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从中国文化的血脉中延续到今天,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推杯换盏之间,演绎万种风情。笔者经过多方考证,访谈族中老人,收集整理资料,重现储氏“协和大酒馆”四百年的辉煌历史,让兖州的诗酒文化异彩纷呈,源远流长。
酒与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酒的故乡,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酒文化史!中国是饮酒人的乐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饮酒之风,经千年而不衰!中国还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之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它表示的是一种礼仪、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浩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上看,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其他文学样式尚处于胎眠时期里,诗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支奇葩,独领风骚。诗抒情,酒抒怀,诗酒结缘千古来,有道是有诗必有酒,无酒不成诗,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代行酒道的又一个高峰,饮酒特别讲究“陈”之字,以陈作酒之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外,酒道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
公元1594年,一座代表着兖州古老酒文化的“协和大酒坊”,在泗河西岸的王因储家庄村应运而生,传下四百余年的佳话,氤氲在岁月的时空里,令人唇齿留香,缠绵不绝。
一代酿酒大师储九如的传奇人生
酒馆的诞生必然有一个强大的家族集团的支撑和经营。协和大酒馆取名于储氏家族的堂号“协和堂”,坐落于兖州王因储家庄储氏庄园。本族为北宋进士储闳之后,其孙储用,字行之,淳熙间(1174~1185年)进士。1196年,任建阳知县,有惠政,朱熹极称赞他,并有诗为证。《用丘子服弟韵呈储行之明府伯玉卓丈及坐上诸友》“我是溪山旧主人,归来鱼鸟便相亲。一杯与尔同生死,万事从渠更故新。”协和大酒馆首创者便是储用15代孙储九如,我们共同见证酿酒师和酒馆缔造者的传奇人生。
储九如(1574一1648),字畴五,储应元之子。自幼聪明好学,志向远大。1589年,年仅十五岁的他为干一番事业,只身到河南商丘酒坊学艺,拜家父故交、著名酿酒师宋如康为师。宋师傅看其机灵肯干,乐意收其为徒。储九如是师傅的第五个弟子,排行老五,因其年小活泼,顽皮可爱,说话幽默动听,口甜乖巧,常在众人面前做个鬼脸出个洋相,被师傅戏作“丑五",此后师兄们常喊他“丑五”,因此“丑五"便成了储九如的绰号。
寒来暑往,经过五年的精心学艺,1594年学业期满。师傅考核众徒弟们的技艺。四位师兄各个酿出好酒,师傅特别满意,大夸师兄们好手艺。最后轮到小徒弟。师傅问:“丑五,你行吗?”储九如满脸自信,笑道:“师傅,您瞧好吧”!不多久,储九如手捧美酒献给师傅,看那酒液清沏透明,摇摆一下酒花翻滚,香气扑鼻,品质味道皆高于师兄们,甚至不在师傅之下。师傅惊喜的一声大叫:“丑五不丑呀,改为畴五吧”!此后储九如便以畴五为字。
年底,四位师兄先后离开师门,各自奔向前程。师傅以为储九如有可造之天赋,便以留下帮师为名,另传看家本领。从建坊及设备的配置,到酒曲制作、原料、蒸制火候,以及酒的勾兑、储存、销售甚至谷物种植技术等一并传授,一手不留。在当时技艺行业,可说是凤毛麟角。也可看出储九如的酿酒技艺确实让师傅高看一眼,视如己出。
