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海燕(紫陈蓝风)的头像

陈海燕(紫陈蓝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5
分享

悠悠端午 岁月沉香

端午,带着缕缕粽香,悠悠地飘然而至。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寂静的柏油路上。超市里,商家早早设置了端午专柜,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早市上,出现了不少售卖粽子的摊位,粽子基本都煮熟了,也有些生的,有的摊主边叫卖边手脚麻利地包着,新鲜的粽叶、洁白的糯米、饱满的红枣、甜腻的蜜枣……一字排开,空气中都弥漫着粽叶与糯米的清香。

尽管随时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粽子,但每年端午我都会包一些,一来干净卫生更放心,二来自己动手似乎更有独属于端午节的味道。

回到家,清洗粽叶、淘洗糯米、准备馅料。粽叶我至少要清洗两三遍,水里洒入面粉浸泡、吸附上面的杂质,正面、反面一片片仔细刷洗、用清水冲洗过,再放入锅中沸水煮5-10分钟。糯米(掺入一些红小豆或绿豆)要浸泡一天一夜,浸泡得久些煮出来的粽子才更加软糯、好吃。馅料我一般会准备两种,一种是甜的,食材有红枣、蜜枣、葡萄干、核桃仁等;一种是咸的,由咸鸭蛋黄和调料腌制过的五花肉组成。五花肉不能太肥,且用水焯过去腥、去油腻。捆扎粽子买的是五彩线,甜粽、咸粽以不同颜色的线区别开来。包粽子时,将两片粽叶折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馅料,再用绳子捆绑扎实。

我学包粽子还是二十年前,那时在工商系统工作,我们管理着全市最大的封闭式集贸市场。端午前夕,许多商户都会包粽子卖,闲暇时我就跟她们学。她们手把手教得耐心,我虚心求教学得认真,很快也就包得有模有样了。只是粽子基本每年只包一次,许多年过去,这包粽子的技艺并没有什么长进。

端午前,蜜蜜说“我今年的粽子就交给你了哈”,还送来了一些小咸鱼干和麦粒。“尝鲜”是我们俩的共同爱好,这使得我们更乐于去尝试、体验新事物,去做一些不曾做过的事。我把小咸鱼干泡发开,用剪刀剪成小片,用作咸粽子的食材。麦粒是几十年前我们小时候常见、常吃的,如今再见,竟莫名勾起了儿时满满亲切的回忆。我将还带着外壳的的麦粒挑选出来,取少量麦粒淘洗干净,在水中浸泡,和红小豆一并掺到了糯米里。

半上午的功夫,粽子终于包好了。煮粽子时,蒸汽袅袅上升,粽香渐渐弥漫了整个屋子,时光变得宁静而美好。终于,粽子出锅了,热气腾腾,浓香四溢,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品为快。咬上一口,甜粽的香甜软糯,咸粽肉质的鲜香,在口中化开、弥漫,不独止味蕾,五脏六腑都充盈着深深的满足和舒爽、通泰感。

自古以来,许多文学名家都写过端午,我喜欢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喜欢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也喜欢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而谚语中,最美的当数江苏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星星点点的绿桃枝,一望无际的麦儿黄,仿佛就在眼前,令人流连忘返。

儿时的记忆里,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后来了解了屈原的生平,尤其在成年后,更坚定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屈原被尊为“中华诗祖”“诗赋之祖”,概因他开启了一个个体充塞天地的独唱时代。在那个昏聩腐烂的世道,他一生独行,一路放歌,行至绝处也不回头,宁可纵身碧波化为虫鱼也不与奸佞为伍。有人说:“屈原留给天下苍生的是‘长太息以掩涕’的形象,他所哀的是‘民生之多艰’。面对无道之世,他以嶙峋之骨凌厉之目刀匕之言发出《天问》,发出对源头之源病因之因的大哉问,对本质之本核心之核的质疑。这种溯源的怀疑态度和对天道民心的追本精神,是此后中华民族士子天道民心担当精神的又一重要源头。”也因此,“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迟子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上,总感觉内地比我们做得更多也更好,4月间在长沙小住了近一个月,其间的差距感觉更甚。诚然,不得不承认地理、人文等环境因素的局限,“端午”原本蕴含的文化内涵、民间习俗,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端午节的描绘,就更令我心向往之、艳羡不已了:“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前些年看到过不少令人痛心的消息,在我国流传百年甚至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被韩国抢先申请成功了,如拔河(与越南等国联合申遗),大木匠与木建筑(榫卯技术与中华古建筑),莲灯会(佛教莲灯法会),宫廷宗教祭祀礼乐(华夏雅乐和古礼),摔跤,泡菜的腌制与分享(腌制越冬泡菜),走绳,四物农乐(民间农乐锣鼓,中国也申遗了朝鲜族农乐),盘索里(单人通过唱和说表演故事)等等,端午节便是其中的一项,试图申遗最终失败的更是不计其数。端午节,作为历经千年传承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和活动,是一种情怀,是历史的记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却回天无力落入了他人之手,每每想到此,便心痛不已,如钝刀一下一下在心上剌过。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创造力,加大保护力度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许多紧贴时代与百性心声、新兴的现代传承方式。尽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只是沧海一粟,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能让这些民族瑰宝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初夏的风唤来了又一年端午,时光荏苒,轻轻漫过指尖。绿意盎然,繁花似锦,在田间,在山坡,到处萌发着勃勃生机、弥漫着生命的律动。端午,不属于某一个节气,却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底蕴、浓重华丽的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