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迎春的头像

赵迎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7/06
分享

回家的路

我已出走半生,画个圈圈归零。来路依稀不可追,那要怎样走一条可以回家的路?

美食,万物之馈赠;节气,自然之天机。感天地恩德,应四时而活;化霜引露煎成茶,只品真味不言它。

(一)顺着节气养自己

〖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我陡然想起一句老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肯定就是地气积蓄的能量,涵养的元气。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摘自《地气重凝》厉彦林〗

从2015年始,在都市的生存空间里,我开始尝试践行耕食生活。享受一个人的下雨天,听着雨滴滑落的声音,去露台菜园剪一撮鲜嫩的青菜、摘一把青豌豆,在厨房做羹汤,烹煮一锅生活真味。琐碎的日子里,融进了菜肴香、稻米香,几样素色小菜,一家人一起吃得爽口可心。就这样,日子流水一般滑过,我终于学会安静了。并逐步体会到:生活其实没有太深奥的哲学,它就仿若妇人烹煮,需切一点红再配数点绿,需点几滴酸又调丁点辣,需缓急交替、火候适当,既五味兼具,又相互掺和着过。

非常欣赏【晋味记】的一段话:晋味记,这是从石磨中流出的麦香,一种田野的味道;是油盐酱醋里的智慧,一种生活的味道;是旅行巧遇却再难寻找到的美食,一种记忆;是千年不变结成乡愁的民俗,一种文化;是妈妈做了一辈子走到哪儿都想的那碗面,一种家的味道;是藏在山水间、长在生命里的那份情,一种山西的味道。还有《茱莉与茱莉亚》中,朱莉的生活是美味的,不仅在于她坚持不懈地用心做好食谱中的每一道佳肴,更多的是她藉由美食进行的一种爱的救赎。这救赎关乎工作、关乎爱情、关乎亲情也关乎友情。通过美食分享,传递生命之爱,才是成功进行自我救赎的关键。或许生活也如美食一般,不见得非得去做华丽的大餐,我们完全可以随着节气变化,采集应季的瓜果蔬菜,烹煮些简单的、保持食材真味的小菜,只要自己与所爱的人喜欢。谁说厨房里不能有万千世界的大气象呢?在食物里,一样蕴藏着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

(二)茶之味

阳台种植的同时,闲暇时泡杯茶,观察体味茶与水的妙遇:茶以形的完美姿态,养水的清灵洁净;水则以柔美坚韧的性灵,养茶的宁静从容。谁能说他们不是最美的互相成就?无论谁,若经不起浮浮沉沉、世情冷暖,怕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得多了,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沉入了杯底,而那温软的茶水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不够友善的表情。懂得欣赏是难的,要走很多路、读很多书、遇很多人、做很多事才能真正学会。学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品咂出美妙的滋味,我们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喝茶是慢啊,需要等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感,去感知一盏茶的温柔与静好、绵软而悠长,需要等待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去成就、丰富它所蕴藏的美感。

(三)读书&旅行

每个人心中的世界有很大不同。有时自己认为再明了的事情,于另外一个人却是难以想象的。读书和旅行,都是在帮我们了解世界,开拓我们思考人生的视野角度。如果能再巧遇贵人点拨,就更幸运了。这个贵人可以是陌生人,也可能是相交老友。这个“贵”的意义,只有在多年后当你回眸时,才会领略得到。自当是值得好好珍惜,并努力要在自己身上继续传承下去。一滴墨,可以染黑一杯水,却难以浑浊整条河。读书和旅行,就是在拓宽、加深甚至延长我们的生命之河,以使我们的生命旅途经得起更大风浪的冲击。其行为本身,也表明我们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就像照镜子,一个傻瓜往里瞧,别指望会有一个天使从镜中朝外望。喜读书但不要变成书呆子,要懂得从书中抬起头来,把书本知识和周围生活连接起来,不断扬弃那些陈旧的偏见,使自己的精神不断保持鲜活,拥有一个生生不息的心灵世界。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没经过时间的筛选和积淀。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网络,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联,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无瓜葛。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一个个骚动不安的灵魂。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不断地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欣赏林曦关于保持童子状态、师古又不泥古的读书学习态度。〖古人可亲,是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像童子跟随相伴,见老师,见书外的学问与案头的山水。从他人言语精神中,沾染着,奉悉着。古人可远,传统不用原封不动地搬到脚下来,学习古人也不是为了成为古人,而是在追随与会心中,让自己长出自己的样子和快乐,像石涛说的,最后都是“自有我在”。明代士人把儿童比做柔嫩枝条,讲此时学习礼仪的重要。后来,我们的身体可能不复小时候的柔嫩,但童就是一个年轻的状态,没有落定,新鲜而精神,有的是骑竹马、戴花儿的兴头,学习和玩耍都可以全然投入又不拘泥。我们珍惜着童子的状态,童子是有一双“绝缘”的眼睛,看什么都是新的,有丰盛的好奇心;用这样的眼睛去体会一年四季,让心灵和双手都勤快,每一个新年都应如是。——摘自林曦文〗

