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6
分享

楠木垭的记忆



   楠木桠是300公里巴盐古道上去鄂西来凤丶湘西龙山县,要翻山越岭的第一个重要垭口,我先后走过四趟。12岁那年,走亲戚人户,随父去西沱周氏奶奶的娘家,回来时扛着一根甘蔗。前年暑天,因要写巴盐古道一书,同事兴平弟陪我去采访。今年七月,先后两次去楠木垭,这次是作为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陪县政协汪副主席等去调研巴盐古道。本次调研,意义更深,弥补了以前一些不足,故有斯文。

  楠木桠,在方斗山上的临溪镇南峰村楠木桠组。清代同治年间《万县志》卷17载:两峰对峙,隘口八九丈,山陡径窄。从朱家槽到楠木桠顶,一路是几近垂直的坡度,海拔从500多米一直上升到1000多米。坡长山高,路窄坡陡,最陡处不下于六七十度,即使空手前行,也会气喘吁吁。直到垭口时,视野才得以放宽。从前因左边有一大片楠竹林和很多粗大的楠木树,故名楠木桠。

   不过此名得来,还有个神话传说,据邻近的罗启奎老师讲: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听到凡人报怨方斗山坡陡山高,十分难行,便命巨灵神劈山开路,以便人们通行。巨灵神得令,来到方斗山,运足神力,举起大斧,尽力砍去。只听哗啦啦一声巨响,山崩地裂,乱石横飞,山之东西两边堆起四座小山。一条巨大的垭口顿时出现。而坚硬的石灰石把大斧弄锉成一个缺口,只劈出一道深深的字形垭口。巨灵神望着缺口大斧,又看看山口,悻悻而去,就留下这烂尾工程一一楠木垭。

   楠木垭常年风大雾大,树矮草荒。在很久以前,这段古道为黄泥土路,后来当地群众九十余户人家出力捐钱,取他山之石,改修此路。垭口有清朝咸丰十年(1860)落成的功德碑为证,碑文详细介绍了修建方斗山石梯路的原因和经过。姑且不论其年代不长,单凭这里的人民团结,同心协力,乐善好施,出钱修路,就说明其向善精神可嘉,民风纯朴,值得点赞。

 垭是巴盐销楚主道的首道山口,还有故事传说,民风淳朴,歇后语流传已久,因而闻名遐迩。 

(一)

    相传,很久以前,王家坝(那时属石家乡)大屋有一奇人名叫冉之红,他在此收拾过一个盘剥黎民的大地主。

   一日,冉之红爬上方斗山东面的峤山坡,要翻过楠木垭去长江边西沱镇。正是人间五月天,恰农家薅草时。楠木垭下段一湾一湾秧田,梯梯层层,层层梯梯的秧苗,出现生机,一派葱绿。而楠木垭有一个大地主恶霸,常常仗势欺人,盘剥百姓,黎民敢怒不敢言,刻骨仇恨。此时,一些情非得已的农人正在此为大地主薅秧草。在监工下,农人们莫说要抽一支烟,就连伸懒腰都不敢。

   半下午,冉之红一步一步缓缓来到楠木垭下端有秧田的路段,就想整治一下大地主,为百姓出口气。看到老百姓们正在给大地主的稻田薅秧草,他就喊道:各位薅草兄弟,歇气抽支烟吧!”一个人接嘴说:你自个抽吧,我们要赶时间薅完这一湾秧草!他开导说:吃不完在锅的,做不完在坡的。监工阻止道:少说废话,赶快薅草。老实说农人们正还想抽支烟呢。之红见他们自顾薅草,他摘下一匹秧叶,就作起法来,口中默念之后,把秧叶放入薅草田。一会儿,田里鱼儿像穿梭,自由自在,大伙发现有鱼,就兴致勃勃地捉鱼。可任凭怎么抓,始终都抓不着。监工感到奇怪,一块稻田怎么突然就有那么多鱼儿出现,开始百思不解,后来他也下田抓鱼。眼看太阳要下山了,之红右手朝太阳一指,口中念念有词:

