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春艳的头像

王春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2/11
分享

一片异香天上来

一片异香天上来

放了寒假,又有暖和的阳光,在这完全属于自己的日子里,坐在太阳下,闲读古诗,如对名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读的都是咏花的诗。

诗人罗隐写道: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诗人说此花似乎与春风有一段特别的因缘,那盛开的深红色的花朵,如同层层叠叠高卷的绫罗,她体态婀娜娇弱,仿佛承受不住春风的抚摸。她若是能说话,定是倾城倾国,就算她不能表达感情,也已够动人的了。美丽的芍药花呢,只配做她的侍女,连清雅的荷花见到她的芳踪都会避之不及。只可惜韩弘不知怜香惜玉,这样一种高贵的花,他竟下令铲除,真辜负了这世间美好的事物。这首诗前三联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花的美艳渲染到极致。尾联用韩弘铲花的典故,表达对“美”被摧毁的痛惜之情。

李山甫写道: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

邀勒,是拦住,强逼的意思。你看,这花好泼辣,她逼着春风不让她早开,等众花飘落后她便盛开在玉楼之上,独领风骚。红艳的花苞似从火中升出,奇异的芳香仿佛来自天上。清晨露浥花瓣,其艳丽之状跃跃欲动;傍晚烟岚萦绕,其妩媚之态,如堆愁叠恨。她知道诗人也善解风情,斜倚阑干欣赏着她,恋恋不舍,屡屡回头。此诗运用拟人手法,把花写成一个多情女子,妙趣横生,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韩愈则借花“说事”: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首联先说花儿有幸同开在一处,都不张扬,相安无事,相互倚靠着,而不必争奇斗艳。颔联才描写花的姿容,凌晨花朵盛放,如新妆的美女面庞,对客不语却脉脉含情。颈联宕开一笔,以拟人手法写双燕和游蜂被花吸引,飞掠来往,流连忘返,以衬托花的魅力。尾联则直抒胸臆:凡事皆抛,尽情在栏边欣赏鲜花。细细品味,觉得作者妙一个“斗”字,以花不“争奇斗艳”,寄寓自己厌倦官场的明争暗斗。

孙鲂有一首诗写未开之花,颇耐咀嚼:

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气高情便有余。

浑未盛时犹若此,算应开日合何如。

寻芳蝶已栖丹槛,衬落苔先染石渠。

无限风光言不得,一心留在暮春初。

此诗着力描写花苞蓄势待发,可谓形神皆备。颈联的意思说此花还未开放,寻觅芳香的蝴蝶早已栖落在花圃的红色栏杆上;为承托落瓣,石渠旁的苔藓先就将地面铺染得苍翠厚实而又洁净。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此花不同一般的氛围。尾联“无限风光言不得,一心留在暮春初”,大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意。此乃诗人借花言志。纵观全诗,角度新颖,构思巧妙。

女诗人薛涛,美姿容,多才艺,以诗著称,有《薛涛集》。她写有一首这样的诗: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从字面看是表达相思之情的。“红笺”就是指薛涛自创的一种用来写诗的深红小彩笺(当时称为“薛涛笺”)。颔联用了典故,意思是常恐恩爱像巫山云雨那样飘散,因何又能在这类似武陵源般美如仙境的地方重逢。如果是写相思,此诗就略嫌浅俗。但作者在咏花。一说是咏花的诗,回头再读,忽觉有趣。诗人把花当作她的爱人了!这花令她如痴如醉,恨不得把床安在栏边,深夜与花共语,诉说“相思”。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借花传情,以花喻爱人,在诗中花与爱人的形象是叠合在一起的,堪称匠心独运。

那么,到底是什么花有这种夺人心魄的魅力,使人如此迷醉呢?

我们且看李商隐写的: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中没有一个写花的词,何焯评曰: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薛涛所咏亦是牡丹,她是从女性独特的感受和视角来写的。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征之一就是精于用典。此诗纪昀曾评曰:“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这首诗句句用典,对仗整饬,词藻华美,繁复艳丽,其风格正与雍容华贵的牡丹相称。首联用历史上的美人——卫夫人与越鄂君形容牡丹的色艳。颔联用美妙的舞姿——“垂手”与“折腰”(均为舞名)形容牡丹的姿容。颈联用西晋豪富石崇家蜡烛当柴烧的典故形容牡丹光彩照人;用东汉荀彧曾得异香,坐处三日仍有余香的典故形容牡丹奇香扑鼻。尾联说:我用梦中得到的彩笔,想把心里话写在牡丹花叶上寄给朝云。此诗据说是李商隐早年受令狐楚器重,欣赏牡丹时所写,诗人以牡丹隐喻自己心仪的女子。

其实这六首诗所咏都是牡丹,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诗题略有不同,罗隐的诗题为《牡丹花》,韩愈的诗题为《戏题牡丹》,孙鲂的诗题目是《题未开牡丹》,其余三首题目均为《牡丹》。诗人锦心绣口,这六首诗有如六朵牡丹,姚黄魏紫,各呈芳姿,读后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牡丹,富丽堂皇,国色天香,在历史上曾被选为国花。我国赏牡丹习俗由来已久,唐宋之际,盛极一时,曾成为时尚。刘禹锡诗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徐凝诗曰:“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北宋邵雍诗曰:“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可想见当时之盛况。

说到牡丹,还有北宋朱长文的一首诗值得一读。

淮南牡丹

奇姿须赖接花工,未必妖华限洛中。

应是春皇偏与色,却教仙女愧乘风。

朱栏共约他年赏,翠幄休嗟数日空。

谁就东吴为品第,清晨子细阅芳丛。

“子细”通“仔细”。此诗的独特价值在于诗人除赞美牡丹外,还歌颂了牡丹接花工,肯定了接花工在牡丹栽培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呀,“名花也自难培植”,正如樱桃好吃树难栽。牡丹不像“梅花时到自然开”,它需要人工嫁接,精心培育。牡丹到晚春才开花,诗人说她“迟开都为让群芳”,其实她是太娇贵,不耐寒,在春寒料峭之时,还须种花人用篷帐遮护。但《咏牡丹诗词精选》一书收录的308首诗词中,歌颂接花工的,只此一首。我想,倘若举国皆为牡丹狂,无人念及种花匠,鲁迅先生若在世,定会将此列为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评。因为这是不记本的表现。因此,我谨以此文对古往今来各种行业中栽培牡丹的人表示敬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