旅行,对青年人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是阅历的一部分。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旅行中,人们的脚步纷纷慢了下来,生活占据了生命的上风,人们的眼神有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人们似乎变简单了。我喜欢自然之大美,崇尚劳动创造的快乐,感念心灵成长的悸动,痴迷追逐体验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每个人总有些想坚持的东西,追随我们的心,用它来引领我们的一生。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必害怕,因为翻过这个山头,那边风景独好!当别人不看好我们的时候,不必介意,相信自己本就与众不同,我们的目光所向并非别人所指。人人都有好奇去窥探别人的生活!旅行就是打破惯常的生活,寻找新的自己。记得在漫川古镇,遇见那个穿着印有Heart & Soul T恤的女孩;还有那所老屋里,奶奶不断提醒孙儿不要被游人打扰、快写作业……一切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漫川人在古老与现代的Shock中,努力寻找Balance! 年轻一代的漫川人,注定要背负着历史走向未来!在福建,走近莽莽武夷山、青青九曲溪和清冽的山泉,访茶农、住茶家,品茶、习茶道,体验好山好水养好茶,感受生命如茶,都是繁复辛劳滋养出的平淡滋味!再到厦门海滩、无锡太湖鼋头渚,感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懂得找对方向、站对位置、御风而行,就如鸟儿凌空或鱼儿入海一般……

(四)摄影

    一路行走,一路风景,因想留住美好而喜欢上摄影。透过镜头逐步明了:人生很重要的是选择和知止!摄影是一门看的艺术,就是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这个世界很庞杂,当我们按下快门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心在做出选择,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现实人生。尤其进入到手机摄影时代,摄影作为直接传达客观信息的功能已经有所改变,人们借以抒情、述景,用以表达心境。此时的作者运用摄影的语言,拍摄出来的更多是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按下快门时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影像多一点诗意,多一点有温度的感情。手机摄影少有炫技,多为倚仗着手机拍照的特性,质朴且真实地表达着各自心灵的“表情”。摄影是选择地记录,就是我们要选择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如果说绘画是加法,那么摄影就是减法。“摄影是减法”讲求的是在多元素构成的画面中,“减”出拍摄者对主体的认识,“减”出拍摄者对美的极致追求,“减”出拍摄者想要突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所以我们的目光所及,就是我们的人生境界。

(五)走向世界

    从离开故土的那一刻,我就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我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英语,早已成为一门通用语言,搭起沟通世界的桥梁。2011至2015年,在对阿里速卖通的五年运营中,通过商品贸易,我接触到百十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在与他们洽谈交流及商业斡旋中,初步体会到世界的相通与不同,因此也更加渴望深入探究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了解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存在可能,以实现我与世界的多重连通。而英语作为承载和传播西方价值与文明的媒介,我需要进一步精通它。于是,自2015年7月起,我开始了为期30个月的英孚学习生活。愈了解西方文化,愈觉得自己的汉文化功底还太薄。我起初担心:随着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会稀释了我母语的积淀。可渐渐地我明白了: 语言是能量交换的一个通路,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的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冲击时,母语所代表的能量,是我们能面对这种冲击坦然站立的最可靠力量;本土文化积淀,是我们与世界吐纳的资本。中美不应试图去改变对方,和而不同、包容互鉴,保持多样性,既是大自然的“天道”,也应是中美负责任的相处之道,更是人间正道。

