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7/22
分享

意志就是活力 ——评罗涌的长篇小说《活》

 

文学作品,大多是反映一个时代的镜子。《诗经》是如此,《楚辞》是如此,汉赋是如此,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国外的如《伊利亚特》《奥德赛》《复活》等等,更是如此。既然是镜子,就能让人反观过去,让人沉思,给人启迪。今年端午假期,我拜读了罗涌的长篇小说《活》,余以为它就是这类反观时代镜子的小说,精神意志是活的源动力。

小说《活》的作者罗涌是石柱县检察院的干部,是他继去年在《检察日报》连载长篇小说《深山松涛》后的第二部。这部现代小说,今年3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共50章17万字,跨度时间长,由民国十九年起,到廿世纪八十年代止,呈现了石沱河镇五十年的历史。而这种活的源动力,表现在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励志小说,是一部风情小说、散文体小说。

本小说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石沱河云梯街为武陵山巴盐古道始发地,长江码头。生在大户人家的少爷杨之水,突遭变故,三岁失去双亲,父亲哼老爷辛苦开创的盐商帝国“哼树园”毁于一旦。他五岁时流落街头,取名小白千,隐姓埋名,苟且偷生。一九五零年,杨之水与养父杨青云分得田地活了下来,并吸纳进镇工业办。杨之水先后受命组建木船社和锅铧社,开创了计划经济时代小镇工商业繁盛期。十年动乱后,杨之水担任镇供销社主任,开办榨菜厂,江边大沙坝红极一时。大灾大难后的云梯街人如久旱逢甘霖,再次复活。退休后,杨之水潜心石头画,把冰冷的石头画活了,成为受人尊敬的乡贤。通过杨家父子两代人的创业经历,展现了云梯街“凿石成路,破石扎根,踏石留痕”的码头人精神,“勇于登攀、执着向上”的盐道精神。

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因作者把长江边的小镇上卞哼父子两代人的事,在巴盐古道上展示出来,经过解放战争、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中两派武斗、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发展,这些历史史实,以父子两位大善人哼老爷、杨之水(从小吃杨青云的妻子奶水长大)为代表,塑造了石沱河镇人面对逆境,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勇于攀登的奋进精神,遇到困难不惧强权,齐心协力,昂扬向上的团结精神。同时,也是一部励志小说。

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作者用了不少章节写了杨之水与秦小雨的相知相伴相爱的动人故事。他们相识相知,是从第十二章开始的。被称为“大善人”的哼老爷,处事公正,说一不二。他老来得子,在对国军江团副逼军捐的反抗斗争中战死,三岁的之水遭遇家破人亡,被暗托给杨家抚养,故名杨之水。因国民党抓壮丁,继父杨青云失手打死人,奶母江凤遭兵丁强暴投江自尽,哥哥杨小河也走失散。之水来到铁匠铺向马师傅学艺。因人小力气差,他只能扯风箱,不能抡大锤,马家将他驱赶到秦家鞭炮作坊。之水五岁到秦家,挑水,扫地,做好家务后,才学做火炮,成为秦家下人。由此与秦家之女小雨相识,相玩,相伴十多年。心善寡言的秦火炮与马师傳形成鲜明对比,但师娘就不同秦火炮了,得知之水小雨相伴,小雨教他读书识字,便极为恼火,后之水赌气又将一条蛇放在师娘枕下,更加惹怒师娘,之水被赶走。

迫于生计,杨之水加入背脚子队伍,走上巴盐古道。由此找到外逃躲案的继父杨青云、红军游击队长兄长杨小河,但未相认。小雨之水相伴相识,两小无猜,迫于师娘横加干涉,他们暂时分开。后来,之水被推荐读了速成中学,他仍给小雨写信,从侧面爱他。小雨迫于母亲的阻拦,不敢回信。解放后,分田分地评成分,之水是穷人评为雇农,在镇办公室当文书,秦火炮家因富有被评为富农。秦小雨因之一直未嫁。因此,第廿七章里杨青云托戴二胡去说媒,一说一个准。由此一直到第五十章,都有之水小雨成家相伴以至生儿育女的深情笔墨。虽然他俩没有山盟海誓,但他俩生死与共,在三年自然灾害时,秦小雨及儿女杨金狗、杨金兰差点饿死,是杨之水用继父杨青云省吃俭用宁可饿死自己也要救子孙的一袋玉米面,救活了气若游丝的妻子儿女。所以,之后他们更加恩爱情深。

