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储潇的头像

储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7
分享

来生再搀您的手

与恩师相别,一晃已是十七载,不想已成了永别。多年来,虽未再亲聆先生的教诲,可是先生那才华横溢的学识、孜孜不倦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虚醇厚的品质,令走上讲台多年的学生自愧弗如,也对老师敬爱有加!

多年来,每当我困惑、迷惘、懈怠甚至片刻畏缩时,总感觉到背后有一种慈爱、亲切的目光在激励着我,教我惭愧,催我自新,让我时时警劝自己 ,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像姜老师一样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然而做您那样的好老师,对我来讲,又是多么的奢望!

我清晰的记得与您相识在一个桃李含笑的季节。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和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一样,饥渴的等待着您的沐泽。许多同学纷纷臆想:姜老师一定是一位风度翩翩、仙风道骨的老学究,这样才吻合您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在《魏晋文学》课上,您步履蹒跚的挪上了讲台,每一步都陪着百般的小心,每一步又是那么的艰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阵长长的唏嘘过后,近百人的教室恢复了平静。一位白发苍苍、身材伛偻、形体瘦弱、拄着拐杖但目光炯炯、面容和蔼慈祥的老人,出现在大家面前。尽管讲台那么小,那么矮,那么熟悉,但对老人却是如此艰难。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特写,让上百双眼睛为之瞩目,为之敬仰,为之惊叹!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穿过教室,跨越院墙,带着我们驶进古代文学的殿堂。对姜老来讲,每一堂课都是巨大的忍耐和挑战。数年的“牛棚”生活造成了折磨了他后半生的风湿性关节炎,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对他却是那么的艰难。而老师总是用蜷曲多年、颤抖着的手指工整的“绣”着每一个文字,孜孜不倦的传递着闪着金光的文化。您可知道,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震撼着我们的良知,激励着我们辛勤耕耘在每一片文化热土上,怀揣着对文学的至诚向往,奔赴各路前程。承载着您的期盼,许多同学与您一道踏上了古代文学研究之路,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名牌高校都有您的弟子在耕耘着古文化的沃土。您的身上蕴藏着孔子的仁智、老子的豁达、庄子的诙谐、三曹的博大、七子的清高、二谢的豪放,也正是对先贤的热爱与尊奉,使您乐于为之倾尽了最后一滴热血。文学、书法成为您思想飞翔的双翼,支撑着您的生命,成为您战胜病魔的双刃剑。您超人的精神魅力感染着一批批学子,我们也在兢兢业业的传递着您的教诲,讲述着您传奇的人生,颂扬着您横溢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您最希望看到的,望您九泉之下得以安慰!!

在大学里我最骄傲和自豪的,便是去校门口接您上课。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剧烈折磨,您落下了终身的残疾,但您总是坚持着上课,那时虽已是59岁高龄,完全可以不再上课,可您抱着对古文化的挚爱、崇敬、虔诚,您用孱弱的双肩支撑起中国文人坚不可摧的使命,尽有生之年行使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次上课 ,您的老伴总是用破旧的人力三轮车把您送到学校门口。老伴几句反复的叮咛后,我便飞快的到门口接岗,然后做着我最想做的事,便是搀起您,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地走上讲台。搀扶着您,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伟大,无比的富有和充实,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我。但我仔细打量老师的手时,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呀:蜷曲、僵硬、冰凉、青筋裸露,这是山东大学中文系高材生的手,这是文革时期喂牛喂马的手,这是缀满清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手!羸弱不失光华,弯曲不失坚强,沧桑不失伟大!这双手折射出中国文人几千年来为捍卫和传播文明所付出的艰辛与折磨!

每次送姜老到校门,老师总是嘱咐我说,“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多写点东西,在报社、杂志上投投稿,成大作家很难,写点东西,作为人生乐趣,很好”!

毕业前夕的一个下午,姜老师忽然走到我的班级,把我叫了出来,然后递给我用报纸裹着的一件东西,反复交代我,“留好它,别让同学们看到!我身体不好,写字很难,大家都要的话,我也无法满足!有空装裱好,留个纪念吧”!老师送给我的是他的墨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也是我们同学中唯一的一份珍贵墨宝。姜老当时为济宁市古诗词协会主席、济宁市书法名家,得到他的作品,是我们中文系160位学生梦寐以求之事,姜老对我如此厚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更加深了我对姜老的敬重和钦佩。回忆十几年前的事情,仍历历在目,如同恩师在眼前,仍在教诲着我,培育着我,启迪着我。

我常常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能如此辉煌璀璨,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读书人用一双双弱小的手,支撑着文明的衣钵,传递着文化的圣火。想到此,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身影:周游列国的孔子、九死未悔的屈原、为民请命的杜甫、鞠躬尽瘁的鲁迅、含冤而死的老舍······无数文人尽其所能,用自己的方式奋斗着、挣扎着、直到耗尽最后一滴血汗,挟裹着骨肉的灰烬,一起葬入贫瘠的文化土地,以此来孕育文化的幼苗,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常青不衰、辉煌光大!正是无数被蔑为百无一用的读书人,用生命和尊严,用气节和操守,用坚强和智慧,滋养和捍卫了文明的种子!我时时惊叹中国文人的伟大,几千年来,他们时刻在用孱弱的血肉之躯抵抗着形形色色的文化侵略者!这是中华民族的真英雄!他们不怕误解,不畏贫寒,不惧欺凌,在噤若寒蝉的脆弱中履行了读书人最艰巨的使命和责任!中华文明的每一页,都浸透着读书人的泪水,散发着血汗味的墨香!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学者、教授、师长,在呕心沥血的传递积淀着读书人墨香的文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们怕愧对先贤,怕愧对读书人的称号,怕辱没了文化的尊严!

我的恩师姜葆夫先生正是千百个继承者中最平凡的一位,但他做得更完美,更无愧,更真诚!十年浩劫,让老师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文化的威严和脆弱。这一次,姜老师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灭顶之灾,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文人特有的孤独、寂寞和彷徨!重病后的三十多年里,他更认识到文化的危机和脆弱,深感责任重大。凭着这份虔诚,这份责任,来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用亲切的口吻教诲着,用僵直的手指笔耕者,您的世界里永恒的散发着浓浓的墨香,直到生命和墨香化作缕缕青烟随风而去。“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这是您一生的箴言。以古今圣贤为楷模,集天下责任于一身,您一刻不敢耽误,一丝不敢懈怠,化蜡烛照亮别人,化春蚕奉献自己。

毕竟,我的恩师——山东省资深教授、魏晋文学研究专家、玄学研究专家、济宁市古诗词协会主席、书法名家——姜葆夫教授,还是离开了他坚守了一生的文化阵地,驾鹤西去。巴金老人把长寿看作是一种惩罚,因为他疲惫于病痛的百般折磨。我的恩师何尝不是如此呢?您与病魔激战了多年,哪一场都有倒下的危险,可您仍然站起来,那么坚强,那么伟岸,那么震撼人心,那么惊心动魄!生命轮回,返璞归真,您尊奉庄子,悟透了生命的玄机,所以您走的如此平静,如此超然,“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对您人生的真实写照!

又逢桃李含笑时,再次捧读您的佳什,回忆您的教诲,泪眼朦胧中,依稀再现您那双智慧的双手!那是一双辛勤耕耘的手,那是一双培育了许多莘莘学子的手,那是一双千万无数学生顶礼膜拜的手!

姜老,来世还做您的学生!

姜老,来生再搀您的手!

写于2010年5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