1594年,家乡五谷丰收,粮贱卖不出去。师父对储九如说:“畴五,回乡吧,发财的机会到了”。储九如见天赐良机,立即发动族人投资入股,与胞弟储九胜等办起了储氏大酒坊,根据家族堂号,取名“协和大酒馆”,解决了周围百姓卖粮难题,一时美酒营销十八县,名扬济宁州。
1615年,山东大旱,三到六月未曾下雨,贫民乏食,盗贼四起。山东巡抚钱士完为此请发银进行救济。同年闰八月十三日,神宗令以该省布政司库贮解户部的税银六万六千多两及本年临清应解的税解四万两,留省中作为备荒之用。同时,发临清、德州二仓米六万石给饥民、四万石平粜。其时,湖广各地亦水旱频生,巡抚梁见孟请灾重各府州县漕粮并改折银,灾伤稍轻之地折一征二。没有漕粮、南粮的地方,酌情救济。神宗亦许其奏。当时以农耕为主的储氏先人也难免劫难。百姓颗粒无收,饥人相食,族人纷纷退股,由十几户下降为三户。酒坊大挫,近于停产。1628年,黄河决口,改道与淮河同道入海,使河南、江苏、安徽受灾,很多酒坊停产,在储九如经营下,储氏酒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640年,山东大难,蝗虫遍野盈尺,百树无叶,赤地千里,斗麦两千。饥民掘草根剥树皮,草木皆被吃光,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人多自竖草标求售,辗转沟壑者无算。1641年春疫疠继起,百姓死亡过半。兖州鲁王府趁百姓逃荒,大量霸占土地,在储庄西北建起大庄园,设有“响场",在粮食收获季节,进行囤积巨夺,提高粮价。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储氏酒业,成本忽然抬高,经济支出大幅增加,协和大酒馆受挫惨重。各地百姓不满统治阶级的暴行,纷纷揭竿而起,响应李闯王的义军。李青山史东明率饥民应闯王起义,储九如送美酒支持义军。
1642年,储九如退股把酒坊交与族叔储应科、胞弟储九胜经营管理,主管酿酒师傅由徒弟担任,自己到曹州赵王河南岸经营果林。1644年6月,李闯王退兵南下路经兖州,运粮宫李勇曾到协和大酒馆购酒,储九如欢迎义军,热情招待。1645年3月闯王运粮官李勇逃亡路过,九如公同样盛情招待并留住宿,第二天一早帮助李勇逃往东山里。1648年,储九如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名震一方的酿酒大师的传奇人生悄然落幕,然而他对家乡酒文化的贡献,仍然流传在族人和乡亲们的口碑中。
协和大酒馆的初期发展及储氏庄园
明朝末期,储氏先人储九胜和储九如兄弟二人经营储氏协和大酒馆初具规模,生意日渐兴隆,盖起东大厅,建设私塾院落,专供家族孩子读书。本族盛期土地达一千二百余亩,另有兴隆庄北湖和南湖两个庄子,约计六百亩地。储氏先人储廷楹1845年与小疃陈家竞拍而得,后出资在此地建成两座龟驼碑,上刻“一方平安”、“望众乡邦”,在当地传为佳话。笔者随同兖州区作协前去兴隆庄镇采风,从前小疃村、大庙村和北湖村老人们口中得以佐证,至今还有当年储氏后裔因为看护庄子在此久居。另外,为让家族发扬光大,子孙兴旺,先人请风水先生选址,在黄屯卓村购买百亩林地,至今仍有很多储氏先祖墓碑在此。
本族由纯耕作发展为儒政商于一体,倾尽百年心血,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储氏庄园。鼎盛期的庄园纵横百余米,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房屋二百余间,居住三百余人。围墙以石板为基石,九行青砖砌得整整齐齐,白灰抹缝,更显美观大方。青砖以上用土坯垒成,用石灰泥得光滑明亮。墙顶摆小瓦,下檐有滴水瓦。小瓦缝上扣筒子瓦,下檐有猫头滴水瓦。墙脊顶扣花棂,花棂上扣筒子瓦,筒子瓦上每隔四米有一鸟或兽,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东大厅为明朝建筑,结构简洁大方,不甚修饰,古色古香。墙体青砖,房顶青瓦,小瓦一翻一正,形成瓦垄,顺势而下,形似鱼鳞状。小瓦合脊,砖垒山坢。内部结构为四梁八柱,全是红松木质,圆木相扣,无精雕细刻。廊内洁白无暇,红色廊柱座蹲石鼓,无有栏杆。门上悬挂金匾,上书“志远堂”。门两边是长木棂大窗,厅内后屏高挂太祖画像,条几香案供俸列祖列宗,整个厅房布置得清淡高雅。(东大厅民国时期被厅主人储广龙卖掉,日本鬼子进兖州时被毁)