   干活干活不知愁,打个金钩挂日头,

   日头日头永不落,照着抓鱼除烦忧。

   他念完之后,就顺巴盐古道直下西界沱去了。大伙一直在田里抓鱼,抓了很长时间,可是一条鱼也没抓住。

   结果秧草没薅完,时间又浪费了,地主听监工说起当时的情况,气得脸红脖子粗,气归气,找谁发泄?地主如梦方醒,说我这是自作自受,民间也有高人、奇人。之后,他再也不敢欺压老百姓了。

  其实,田中鱼穿梭,日头永不落,都是冉之红先生使的障眼法。

  传说归传说,史书上并无此记载,而正义永远能够战胜邪恶,人们心目中向往美好就有这样的奇人。所以冉之红扶正压邪、除害为民的故事,迄今在石家、王家乡等地民间,由背盐力夫传出,传得神乎其神。

  若说这口头传说的是神话,则战争故事就是丁一卯二的实事了。

        ()

      翻开《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石柱县卷》,不难发现有以下三事的简略记载一一

 19291010日,在四川省委的领导下,忠县人秦伯卿领导的平民革命军迅速撤离万县武陵镇,经西沱转移到方斗山楠木垭,构筑工事,防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2日凌晨,陈兰亭指挥大队人马进剿楠木垭。天色拂晓,敌军到楠木垭山麓,坚守山顶的平民革命军瞭望哨发出3发信号弹。敌人凭借漫山晨雾,拨开浓密茅草,向平民革命军阵地逼进,企图偷袭。秦伯卿见此茅草晃动,密投榴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偷袭不成,敌军大规模进攻。当敌来至半山腰时,革命军将滚木礌石放下,遍野发出巨响,砸得敌人鬼哭狼嚎。敌军多次进攻,均为失败。秦伯卿趁机将队伍经临溪黎家坝转移到渝鄂边区七曜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石柱历史上的贫民革命军攻克楠木垭。此其一也。

      次年,四川第三路工农红军约两千人,由总指挥李光华、副总指挥王维舟丶政治部主任覃文带领,从楠木垭东进,准备去武汉与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会师,后在西乐坪被国民党军队围剿,余部由此返回。

      1930729日,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即三路红军在忠县黄钦坝成立,后合并二路红军游击队和秦伯卿带领的平民革命军。8月初,红军部队从忠县花轿寺出发,途经石宝寨至长江南面的西沱镇;88日,从西沱出发,翻越方斗山楠木垭和峤山坡,11日抵达石家乡西乐坪(今为王家乡光华村),驻于回龙寺、老湾、锣田等大院子,总指挥部设在回龙寺,进行短期战士政治思想教育和军训。

      同时,国民党21师陈兰亭部张晓平团立即尾追三路红军,从西沱出发,在朱家槽分路,不走楠木垭,而走青草坡,进方斗山,经鱼池乡,到达石家乡,堵住三路红军东进的必经之路。815日,张晓平团在王家泰团阀的引导下,从石家乡菱角塘(今为安桥村菱角组)三坪垭口向西乐坪东南边进攻,三路红军随即展开英勇顽强地抵抗。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总指挥部被包围,总指挥李光华和第一大队长李次华被俘,三路红军损失严重。反动军阀残酷杀害被俘的几百红军战士,并将其遗体抛弃于西乐坪的一大水坑,蔑称其为棒客凼,今为红军冢(建有革命烈士墓)。后来李光华、李次华被拖到丰都壮烈牺牲。在四川省行委指示下,三路红军余部由楠木垭返回梁山县(今梁平区)开展革命斗争。同时,秦伯卿带着平民革命军余部及武器返回楠木垭,到西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这就是三路红军喋血西乐坪的故事,此其二也。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十八年过去。