说它是一部风情小说,是因它很接地气,关乎民生。民国时期,百姓之间有个大事小情,他们不去找镇长、保长、甲长,而是去找哼树园的哼老爷断案说理,且哼老爷行善积德,老做赔本生意,别人打伤人,他去付药费。体现出云梯街人的耿直,纯朴。还有留日归来的法律人、医生黄连根爱国爱民,与人为善,扶危济困,治病救人,深得民心。背盐汉子为纾解疲劳,往往在川盐大道上,唱些山歌,如第七章中的歌词“对面那个二嫂嘛一一肥又肥,你出醮(椒)钵嘛一一我出锤,醮(椒)钵杵烂了一一我不赔。”第十四章中秦小雨唱的儿歌则不一样,“赤脚石板冰冰凉,挂起泪花要去耍。石蛋石蛋这么小,哪个跟你下沙坝。黄老虎坐盘盘石,簸箕翅膀天上飞。长长牙齿九个头,专吃不唾小屁娃。”第十七章、十九章、廿章、四十五章等从小娃儿、背盐汉子、石匠等口中,唱出了山歌,展示了民族风情,显示出土家人从小到大爱唱山歌、情歌。还有些语言,也是直接从民间拿来。如“我不会先吃别人的塞口肉”,这“塞口肉”就是方言。“几个太阳一燎”,一般称“晒”,这里便用方言“燎”。再如“烂锄儿佑客”,其“佑客”是土家方言中的“妻子”。如“今天能碰上几条横叉”,其“横叉”就是“黄角鱼”。那“猪儿粑”是一种用玉米粉、麦面粉做出来的蒸粑。“醮钵”是舂辣椒的石臼,因此“醮钵”是“椒钵”,是方言。“钻眯鳅”,应为“钻沕泅”,此方言即为洗澡人潜入水底的一种技术。如此等等,就是民族风情的具体表现。

说它是一部散文式小说,是因作者讲故事用的是散文化语言,体现的是散文风格,仅管正面主要人物的故事完整,杨之水从出生,到几次罹难的成长磨砺,成人后一步一步几番创业的艰辛历练,以至最后退休,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便如此,在讲每个故事时,都不是工笔出现,没有突出的高潮情节,只是交待清楚就收笔。对反面人物国民党时期的江团副、文革中的造反派头子江癞子等人的故事情节,也是以速写似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作为恶人江癞子,就是在船上不慎掉江而死,也没亲痛仇快的感觉。

小说语言的口语化,栩栩如生,更接地气。作者塑造的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平民,有路遥小说《平凡的人生》的大体结构影子,又有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技巧。即作者讲故事,与小说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生活语言和声音形成故事,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罗涌在小说《活》中,让小说人物多处用方言口语,成就一个一个小故事,在置入整体大故事里,如前举例,让读者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象生动,非常接地气。正如张莹在《论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策略》(《芒种》2015.01)一文中称:“在小说《活着》的写作中,作者将人物自身的声音挖掘了出来,这不仅是长期写作积累的经验,而且是新时期创作观念对作品的要求。余华逐渐地摒弃叙述方面的优势状态,让故事人物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叙事语言不断地朝着口语化的方向转变。这种与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地位身份都相吻合的声音在作品中自由的成长,为整部作品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同时也使得声音更加的栩栩如生。”但是在使用方言口语时,需要用普通话作简要解释,否则不是土家族人,不懂川渝方言的读者,就如在云里雾里看花,如坐飞机。

作者采用正叙、倒叙、侧叙的手法,是本篇的主要技法。如果在升级故事矛盾,处理故事情节的细节上,用工笔手法更加彰显矛盾,作品的张力就更加突出。将散文化语言转换成小说式语言,深化细节,效果就更好。在章与章之间,如果形成悬念,下一章回答上一章设置的悬念,使故事高潮不断迭起,这样就更具冲击力,感染力。

作品创作跨度时间长,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出现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罗涌的《活》开了先河。铁凝主席在《小说创作的三个关键词之表现》中说得好:“凡是有志于献身文学的人,应该各方面的事情都听一听,哪怕跟文学毫无关系的,也会对你有帮助。”作者没有对方面知识的积累,小说中也就不会有杨之水的清廉影子,不会有医学知识的展示,不会有脱贫致富的当下精神写照。观念决定出路,行为成就人生。人活,是靠意念、靠精神,事活是靠人为、靠运行,小说活则靠的是鲜活的故事、感人的情节。以杨之水为代表的石沱河镇云梯街人的活,依愚见,岂不是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