西大厅是清朝早期天津风格建筑。大厅脊顶和山坢以空心龙风砖砌成,上盖筒子瓦,脊顶中央有一麒麟傲然凝视远方。山坢上飞禽走兽形态各异。厅面小瓦鳞次栉比,筒瓦盖缝,瓦垄瓦沟顺势而下,房檐滴水一上一下错开排列。厅廊有三层台阶,廊内洁白如镜,一搂粗红漆圆柱蹲于石鼓之上,柱上端有方橼相接并镶有角云。门窗高大,两扇红漆大门上排列四十八颗金色大钉。门上方高悬“协和堂"金匾。门槛高六十公分,有十二颗金色圆钉。纵眼观看大厅,其高大壮观,威武森严犹如县衙大堂。厅内房顶方砖扣橼,横橼四十公分,十六棱角;纵橼为十公分见方的木条。木质天花板上绘有简洁花纹。厅内梁头六十公分,八棱角。厅内四根立柱以石鼓为垫。木质隔扇上挂满名人字画,后屏内高悬圣旨。条几上摆有文房四宝,八仙桌两侧端放两把太师椅。
西大厅及酒馆账房(乡人俗称银房)解放后曾作为本村私塾学堂,笔者家父储庆勋先生曾在此教书多年,附近十几个村子读书人在此学习。家父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白天教书,晚上跟随两个庠生学习。一位是笔者曾祖父清末庠生储文源先生;另一位是柳沟马庠生。因为柳沟村距离储庄村十几里路,很多夜晚家父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带着书本奔跑两个多钟头去求教马庠生,以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建国初期,本地乡民刚从战争和饥饿的死亡线上逃出来,能够读书识字可说是梦寐以求之事。家父为了传承书香门第的神圣使命,也是为家族培养人才,孜孜以求,无怨无悔。本地很多走出来的领导干部、三十多位教师及本地企业家都曾是家父的学生。家父擅长书法,跟随曾祖父清庠生储文源精心研习书法数年,初学颜体,颇有成就。在曾祖父的悉心指导下,继续研习欧体,集颜欧两家之长。在曲阜国民政府时期,家父曾担任曲阜县委文书。每到春节前夕,曲阜大户人家请家父去家中写春联,美酒盛宴招待三天,春联写满三天。家父在世时每每提起,自豪感溢于言表。西大厅二百多年来对本地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因笔者祖居庄园内,幼小时候常去玩耍,对西大厅记忆犹新。
西大厅及酒馆账房主体建筑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侥幸免于一难,可是大厅内的圣旨、字画、先祖挂像、珍贵文玩和名贵家具踪影全无。大多被族人分家后变卖,幸存的珍贵图书、文玩、字画等,甚至是赵子昂的《马》这类价值不菲的名画,被毁之一炬。1966年,在全国上下破四旧的“爱国运动”中,本村热血沸腾的“女性红卫兵”深感报国无门,亲率几位“爱国小将”闯入家门,把珍藏了数百年的古籍书画连同那个时代的荒唐与耻辱一把火烧尽,致使储氏协和大酒馆和道光己亥年间节孝牌坊等珍贵史料无影无踪,可恨!可痛!可悲!有幸的是家父冒着巨大风险,保存了1949年的教本及部分书法遗迹。
建国后,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财产大分割,延续了数千年的私有制度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储氏家族三百多年积累的心血和荣耀,瞬间被国有化。幸存下来的西大厅等建筑物最初办私塾学堂,十几年后转变为村里的木工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为储庄大队在西北坡(村西北五里左右)建农场,全部拆掉,把所有材料拉走,连同节孝牌坊石料一起,建成储家庄农场。二十余年后,农场废弃,大多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卖。协和大酒馆四百余年的辉煌见证,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烟消云散。无论功过,无论是非,历史会说话!最真实!最公正!
