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名刹石柱“银杏堂”与梁平“双桂堂”,当时被美誉为“川东两大佛堂”。这“银杏堂”建在河嘴乡银杏村盘龙山上,清澈透明的官渡河水由石柱县临溪流到“银杏堂”时,泛着晶莹剔透的银光,正像一条素色玉带萦绕回环森林茂密的盘龙山。翠岭群山间,玉带就像捆仙绳时隐时现,极富诗情画意。佛堂所在,为何叫盘龙山(寺)呢?蟠龙又是怎么被锁住的呢?
原来,银杏佛堂,又称“盘龙寺”。始建于明初,银杏堂占地8200平米,背依古树参天的盘龙山,面临鱼虾成群的官渡河,四周苍松翠柏环绕,早年有银杏树三棵挺立寺前,常年枝叶扶疏,行人仰目,故又名银杏寺。
此山水形状属盘龙地形,四周山的朝向皆指向盘龙山的灵鹫峰,从山的对面鸟瞰灵鹫峰,灵鹫峰好似龙的头活灵活现,左右两口水塘像一对龙眼镶嵌在山的两边,山体成45度斜坡伸入官渡河中,峰顶两旁参天古树如龙的龙角翘首昂天,活像盘龙。
到过银杏堂的游人都知道,一脚踏进大雄宝殿,映入眼帘的两条约五六米长的金龙,头下尾上、张着大口、表情痛苦、相对咆哮,盘绕在释迦牟尼佛像前的两根粗大的木柱上,仿佛在大声地提出抗议,想获自在。看上去,很有点怕人。据佛堂杨居士、临近佛堂而居的80多岁谭祥武老人介绍: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塔院的木柱上,共有8条金身蟠龙,而今保存的啻有大雄宝殿一对了。
这是为何呢?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一
很久以前,银杏堂前的左右两边深不见底的青龙潭、回龙潭以及下游的芭蕉滩生活着9条蟠龙。9龙凭借3潭,时常往返穿行于东海与银杏堂之间。尤其夏天,频来频往,群龙嬉戏于此,来一次往一次,银杏堂、芭蕉滩一带,因蟠龙兴风作浪、电闪雷鸣、吞云吐雾、吐云降雨,河水都要瀑涨,淹湮百姓庄稼,毁损四方良田,有时连牲畜也遭殃,黎民深感惶恐,常常怨声载道。
那时还没修建银杏佛堂,苦不堪言的老百姓就到土地庙去请土地菩萨,祈求弭灾,保障平安。土地公土地婆说,百姓心声,他们理解,也很想饬治蟠龙,但法力很有限,望尘莫及。他们说,要是观音菩萨在此就好了。
正在踌躇之间,说曹操,曹操到。观音菩萨正驾着祥云来到跟前,土地公土地婆即忙秉报,这里百姓遭殃,观音大师就是你们的救星了。百姓们连忙跪拜观音,恳请观音大师救救他们,整治孽龙。观音念道:阿弥托佛。他查到原由,民怨沸腾之声,乃9条蟠龙祸害人间。他说:你们请回吧,我正为此而来!南海观音庚即回到灵山,请来如来佛祖,将带头大龙捆到银杏堂,化成一座犹如龙盘居之状的山脉,又将其余8条小龙用捆龙绳困在回龙潭、青龙潭、芭蕉滩(潭)。为确保万无一失,以防为首的蟠龙挣断绳索再次危害百姓,如来佛祖用化身挡着了龙行大海的通道,观世音在南方化作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他们都看守着其为首的蟠龙。他们还吩咐银杏堂的百姓,立即在化作大山的那个龙头上修建一座寺庙,镇压着龙头;寺庙内大柱上,雕刻8条蟠龙盘绕木柱图,在其尾部都钉上铁钉,保证绝对安全。老百姓们依计行事,称化为大山者叫“盘龙山”,称所建寺庙为“盘龙寺”。因蟠龙被钉痛了,故而表情痛苦万分,想跑又跑不了,所以像在抗议,更像在乞求饶恕和谅解。从此,四面八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清同治年间(1862-1875),住持僧惠福和尚,一晚梦见,寺前银杏树披挂袈裟,开口说话:“我已在双桂堂受戒,而今皈依佛门。”次日,果然见到银杏树上有九个“戒疤”的痕迹。惠福便仿梁平双桂堂的“殿殿相接,道道相通”的建筑规格,扩建寺院,更改为今名“银杏堂”。这个故事,给银杏堂蒙上几分神秘的色彩;也使善男信女在心灵中增添了几许无限的虔诚。
寺庙几度被重修,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也曾修葺银杏堂,后来只保持了大雄宝殿的两条蟠龙。其余6条龙就不复存在了。
寺庙建好后,前来焚香拜佛者,纷至沓来,络绛不绝,迄今香火繁盛,遐迩闻名。
杨居士曾著书立说,称石柱银杏堂是明代皇家寺院,有不少人持否定态度。到底是否是皇家寺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如今各种建筑保存完好,道道相通,殿殿相连,红墙碧瓦,斗拱飞檐。各式神像图案精美,神态逼真。各类碑刻林立,书法极佳,尤其飞檐下风铃垂悬,悦耳动听,别具匠心。现经旅游开发后,建了大型山门、仿古围墙、民族宾馆、休闲亭台等项目,带动了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银杏堂更加雄伟高大,金碧辉煌,正成为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一颗新明珠。
(原载《中国民族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