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海昀的头像

崔海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6
分享

璀璨汾城


立春后,紧着几场雨雪,把刚聚拢起的一点暖意驱逐得踪影全无。雪霁初晴,与家人冒着天地间的清冷,前往襄汾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汾城。

沿临汾滨河路南行,出襄汾县城西南约十几公里,即到汾城。拐入人声渐浓的街道,一抬头望见了矗立在远处的学前塔,顿感街旁商铺、行人都有了亲切之感。多年来,因工作、生活原因,多次和同事、朋友来汾城,流连于烟火集市、古建筑群之间,生发许多牵连和思绪。

这次来,刚刚过完年的街市还带着春节的喜庆,街上许多店铺已开张,人气渐旺。街边有卖冻柿子的,黄灿灿很诱人,据说是这一带特有的井水泡制而成,口感独特。有年也是春节刚过,汾城有位朋友家中有事,和闺蜜小董、玉亮前来,买了一兜冻柿子,酸中脆甜,几人着实过了一把瘾。

清淡的晨光映在古建群中,小镇越发古朴典雅。这里原为古太平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标本。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贞观年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当地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膏腴之地,依山傍水,沃野千里。

历史风云中,历经沧海桑田,汾城现遗存金、元、明、清4个朝代23处古建筑,有“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大规模古建筑群之间,古木阴翳,静谧安然,忽有一只鸟自树巅飞出,留下声声鸟鸣,在飞檐斗拱间缭绕。

推开一扇铁门,来到文庙。始建于唐的文庙,庄严静穆,只是殿堂内空空荡荡,已没有孔夫子塑像。刚下过雪,殿后一大片积雪未化,旁边洇出团团水迹。太阳在云层中露出了头,洒下一片春日阳光。棂星门、泮池、试院、大成门、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行走在静谧的文庙,脚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贤对话,感受先贤“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深广的内涵。

大成殿旁边还有几排校舍,据说曾是汾城初中的旧址,当年,这里书声朗朗,多少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成就人生的绚烂和高远。如今校舍墙皮已斑驳脱落,保留着一段远去的记忆。

这片土地人文积淀深厚,历代文人雅士的动人传说,更为这里增添了传奇色彩。尉迟敬德封地于此,郑板桥、董其昌曾在这里留下过墨宝,赵氏孤儿、夜平晋国、汾阴迁民、鲁班建塔、王通施教、李牧守孝等美丽传说,高跷、旱船、台阁等民间艺术,太平米醋、臊子面、油粉饭、车轮子等传统美味,使这里美丽又丰饶,深厚中透着家常的温热。此时,一户人家在办喜事,火红的灯笼、拱门点缀在古老的巷子里,漫溢着一份市井烟火气。

去年和同事陈导拍片,恰逢汾城集市,有老太太卖手工艺品,漂亮的老虎鞋、虎头帽,真正的来自民间,很喜欢。还有炸车轮子,冒着油汪汪的热气,好馋人。想着下午结束时买些带回去给同事们,没想到拍完片集市已散,未能遂愿。但集市的热闹、老太太的精巧的手艺,却深深留在脑海里。

此次又一次感悟到,汾城古老的建筑,一直沉浸于民间。学子的进阶入仕,百姓的婚丧嫁娶,与这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也许,正因如此,这些古建筑群才能在生生不息的民间烟火中,传承千年。

城隍庙与文庙前后相倚,两庙高低错落的五颜六色的琉璃顶建筑,穿越时光,熠熠生辉。学设计的儿子惊叹于汾城古建的浑朴天成,巧夺天工。这里的古建设计都是榫卯结构。要连接固定,凿出一个孔才能把榫卡进去。卡进去后,中间留一点点缝,用于热胀冷缩。古人在造物时所遵循的“道”,即是“天人合一”。徜徉于汾城,感受古建筑穿越时空的生命活力,以及吐纳有致、追求自然的绰约风姿。

不觉已到中午。以前每次来汾城,朋友都会张罗着品尝油粉饭、羊肉锅子等美食。这次不想打扰友人,打听到前方有一家油粉饭小店,赶过去时却因春节刚过,店主还没有开张。路旁的大妈说,油粉饭在我们这里太平常了,几乎家家都有,竟邀请我们去她家品尝。谢绝了热心的大妈,我们一路驶向膏腴,吃到了正宗的羊肉锅子。咕嘟咕嘟的砂锅里,肥瘦相间的大块羊肉上下翻滚,搛一块放进嘴里,香辣可口、唇齿留香,配以清甜的白菜,解腻又解馋,真是名不虚传的传统美食。

夜幕降临,久远的过往、朗朗书声,凝结在雕梁画栋中,风里,仿佛能听到晨钟暮鼓,雄鸡报晓。一缕远古而来的文脉,在文庙、在学前塔前萦绕着,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当年,汾城进士王体复辞官回乡的第一个春节,在正月十六的夜晚,徜徉于家乡的街巷,留下“况逢元夕春风暖,散步逍遥约旧朋”的诗句,留下汾城镇文人荟萃、东风夜放的旧时繁华。悠悠时空里,又有多少文人雅士,正赋予汾城古建新的、当下的生命活力。

蓦然回首,灯光里渐渐远去的汾城,在挽留、在召唤,在夜空下如此温情而璀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