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着许多枚书签,有的是自制的,上面有我写给自己的励志语,有的是来这个城市后购买的,上面是我喜欢的文字与诗句,或淡雅或华丽,当然最多的是借书或买书时,书里赠送的那种简约书签,摘录书中最优美的语句、向读者介绍书中内容与作者简介等等。但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从故乡捡的一枚枚落叶,它保存着儿时的顽劣,封存了儿时对书的渴望,小小的叶子里有我小小的梦想,我小心的捧在掌心,就像捧着一个温暖记忆。
最初读的书是父亲用过的《三字经》,发黄的纸页,粗糙的印刷,其实严格来说这不算正规的书,是爷爷的爷爷的祖先们摹拓下来后装订成册的,由于摹拓有先后,纸质有粗细,拓墨有浓淡,导致书中有许多空缺的字,不过这丝毫不影响阅读,那正宗的小楷,圆润饱满,隽永的笔法,既可以当书法临摹学习,又可以增长知识。家里有许多这样的书,比如《孙子算经》,《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父亲常常给我讲姜子牙勤奋学习的故事,教给我学无止境的道理。他还告诉我当领导就要有曹操一样的果断与决绝……在前人的影响下,父亲的小楷书法炉火纯青,他用毛笔从《算经》里誊写整理出来的经典数学题,至少有十几种。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算法。这是父亲在前人的算法基础上自创的解题方法,凭借这些数学知识,父亲所带的班级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上小学后,学校有一个小小书箱陈列在放教具的教室里,那里成了我天天光临的借口,一般同学都不敢进入,因为里面有‘人体标本’,其实就是那种石膏人像。在那个教室里,我一待就是半天,有时忘记了回家。
从那个书箱里我看完了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重新阅读了半白话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父亲希望我做一个有谋略和充满智慧的人才,可惜这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参加工作后,文学梦想一刻也没放松,偶然的机会,我办了张图书大厦的借书卡,从2005年至2008年,我看得书少说也有百十本吧,那些书签就是这样来的。除了给孩子借辅导书外,其余的全部被我拿来借小说、散文。更让我开心的是女儿在我的带动下也喜欢上了阅读,开始做文学梦。她写的看《达芬其密码》读后感,还获得了河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读书活动三等奖。通过阅读她爱上写作,高中三年在《燕赵晚报》、《张家口晚报》作文版发表习作数十篇。
不知不觉中,远走他乡已二十多年,有多少书里的故事在身边演义着悲欢离合,但萦绕在心里的,最多的还是故乡汽车站里那个小小的书摊,那里有我的初恋。我痴迷的那个背影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就在那个书滩前,我坐在那里看书,眼神却是迷离的,余光一直向后看,能与他说上一句话就会快乐一整天。
《地道站》、《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一本本小人书与连环画册都是在那个书摊看完的,因为读书,失去许多,但得到的却是你想象不到的。为了完成学业,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打工,一待就是二十年,但我始终是个过客,没有扎根的土壤,写不出灵魂里的文字。而故乡的枚枚叶子里始终存留着父辈的期望;怎么会忘记为了买一本杂志每顿饭只吃馒头沾酱油;怎么能忘记为了读书,放弃自尊,甘愿为他人作嫁衣……通过读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写作欲望,在网络及纸媒发表近二十万字的散文、小说,随笔等。
在有生之年开一个小小书店,就是我的梦想,我做不了作家,做个爱书的书痴总可以吧!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书,书里有我珍藏的一枚枚书签,我捧着她们,犹若捧着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我的梦想何其小,而中国梦又是何其大。只有无数个小梦想,才能构成伟大的中国梦,小梦想的舞台就是明天中国梦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