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海昀的头像

崔海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2
分享

遇见

车渐行,两侧树木渐渐深浓。至石膏山景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路旁茂密、挺拔的辽东栎、云杉。幽深的林区,匝地的浓阴,氤氲出无上清凉,自打开的车窗丝丝浸来。

山在那里,不声不语,苍翠幽远,像一个亘古的等待。空中俯瞰,雄踞于太岳山北段的石膏山,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遥相呼应,如一条绿色的长龙绵延千里。沿着山脚下的公路,与乔忠延老师、哲慧君下午三点自临汾上高速,辗转山水霍州,行驶近两个小时车程,终于来到石膏山景区。人与山就这样两两相望,互为走近。夏日的烦热中,置身大山的浓绿中,一颗自滚滚红尘一路奔赴的心,顷刻安顿下来。

清风徐来,满山的松涛发出轻轻的和声。山西省散文学会组织的此次采风活动,汇集了全省各地50余位散文作家。在清凉的群山之中,见到了杨新雨、谭曙芳、指尖等老师,还有各地久闻其名、素未谋面的各位同道友朋。久别的寒暄,相聚的欢喜,氤氲在群山之间。

(一)

卧龙山庄是一家主题式特色度假酒店,青山下红青石铺地,风里,两架秋千在轻轻摇晃,仿佛刚刚还在“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演绎着一段千年的浪漫。墙角一座石磨盘,正在一轮一轮的岁月里流淌着五谷的芬芳,家常的温馨。

一座青石砌成的小楼,隐在山脚下,古朴、生动,如山水中一抹重彩,蓄积着浓浓淡淡的岁月往事。推开三楼一间房门,阳台上飘逸的白纱帘,如梦似幻,纱帘后面,是触手可及的满山翠绿。打开窗,蝉鸣骤起,如大山宏大的合奏。

放好行李,刚跑到楼下与师友聊天,电话响起,西月老师打来电话,询问我在哪里?原来我们分到同一个房间,主办方只有一张房卡,西月老师来到房前,却进不了门。我忙拿上房卡往楼上奔。

此次采风活动,西月老师负责与地市作家对接。多日来,西月老师加我微信,多次与我就车辆、行程、个人简介进行沟通,确保对接到位,活动顺利。此次能与西月老师分在一个房间,真是开心。

上三楼,看到西月老师扶着拉杆箱立于门前,一头短发,显得干练优雅。虽一路舟车劳顿,却很精神,整个人散发着明朗的气息。进了门,看着窗外的满目青翠,西月老师也赞叹这里的清凉幽静。风从阳台打开的门吹来,丝丝凉爽。在这群山之中,我们从素不相识,到有两天时间的相处时光,真是缘分造化使然。

西月老师原名任爱玲,是山西散文学会太原分会会长,已出版7本著作。因此次活动有一个环节是捐书仪式,匆匆一览她的7本书,她就要在下午的工作会议上捐出去,害我心心念念遗憾了好久。

西月老师在生活上对我细心而关照,上山前,总要在我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装满脆枣、糖块、巧克力等,以备体力不支时应急之需。每晚冲完澡,都要赐我一张桃花面膜,让我采风期间心情始终如桃花般灿烂。她宽厚中也透着幽默和严厉。一天下山回来,已到了午饭时间,我偷懒躺在床上,不想她静静站在床边等我。我听见她没动静,又调整一下姿势躺着。这下她发话了:“哈,本想你自觉起来,没想到你躺得更舒服了!”我一愣,大笑着起来,和她一起去餐厅吃饭。

连日劳顿,晚上开会前,西月老师忽然头晕,似是中暑。我忙接过她的背包,又张罗着找藿香正气水。心中着急,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

一晃两天的采风活动即将结束,心情忽然变得恋恋不舍。一段友谊刚刚在青山绿水中拉开序幕,又将相别于茫茫人海。

那天,西月老师先我一步离开房间,奔向集合点。我下去时,她已上了中巴车。忽然想起,我们连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都没有。

车开了,她北上,我南下,从此山长水阔,遥遥无期。

我发微信给她:“任老师,我一个车一个车找过去,想和您告别,也没找见您,心里怅然。期待下次再聊。”

她立马回我:“期待再聚!”

