目。

其二,清新隽永的意境和隐藏在文字后边的浓郁的情感。以上说过,传凌云属于粘液质的人,她善于营造出饱满的意象,而把自己的心灵里的诉说全部隐藏在意象或者文字的后边,留下了开阔的艺术现象空间,这是诗人的天赋的诗的因素,传凌云物尽其用,而且用得很足很好!——“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爱我的、不爱我的看到我的消息/真我和世人眼里的我分离/眼泪的暗泣分离/就这样让你以为我幸福快乐,生活如意”(《把自己隐藏起来》);“把你装在口袋/把你握在手心/一伸手,我就能从口袋摸到你/就能从心口摸到你”(《我已爱上了你的爱》)——读这样的诗句,如果不去开掘文字后边的东西,那就根本不可能明白诗人在写什么,不对吗?

其三,读完传凌云的《紫色苍茫》,我有这样的感受,觉得她在接受外国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继承了古典诗歌情韵的余绪。体现得比较好的篇章有《孤独感如此深刻》《运载车辆上的牛》等,值得进一步认真地研究。

其四,传凌云终于超越了自我而放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提升和凝练诗的主题思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属于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确实如此。人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那么,人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而要超拔出来,这样,才能把个体的精神升华起来,使个体的感情、情绪和思想带有整个人类的感情、情绪和思想——文学艺术最为看重的就在于这些,而她的诗作有了如此的迹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艺术品格。

传凌云的诗集《紫色苍茫》,确实是一部美丽的诗集。因为在这些作品里边,她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一腔诗意借助了“他者”的角度,进行了细致而秀气的描写,也似乎在自己所能树立起来的“镜像”里,映照出自我生活和情感的轨迹,让人也仿佛看见了阿赫玛托娃的背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