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雄作家群的头像

楚雄作家群

作家群会员

散文
201910/24
分享

大山里的葡萄

听说大麦地镇搬到普龙,还种植了大量的葡萄,我半信半疑,想实地去看一看。今年元旦,我带着县文联的几个协会去普龙。车还没到普龙,绿汁江沿岸一块块平整规范、搭着白色架子的地块一下子抢占了我们的视线。

“那是什么?”“太漂亮了,简直像绣花!”

同行的文友们问。

“该不会是葡萄园吧?!”

我随口说,心里却不太肯定。

等车子靠近了,才确认那就是葡萄园。无数葡萄苗正在长。

在闭塞的大山里一下子看到那么多诱人的葡萄苗,大家都有些不想走了……

据我所知,以前我们这云南大山里是不种葡萄的。当地人对葡萄的认识,不是来自知名的水果,更不是来自品类繁多的葡萄酒,而是来自这大山里土生土长的一种野生葡萄。

那种野生葡萄是落叶的藤本植物,春天发芽长叶,然后开花结果,夏季就有果子可以吃。但这种葡萄不同于现在我们在街上或超市里见到的葡萄。它颗粒小、味酸微甜,还有一点涩味在其中。其特点是不择地肥地瘦,不怕大冷大热,在干热河谷、山坡箐边的沙砾碎石中都可以生长,一如水灵、清秀而又活泼可爱的彝家妹子,在大山里随处可见。

上小学时,我曾从语文课本里知道葡萄。但那时我意识里的葡萄就是家乡山箐边野生的那种葡萄。后来到城里读师范,见到又大又水灵的葡萄,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吃到不同于我们山里的葡萄。那葡萄红润、晶莹、透亮,完全颠覆了我所知。我不记得当时是怎样把那一小串葡萄吃下去的,只记得它的芳香醇美胜过我以前吃过的任何水果。

后来,我们小县城也陆续有人卖葡萄了。但听说是从外地调来的,价钱贵不说,还因为不能保鲜,吃到的早已失了水灵,几乎成葡萄干了。前些年,一位学农的前辈文友发挥专长,竟然在自己的院子里种出了葡萄。他和妻子挑着又大又鲜的葡萄在街上卖,我们都纷纷去买。

如今,这彝山深处大麦地的葡萄,让我惊异。大麦地镇新搬迁的镇政府所在地普龙是一个易地搬迁点,地处绿汁江沿河地带。沿江两岸气候炎热,光热充裕,土地肥沃。不过因为水利设施问题,几年前新开垦的很多河滩地,大部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近年来新修了库容很大的河口河水库,水利条件改善,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葡萄基地在此安家落户,使优越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山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生机。

“大麦地镇过去自然条件差,干部思想保守,群众看不到希望。现在不同了,年轻的镇领导班子思维敏捷,敢想敢干。搞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土地流转,葡萄还没有成熟,农民就尝到了甜头。看着现在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家家户户心里甜着呢!”在大麦地,很多干部群众这样对我们说。

镇上的领导带着我们看了一片片葡萄园,向我们介绍说,近年来共引进了十四家农业企业,流转土地两万多亩,已种植红提葡萄一万多亩,每年生产优质葡萄六万多吨。由于特殊的日照、土壤、气候条件,大麦地镇的葡萄甜味足,品质佳,外表红润、晶莹、透亮,吃起来更是酸甜适中,胜过许多地方,而且每年元旦节前就可以大量上市,是国内自然成熟上市较早的鲜食葡萄。

这真是一个芳香诱人的喜讯。大山里种出了葡萄,而且规模还不小。看着很多百姓都兴奋地在葡萄园里为葡萄剪枝留苗,我真为祖祖辈辈和贫困搏斗的当地百姓高兴。在家门口打工赚钱,谁碰上都会陶醉,难怪他们乐呵呵的。

“等葡萄园全部建成,葡萄大面积挂果,还要建一个葡萄酒厂,那时请你们作家一定要来品尝。”参观结束时,几个葡萄园主热情地对我们说。我们笑着感谢他们的盛情,心里早已醉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品尝着大山里酿出葡萄美酒的夜晚。

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2月21日副刊

作者:苏轼冰,汉族,1963年6月生,大学文化,务农、教书、做宣传和文联工作近40载,原双柏县文联主席、《哀牢山文艺》和《彝乡文化》主编,现为双柏县委宣传部副处级干部。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小说选刊.增刊》《星星.诗歌原创》《诗选刊》《扬子江诗刊》《边疆文学》《时代文学》《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百家》文学选刊《云南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华夏散文》《滇池》《乡土诗人》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300多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集9部。有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小说选刊》笔会短篇小说一等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三等奖,全国散文、中短篇小说年度散文一等奖、小说二等奖,并入选年度评选《中国散文经典》、《中国小说经典》,有小说入选雷达主编的《中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选》,获过省内外各种奖项。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云南分会常务副主席、楚雄州作协副主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