 194812月中旬,川鄂边游击队石利万忠边区区委书记邵容光(1950年初任石柱县副县长),在王家乡山泉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趁热打铁拔掉楠木垭国民党哨所。指派第一小队长江洪带领游队员刘从浩、樊学林等8名游击队员走赴楠木垭。31日早晨,游击队员刘先坤以赶西界沱场为名先行出发,来到敌哨所旁,主动上门与敌联防中队长易练北打招呼。易问:山上清静吗?刘答:山上平安无事!易便命一个班的敌军到垭口顶端巡逻。当江洪率游击队员行到楠木垭大水井旁时,发现前方梨树下有敌兵从赶场的人群中窜出来,正向楠木垭口上爬,游击队员埋伏路边,待敌入袋。当敌进埋伏圈,游击队员王章云大声喝令不许动,敌兵被吓倒了,敌兵王德川迅速反映过来,欲举枪反抗,被王章云砰砰砰两枪击毙。之后,游击队员樊学林端起冲锋枪,向后面的敌群连击8枪,敌人以为是机枪声,吓得立马四散乱逃。因这天去西界沱赶场的人多,游击队员也不便追击敌兵,就火速向方斗山上撤离。自此,国民党政府楠木垭哨所就烟消云散。此其三也。

        ()

 楠木垭除有传说故事、革命故事外,这里的老百姓也很淳朴仁义,乐善好施。

 楠木垭这里随时风大雾大,居住的人就十来户,房子质地是干打雷石头和木房,都一楼一底,如今风貌改造,一律为土黄色。当时这些人家,据说各开各的店,最有名的是糍粑店。店老板比较仁义,往往在清晨将糯米蒸熟,后倒入石碓窝,把糯米打成糍粑,供过往行人、背盐力夫充饥食用,而价钱很便宜,故有的人吃了一饦,没吃够,心忺忺的。老板见之便说,糍粑大小由客人自己揪,久之人们就有楠木垭的糍粑——各自吃各自揪的歇后语,以此赞美慈善大方的店老板。在下西沱的石板路右边,有一口宽八尺、长一丈丶深五米的大水井,四壁皆条石砌咸,如今仍有半井泉水,清澈见底。住在大水井边的黎姓人家,20世纪80年代有一女子考上大学,后来成为四川省新都中学一教师,她便是我高中时的美女万梅同学。

 楠木垭自古是盐运大道,山高坡陡,以前全是土路,一遇雨天,泥路难行,既苦了背盐力夫,又苦了当地百姓下山赶西沱集镇。为方便人们通行,老百姓就筹资出力,将泥路修为石板路。垭口那块功德碑,就是有力佐证。                     

 昨天,参加调研的十多人,站在楠木垭那块石碑前,看见碑高米五、宽米,崁于空宅基(曾是寺庙)右边一堵土墙上,细认碑文谁知,158年以前,由此到西界沱的巴盐大路应为黄泥土路。到1860年时,这里近百户人家集资,取他山之石,改修此路。碑文为竖排,前面记叙修碑的理由,自右向左为:厅境出山以至于大江者,凡数道为楠木丫(垭)为最捷,而货物出入、徒旅上下亦为楠木垭为最繁,实川湖陆道咽喉也。山门陡峻,石尤坚滑,负贩往来者从来苦之。昔人攻取他山之石改修此路⋯⋯补葺是所望于后起者谦弁数语记其大略如右云后面记录出钱人名字,有钦赐蓝翎署理石砫理民府即补同知直隶州正堂李囗捐钱二十千文囗囗文生策轩冉裕铨谨撰。首督冉永科四十千、汪文瑞八千囗、蒋正禄囗囗、僧荣晓各囗、唐朝定囗囗、陈复泰各囗囗……”近百人。其中冉姓有20余人,其余为何、黎、谭、刘、王、邓、崔、杨、 秦、黄、冯、金、钟、雷、万、范、陈丶潘等姓。碑文落款为咸丰十年孟秋月中浣落成。由此可知,楠木垭人乐善好施,捐钱修路,其善精神可嘉,民风淳朴,令人敬佩。碑文很清晰,墨迹线纤细,质量颇佳,受到汪副主席丶冉主任丶资主任丶秦主任丶彭主任(已退休)等人的赞扬。


如今,巴盐销楚石柱县这第一个大山口,是巴盐销楚大道上的重要节点,随着交通大改变,而定格在人民的记忆中,而其盐道上的历史传说、革命故事、良好民风等像光亮照着千秋,永远闪光。

昨天,县政协汪副主席带队调研,就是论证其巴盐古道的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因为它具有经济价值、军事意义丶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今天更具有旅游开发的现代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