庄园南大门宽六米,能同时进出两辆马车。门楼高达六米,八角飞檐,青瓦盖顶,脊上飞禽走兽依序排列。木质双扇大门,无门槛,每扇门上有双钗,钗上有吊环,环上有响铃。每扇门下角有木轮,开关门时,门随木门转动,响铃叮叮当当,清脆悦耳。大门上方挂一金匾,上书“协和大酒馆”。大门内两侧各有耳房,供家丁站岗护院。
大门内东院正房由账房先生居住。东厢房为造酒原料仓库。南屋有八盘磨,供磨糁或磨面。最东南院是小酒店,零卖散酒和小吃,以招待来往客商和街坊喝酒娱乐。大门西院是酒厂,正房是酿酒大师所居。西厢房是师傅杂工卧室,南屋是造酒坊。十口大口径铁锅和十个酒池依序排列,每天可造酒八千斤。二门以里是内宅,共六道门。左右是本族人依辈分高低,支分长次依次排列的院落。六道门内是后宅,东西两厅中间夹一楼,小楼是主管太太及公子、小姐居住。东大厅住长支太爷太奶,西厅住二支太爷太奶。东厢房是学堂,西厢房是丫鬟住所。小楼是木砖结构的三层亭式阁楼。每层四周都是走廊,八根红漆圆柱支撑八角飞檐柱,雕龙画凤,活龙活现。柱与柱的上端由角云花边连接,下边有花边栏杆相连。墙体青砖白缝,木质地板,拱顶门窗,木扣花棂。楼顶亭式,八砖扣椽,青瓦盖顶,八角檐翻卷,楼顶中央一颗夜明珠,昼夜放光。小楼左侧有一银房,每晚账房先生到此与主管太太结账,把余款存入银房。
宅院后是花园,园内假山丽水,奇花异草,凉亭廊坊。传说园内有井,井泉通东海,曾有蛟龙出现,后被人填平。花园东边是牲畜院,养上百头牲畜,能配三十犋牲口,十几辆马车,两顶轿子。
庄园西南有一跨院,南端与酒厂西门相通。南头是猪圈,往北是羊圈,再往北是西寨门,门南侧有一高大土山,山上有一棵数百年楸树,站在土山上可巡视整个庄园。寨门北是柜房,酒厂的酒由此批发给各路商贾。柜房北面是粮仓。再往北是伙房。寨门外是六米宽的东西道,直通南北交通要道。东西道南边是场院,北面是菜园,共二十余亩。
庄园西南有两座节孝牌坊,巍然屹立在南北大道两旁,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牌坊历经五年时间,于道光己亥年间五月中旬同时建成。两座牌坊是清例封修职郎武庠生储廷桂为母亲储时恂之妻张氏、例贡生储廷楹为母亲储时敬之妻许氏而立。储时恂二十一岁那年,因去泗河东买荞麦种子溺水身亡,其妻张氏(北邻村丁家庄人士)十九岁守节,孝敬公婆,和睦族邻,德高望重,寿终正寝。储时敬为本地名儒,兴办私学,培养人才,本地杰出人才多出其门下。可怜天妒英才,储时敬正要干一番事业之时,英年早逝。夫人许氏(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办事处孙氏闸人士)孝顺老人,教子有方,治家有道,其子立坊为之记。在鲁西南能同时立两座牌坊者应属独家。只可惜1966年惨遭“破四旧运动”毁坏,悲哉!惜哉!
协和大酒馆大掌柜储廷楹的传奇人生
储廷楹(1798-1881),字丹葺,行二,人称二爷或丹公,为储九如七世孙;其曾祖储国仪,皇清处士,一代名儒;祖父储儒宣,清例授修职郎,正八品文官;其父储时敬为本地学政,远近闻名的学儒,曾兴办私学,广收门生,远近很多名士皆出于门下;其兄储廷桂,皇清例封修职郎武庠生。可说是此阶段储氏家族历经六百余年的艰苦奋斗,文韬武略,政商并进,达到了极盛期。协和大酒馆此时也风生水起,达到了高光时期,在储廷楹的精心管理下,继续走向新辉煌。
储廷楹秉性仁厚,天赋聪颖,博览群书,世理通达。1813年储廷楹踌躇满志,准备乡试,不料伯父储时恂刚刚过世,家父储时敬病重,兄长储廷桂只顾教书习武,不善经营。为协助母亲和伯母操持家业,无奈弃功名,兴家业,稚嫩的双肩毅然挑起家族的重担。家父去逝后,独担大梁,以仁德和亲友,以平等睦族人,尊师傅,亲工人。与同行公平竞争,与客户讲究信用。经十年艰苦奋斗,克勤克俭,余粮存万担,成为邹县纳税大户,酒销十八县。1824年5月,突降天灾,雨夹冰雹,砸烂高粮苗和麦穗,狂风拔树倒屋,颗粒无收,尸横遍野。饥民成群结伙拥向大户,各项收入大受挫折。廷盈公惊而不乱,镇定自若,一边开仓放饭安慰饥民,一边组织生产自救。无地者留下干活,管吃管住;有地者借给种子,补种晚高粮、谷子或大豆。秋后喜获丰收,有了优质高粮,即可酿优质酒。从此,储氏美酒远销省内外,丹二爷也声威远扬。
