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有标识的存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唐诗让岭南的荔枝一响千年。
荔枝味美,但从岭南到长安,漫漫长路,在无冰箱且冷冻技术不甚发达的唐代,荔枝的长途运转是个经常被读者忽视的问题。
我们太容易被表面的繁华遮蔽双眼,却很少转睛去看那些司空见惯的、不起眼的存在。
马伯庸将自己独特的眼光放在了那个小物件身上,一本《长安的荔枝》让我们看到了运送荔枝的不易、岭南的风情、驿路的设置和官员的倾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房奴”的辛酸。
李善德不愿意领这个差,其实只要不傻都不愿领这个差,可谁让他去买房子呢?他打死也不会相信不经意的一次请假竟让上司、同事有机可乘,合伙将其架在火上烤。原来故事一开始就起源于一场阴谋,但即便知道是场阴谋又能如何?谁敢违抗圣旨?于是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开篇一股悲壮之感就油然而生。
李善德为明算科出身,精于计算,这样的出身使他沉于下僚,但同时也让他具有严谨科学的态度、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一遍遍地演算、比较、鉴别、总结,改变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物性,历时11天、行程5447里,将两坛荔枝运至长安,完成了众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书中最可贵的是以小见大的视角。小小的上林署监事本与高层八竿子打不着,但因为一次同僚的陷害,不得不改变自己“老实人”的习性,利用荔枝使的“便利”行种种凌厉之事,因为不成仁便成鬼。其间,他看到了地方官的贪婪残酷、商人的精明计较、民众的苦不堪言、朝廷官署的推诿扯皮、高层的虚与委蛇,每一步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但最诡谲的是当他终于研发出线路及运送方法后,地方官阻拦、高层内部分化。地方官担心皇上治罪,一个上林署监事能办成此事,为什么他们高居地方要职多年却不将荔枝孝敬;高层担心他分宠,自己的风光被剥夺殆尽。好清奇的思路,好恐怖的官场!在好友的帮助、各种利益的权衡中,李善德终于悟透了当时“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的做官之道,将所有曾经轻视、陷害、阻扰他的人全部称颂一番,承蒙众官员帮持,否则实难完成此次任务。特别是当他拿着卫国公杨国忠的银牌调动各路资源、畅行无阻时,他突然觉得很荒谬,他遵守规则,却处处碰壁;而现在凭着这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杨国忠的一句话,道尽官场本质。动用数以千计人,摊派56720贯、花费31020贯的大型“荔枝秀”,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从上到下,众多官员,全在围着贵妃兜转。“至于朝廷法度,就像是个蹩脚的龟兹乐班,远远地隔着一层薄纱,为这盛大的胡旋舞做着伴奏”。窥一斑而见全貌,当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达到极致,王朝的崩溃势在必然!
《长安的荔枝》虽是历史故事,但却极具现代气息。特别是李善德孜孜以求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时的那种坚韧、那种愈挫愈勇的死磕精神,无不让人动容。正如他所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种精神的光辉光耀千年。
书中除了李善德,也刻画了几个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如林邑奴,在地方官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奴隶。但当李善德不经意地敬他酒时,他却悲恸大发,自出生以来,谁人拿他当人?!正是这份尊重,让林邑奴冒生命危险告知李善德他正在被地方官追杀的事实,并以自己的尸体吸引猛虎,将追兵全部反杀。林邑奴是最卑微的人,但却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大写的人!还有李善德的妻子,书中对她的描写并不多,但当李善德被贬谪岭南,过起贫寒的生活时,人们问她何曾后悔,她答道:“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只此一句,足矣!任何描写在这句话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就是最好的爱情,也是作者不写之写的最高妙之处。
《长安的荔枝》是一本历史书,却又是一本让人感想良多的书。人有情、物有性,一切违逆了人情、物性的存在背后都隐藏了一部剥夺史,或者说是奋斗史。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小瞧荔枝,再也不敢小瞧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