车窗外的风景一晃而过。漫漫一生中,人总要去遇见。遇见山,遇见水,遇见人。每一个细腻的、不经意的遇见,都是岁月温润的注脚,通向更为内省而丰富的自己。

(二)

坐上缆车,如长出翅膀在山里飞翔。

石膏山索道,于山腰间抛出一条长长钢索,一车六人的封闭缆车间隔排列,把游客送至距地面百余米的空中。

俯瞰脚下,群山葱郁,绿水萦绕。南峰诸岭,横卧着五座山,远望似五条手指,细凝如五龙腾跃,俗称五龙壑。缆车掠过,如听见龙吟山谷,鹰击长空。

缆车下方,是一条时隐时现的盘山阶梯,殊途通向天竺寺景区。经盘延山腰的一段云墙步道,过舍身崖,登上南天门,极目远望,风光无限。天竺山是石膏山中心地理与人文主景区,始建于清朝雍正八年,门额镶嵌砖雕“山林野趣”四字,是傅山先生题字。可见傅山先生当年也沉迷于这里的山野风光,得自然趣味,兴之所至,挥毫题字。

山间行走,看见路旁大大小小的木棍支撑在石岩下面。同行的当地学者孟繁信老师说,支山,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当地有一句谚语“木棍支山,腰腿不酸”。民间有一种说法,在石头下撑树枝腰不疼,很多游山的人都会这样做。支山的木棍叫支山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捡一根木棍,虔诚支在岩石底下,也对生活许下一个虔诚心愿。

入“云路仙境”,拾阶而上,前方传来若有若无的梵音,清心入耳,禅意悠远。过一段只可一人通行的石阶,眼前豁然开朗,神奇的莲花洞于山崖间静默守候。莲花洞也叫白衣寺,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凝脂凝膏,柱状下延,乳柱晶莹透亮,有细密水珠款款滴落,及至莲花座底。相传,白衣菩萨坐化于此。经年累月,菩萨影像化为乳状熔岩,渐渐隐身于乳石之内。

导游姑娘说,白衣菩萨,也称白衣大士,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在当地百姓中留下许多美谈佳话。乡野村舍,谁家有疟疾病痛或灾祸降临,她总会适时赶到,去病除灾,带来祥瑞。传说,远在广寒宫的嫦娥被她的善行美德所打动,夜静月明之时,常会飞来与她会面叙谈,以对弈为乐。

望着莲花洞前的平台,心中忽然有仙乐升起,衣袂飘飘的两位仙子,在这里饮茶对弈,该是多么的自在乐事。

远眺群山,石膏山水域面积最大的龙泉湖静卧山底,状如游龙。龙泉湖往上可追溯到沁源一带,沿沟谷泉流溪瀑汇集而下,沿途景致有“石猴望月”“千年水龟”“月牙山”等,上游可漂流,下游开设各种游乐活动。

顺着这条水域,有一条石膏山的人文血脉——灵沁古道,悠悠古道,记录古人行踪线路,留下千古文脉。西汉初年,龙吟书院曾设置雨灵沁古道的客栈里,过往文人骚客络绎不绝。据民间传说与考证,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历史名人都到过书院,或打尖、或题字、或吟诗、或游玩、或隐居,留下许多佳谈轶事。

灵沁古道上,曾走过多少失意或大彻大悟的人。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在日复一日不被看见的日子里,用双脚或精神探索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的路,又都很神奇的、在更长久的时间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万物有灵,一石一木、一窗一檐,留下一个又一个澄明的瞬间。挂于绝壁的崖柏馆,是凝固的时间,也是生命点亮生命的瞬间。半山腰,几朵白云缭绕,升起淡淡的雾气。人与山、人与人的际遇,跟云一样,都是山中一个安静的瞬间。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王维则说,人应该悠然地生活在山中。沧桑人间,恰是因为这些永恒不变的,和永远在变的,会让人觉得,这人间,亦有许多可爱之处。红叶满山,又冬雪覆林,待到冬尽春来,又有红粉的桃花灿然山头。

清风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天地之间,明月清风本自由,人亦自由。

每个人的心上,也有一座山。

月光如境的夜晚,悠长、空灵的梵音响起,可曾踏月而来,奔赴纤尘不染,山河澄澈的山中?

(三)

白杨河,一处未被开发的原始之地。浓郁的草木气息,脚下绵软的层层落叶,是时间的累积与储存。走在林中小道上,两旁树木参天,溪流淙淙,芳草葳蕤,像无数次梦里的精神故乡。

在一路的跋涉中,山水,是遇见的欣喜、是心灵的沉浸、是精神的洗濯。放诸山林,人亦不过是一个小小山林之客。

行走石膏山,从满山苍翠到龙行山涧,它蕴含着千年文化中生生不息的鲜活情感。溪水边妖冶的虞美人,白杨间悠长的鸟鸣回声,无不诠释着山水与人的互动,鸟雀与林木的对话。在自然空间中,个体生命平等独立又和谐共存,天人合一不是深不可测的理论,那就是年复一年、细水长流的烟火日常。

灵沁古道那几位山水间遥望的文人,在红叶漫天、雁群南归、起伏的山峦间,可曾感受到大自然的节奏韵律,一种比声名更为永恒的东西。一颗漂泊的心,是否也像那些雁鸣一样,落在草木之间,得到真正的休养生息。

去攀登,去远望,去遇见。

眉宇间带着山水朗润之气,哪怕在失意的世界里,也可以看到草木青青,山河辽阔。

有一天,会忽然顿悟:人生中有许多漫长的独行,有许多各自一隅的离别。白云绕过山峦,清溪欢唱林间,懂得相遇的意义,才会懂得它如此美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