1824年6月,邹县县太爷带十名军校佩带刀枪闯入庄园,催逼夏季公粮。储廷楹以实相报,求其赦免。县太爷竟以储氏富甲一方、余粮颇丰为由,一粒不饶,并动刀动枪,耀武扬威。气得储廷楹拍案而起,家丁围了满院,院外饥民助威,吓得县太爷及军校慌忙跑出大厅,储廷楹令家丁将门槛卡上,怒吼道:“不送。”众人欢呼。储廷楹凭财力和威望,广交名流权贵,家业更加发达兴旺。1834年,山东巡抚察访民情,慕名前来拜访,储廷楹以美酒佳酿盛情招待,推杯换盏,情投意合,结为伯仲之交。临行赠其名画,送其佳酿。巡抚将酒献与皇上,并上书禀告储氏二位太夫人贞节高操、积德行善之美德。道光帝龙颜大悦,下旨褒奖。于当年九月九重阳大节,全庄张灯结彩,红毡铺地,直通大厅内。孔府两班乐队争相比艺。全族人跪接圣旨,三呼“万岁、万万岁”,盛况非凡!事后,储廷楹召集全族人议定,遵旨为二位老夫人立坊为念。
协和大酒馆独特的酿酒工艺与销售情况
协和大酒馆位于泗河西畔,饱受千年儒家文化熏染,秉承数百年的传统酿造工艺,遵循自然节气的生产原则,以齐鲁大地优质高粱、小麦和泗河河水为主原料,按照原始的酿造技术,精心酿制,打造了以生产酱香型白酒为主的酿酒作坊。酒坊严格按照当时传统酿酒工艺,结合储九如大师自家独创秘方,采取两年一个生产周期、三次投料、十次蒸煮、九次发酵、八次取酒,窖藏五年以上,最大限度挥发掉酒中有害物质,保留生成了酚类化合物、酸类等具有健康作用的物质。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具有醉得慢、醒得快、口不干、头不疼等优点。北邻田家庄田开运老先生最爱喝储家酒。有一次提着锡壶打了5斤酒。在回家的路上,酒香味从壶嘴喷出,“诱惑”得田老先生酒瘾发作,对着壶嘴边走边喝。从储庄到田庄二里多路程,没到家5斤酒就喝下肚,回到家啥事不耽误,照样能安排长工做活。本村储宪芳老师傅常年为酒馆赶马车,经常去外地送酒。一次去汶上送酒,夏季暑气当头,储师傅以酒当茶,一路喝光八斤酒,没耽误一点事。直到现在,十里八乡七十岁以上老人,几乎全都喝过协和大酒馆的美酒,至今记忆犹新。西邻沙河村德高望重的刘子彪老先生曾屡次赞扬协和大酒馆的酒质。逢人便说“说这家,夸那家,储家酒质最到家。储家酒清澈醇香,五里之内,就能闻到扑鼻香味。”王因村王中医,明朝时期祖上曾做过御医,中医世家。去年笔者访谈时,王中医提起协和酒馆的酒,神采飞扬,赞不绝口:“储家美酒,十里飘香,给皇帝进过贡。就是现在的茅台、五粮液这些名酒,也没有储家的味道。”数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关于储氏美酒的佳话,枚不胜举。可见协和美酒已深深地藏入人们的心底,融入了爱酒人的血脉里,成为了美好的历史印记。
协和大酒馆的产生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部优势,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储庄人对自己酿酒技术的自信。随着储氏家族影响力的逐步增大,先后与曲阜孔氏家族;微山马坡潘守廉家族;邹县董煊、董锡蕃家族;邹县土旺杜义山、杜廷珍、杜荣俭家族;举人束芝田家族、六品官员徐书年家族相继联姻(以上史料有碑文佐证)。有了强大的人脉支撑,加上酒的上乘质量,一时供不应求,每天销售量近万斤。曾有二十余辆马车分赴各地送酒。外地前来订购的客商络绎不绝,有的远处客商宁愿等候多日,也要尽量多提货。他们说,协和酒馆的酒销路好、价格高、利润大、周转快,每桩生意都能大赚一笔。因此有头脑的生意人,从全国各地不远千里,不辞劳苦,与储家做起长期的生意。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协和美酒曾南销徐州、上海;北销河北、天津;西销菏泽、河南;东销临沂地区。每年秋季,前来买酒的客商排队二里之外,火爆的场面成了古兖州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正是:“新醅绿蚁十里香,协和酒馆天下响;醉美招引八方客,生意兴隆达三江;诗仙微醺吟诗篇,醉侯酩酊著文章;妙笔铸就千古事,端信文化千年扬”。(诗仙指盛唐诗人李白;醉侯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协和大酒馆的衰落与兖州县酒厂的诞生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无限风光随时代悄然谢幕,荣华富贵也伴随着雕梁画栋一起衰朽。清朝末期,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作为餐桌上的酒文化,受到各类洋酒的强烈冲击。连年战争,田地荒芜,鸦片毒品的毒害,大量黄金白银被西方恶魔强取豪夺,国力衰退,广大农民蒙受了破产的痛苦,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一个家族,无法逃脱社会颠覆的惊涛骇浪。