    中国传统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冲破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困局、突出重围重新找到其在全球新位置的探索过程中,重新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一带一路”的大手笔,有其现实考量,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值得探究。以合作共赢的“发展思维”取代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也许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发端。中国的围棋对弈重布局而轻杀戮,双方在“地”与“势”的权衡取舍中共存,而输赢常在几目之间,或许围棋这种东方游戏恰好体现了我们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一个独特之处。还有今天,站在全部事物商品化和经济化的时代,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再返回来重新思考乡土和农业文明,并非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好与坏所能判定的,而是涉及到全人类命运抉择的大问题。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尤其2020年以来的全球新冠疫情,都使得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民族与世界、科学与自然、技术与人性等等这些本质性问题的探讨已不容回避。如此以来,重新理解乡土文明的衰落、乡土中国的沦陷,重新思考村庄的异化或被伤害,就并非只是本土性的问题,它是整个人类生活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代表西方对人类社会现有生活方式的反思,并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要的是人的花与果,把他的芳香传给我,他成熟的芳香使我陶醉。他的善良不是片面的、短暂的行动,而是足够丰富的。他的给予不会损失他分毫,他是自然而然地给予……有上千个人在砍伐罪恶的枝丫,但只有一个人砍倒了罪恶的根。那个在穷人身上耗费最多时间和金钱的人,或许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引发最多贫苦和不幸的根源……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简单平静,把我们眉梢上的乌云驱走,把一点点的生命力注入我们的骨髓里。我们要做的不是穷人的先知,而是一个值得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

    其实,我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一直都在那里,新时期注入新的活力、呈现新气象。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人到中年面临着新问题,却似乎与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文化思想越来越亲近。这种朴素的哲思,如此和煦温暖地浸润着中年人疲惫焦灼的身心。一个以原典意义上的儒家思想作为安身立命基础的人,他希求的是在精神与物质方面达到的平衡和谐状态。然而实际上,一种重发舒的、通达而多少富有人性味的原典儒家,在历来被统治者利用而演变成官学化的儒家,那怎么能使人获得一种发舒的自由生活呢?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被超越性的宗教般的终极关怀浸润的民族,一个缺乏精神自主性价值的民族,一个长期受僵化甚至异化了的制度与规律支配,而并不理解自由主体性的民族,在市场化影响下,从意识形态教义中脱逸出来,思想解放的冲动消失之后,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对超然的、超功利的审美追求的缺乏,务实的传统品格传承下来,就只有逐利一途!

    我们应该感谢,西方文明在这些超功利的价值方面给予我们的刺激和启迪。如果我们能从原典儒家思想精华中汲取更多养分,并把它与西方文明中撷取的超功利的价值精华结合起来,我们也许可望获得一种更为丰富,更富有激情,也更具有色彩的生活。

(六)艺术创造

    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人全情投入于自己手艺时的样子,无关这手艺是弹钢琴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任何事,只专注于当下,不苟且、不应付、不模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作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沿着自己的河流顺流而下,单纯、痛快、分外喜悦。现在更多时候,只喜欢等着,与自己的对话都很少。没有围墙,却无人可以入侵。只要酣睡,在逃离与追逐的中央。其实,那些懂得放下过去勇敢前行的人,并不是忘记过去,而是把过去埋在心底,积攒、沉淀为前行的动力,让未来带着过去,一起发光发亮。

因为少了听命的成份,必然就多了私家的主张;少了优越,肯定就会自强;少了过多的人事干预,艺术才有个性;少了“职业化”的"拿捏”,艺术才得自在。艺术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获取名利,而在于表达自身对于宇宙生命及世界万物独特的感受与领悟,在于渴望体验藉由艺术实现个体与无限合而归一的极乐感受。

    就这样,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平淡而天真。生命的节拍,不必要太快,太快易疲惫;也不要太慢,太慢是蹉跎。随着岁月,如溪水般流淌,到一处,看一处风景,不需要太多渴望。心若向往,就前行;感觉疲惫,就小憩。心灵走过的地方,无怨、无悔、无彷徨。毕竟,这世间对错得失所有经历,都是可以带我们回家的路。我们要做的,只是努力让自己以越来越轻盈的姿态,走下去……


                2018.5--2021.5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