官府腐败无能,协和大酒馆苛捐杂税日益加重,几欲榨取富商大户的最后一滴骨髓。匪盗猖獗,家族矛盾重重,加上族内染上鸦片毒瘾,协和大酒馆每况愈下。股东们变卖资产,退股逃亡外地以求活路,到储廷楹孙辈,不再是储氏家族独资经营,变为和外族田家庄田姓、韩家堂经营油坊的许家大户共同经营,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酒的销售渠道越来越窄。人们食不果腹,哪有喝酒的钱?名扬三百多年的协和大酒馆,连同衰落颓废的大清王朝,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有幸的是,方圆数十里的老人们在茶余饭后仍回味着唇齿飘香的美酒,追忆身边的美好过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笔者及储氏族人费尽心力,从老人们的记忆里,经过多年考证,悉心整理,形成协和大酒馆初考资料。期待更多关注储氏家族文化的方家,继续提供宝贵资料,共同把属于兖州本土的文化历史发掘出来,不负先人们为家乡建设流尽的心血和汗水!
曾为山东省老八大酒厂之一的兖州国营酒厂,1948年应时而生,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生产技术、工艺名列全省前茅,选用有机优质高粱、小麦、豌豆等,采用传统工艺,长期窖池发酵,分级地下酒窖存储,生产的产品以其晶莹芬芳、醇厚丰满、绵甜甘爽,回味悠长之特点,颇有储氏协和大酒馆的遗风。说起兖州酒厂与储氏协和大酒馆的历史渊源,笔者储潇及族叔储庆服、储庆怀曾多次访谈参与过酒厂建设的老人,得到珍贵史料。兖州酒厂建厂初期,协和大酒馆的大师傅储宪亭、任经琨、储广厚、孙长吉等人被酒厂高薪聘请,负责酒厂的生产、酿酒及调酒技术,把协和酒馆的酿造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企业。随后本村储庆銮、储宪田、储宪岐等成为兖州酒厂的第二代酿酒师;储繁虎、储庆国、储鲁东等接替父亲位置,成为兖州酒厂的第三代酒厂建设者;储繁德曾担任过兖州酒厂基建科科长。自兖州酒厂建成以来,仅储庄村就有二十余人在此工作,为兖州酒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留下“兖州酒厂半协和”的美誉。他们继续传承着协和大酒馆的酒文化,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香飘万家!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兖州储氏家族却兴旺发达了十几代,这是传奇,又是严格的家风、家训使然。耕为固本,读为取仕,勤劳节俭,蔚成风气,只有这样,才能秉承世业,永不衰败。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储家节孝牌坊和储氏协和大酒馆,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留给人们的是意味深长的思考,留给族人光耀门楣的家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留给时代弥足珍贵的醇厚家风!
当今,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然而中国的白酒文化又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无论在怎样的场合,需要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中国的酒文化已渐渐演变成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国商业权利寻租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公关饭局文化。纯情、和睦、闲适的协和酒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在文字的海洋里幻化成朵朵银色的浪花,留在时光里,留在记忆里,留在千秋万代的口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