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1/05
分享

百年沧桑三多桥

苍翠巍峨的羊角寨和马驴山脚下,古老的龙河奔腾东来,一座明清时期的跨河古石桥依然屹立在龙河之上,它就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多桥”。

然而很早以前,龙河在桥头地段什么桥都没有。南来北往的客商,附近乡邻百姓到此,总是被波涛汹涌的河水所阻拦。且死于非命的惨剧司空见惯,令人心寒的是摆渡的船霸任意盘剥勒索,让人心畏。

杨东侯住桥头镇的铧头嘴,杨开甲住在庄屋基庄园。大富大贵的杨东侯、杨开甲,耳闻目睹了龙河的天灾人祸,毅然仗义地拿出银钱数十万,招募能工巧匠,购置建桥材料决定建造一座民心桥。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三年光景,一座宽敞,造型美观,桥身牢固的“三多桥”就飞架在龙河南北两岸悬崖峭壁上。

“三多桥”位于桥头镇境内龙河铧头嘴右侧,是通往中益、沙子的必经盐大路之一。桥长42米、宽8米、高35米。是一座采用榫卯结构风雨廊桥,原桥上建有三层凉亭,复修后保留一层凉亭,桥边置有长凳,供路人休息避雨。由当时当地乡绅杨东侯和杨开甲组织集资、乡民投工投劳复建。

清初,杨家本是普通百姓,以烧炭为生,祖先在筲箕湾后面的七曜山主脉上。烧炭过程,遇到暴雨,躲在窑中避雨,中炭毒而死,不巧瓦窑垮塌,杨家兄弟姐妹多,家庭贫困,物理丧葬,祖先被自然地埋在炭窑之中。巧在炭窑就是地理宝地,杨家从此发奋改变贫困现状而发家。家大业大,兴旺达300余年,在石柱县拥有大量土地,军事上拥兵一个营,杨均甫任营长,操纵团练,割据一方,经济上财富聚集,政治上有人出人头地(杨军虎成为国民政府省参议员),在桥头区域,只要以杨家为敌,说关就关,不报上级审批,因丰都县鞭长莫及,石柱县无权过问,故民间称它“桥头国”。

杨东侯之女杨士洁,民国初在外求学,投身革命,改名马新,曾任厅长。杨士洁的丈夫黄火青,(1901 --1999),湖北省枣阳市新市杨家庄村人。1926年1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黄火青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

追溯历史,此桥曾修过三次:1828修建第一座桥,1880年重修,第三次建桥是1914年。前两次因桥所在位置低被洪水卷走,没置宝剑,为了千古万修,在第三次修桥时将桥址上移至两山岩头河床最窄处,桥基高出河床30多米,竣工后在桥拱上悬挂约2米长的宝剑一把,用以斩龙降妖。洪水来临时,宝剑随风和洪流气浪呼呼作响,不可接近宝剑,说来也怪,自从挂上宝剑后“三多桥”一直完好保存。

“三多桥”的修建,不仅有着一个响亮、美丽、吉祥的名字,而且还留传有颇为曲折的传说故事。

半年前的一天,天气晴朗,红日高照,打石工地上,锤凿叮当,号子连天,工人苦干,热火朝天。此时,来了一个白胡子鲁老汉,他要来打石头修桥挣口饭吃。一石工师傅抬头一看,见他七十开外,面黄肌瘦,驮背弓腰,衣衫褴褛,背着一破背篼。背篼里装有手锤、錾子。看他这副模样,便有三分不悦道:看你这个样子,能打得动石头吗?白胡子老汉却轻飘飘地说:我不能打石头,总能当掌墨师嘛!听他口出狂言,不识好歹,当他是疯子,谁也没理会他。白胡子老汉狂傲不羁,讨个没趣,独自离开,朝桥头豆花饭走去。

在古老的桥头上场口,母女俩开一家小店,靠卖豆花饭维生活。白胡子鲁老汉在此店吃住半月。他在场背后岩边打凿好一块不圆不方的石头,找来八人把它抬到豆花饭店子门口旁放着,对店主说:我在你这里吃住许久,无银付给你们,我把此石留给你们,要是有人来买它,要三百两银子才卖。以此作我的食宿费,余下的作姑娘的陪嫁银。 鲁老汉说完,留下一纸条而去。

“三多桥”修建已近尾声,只差安上一块“尖石”就大功告成。掌墨师让手艺好的石匠抬来已打好“尖石”,安到桥顶,但不论谁的都不合适,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杨管家因不能按时完工,心里很不安,决定不惜花大价钱,另请高明,说来也怪,不管石工师傅多么有名,打出来的“尖石”仍然不大就小,总不遂心,杨管家和石匠们一个个都很郁闷。

一天,杨管家经过豆花饭店,一眼就看上鲁老汉留下的石头,估计它与桥顶所需尖石没什么两样。便问店主道:此石头卖不卖?母女俩答:卖。 杨管家忙说:开个价吧。母女俩异口同声说:“三百两银子,一点不少。杨管家一惊:“这么贵啊?”就问其来历。母女俩把鲁老汉留石经过说得一清二楚。杨管家听了,也不再讲价,便说:“这样,我们先抬去试一下,如果合适,就来给钱。如不合适,就还给你们。”母女俩高兴答应“好”!

杨管家忙叫来几个石匠,把它抬上桥,往中间一放,嘿!不大不小,不宽不窄,平平稳稳,严丝合缝,就像比着做的一样。更怪的是,此石一放下去,就再也取不出来。杨管家马上去给付三百两银子,问清那个白胡子鲁老汉长相、打扮,派人四处打听,却没有找到那个老汉。

没隔多久,龙河上游涨洪水,来势凶猛,杨管家和掌墨师来看桥是否牢固,老远望见桥上站着一个白胡子老汉,而桥稳如泰山,他们高兴极了。但等他们赶到桥上时,白胡子老汉已经离去。大家说,好像前期在工地上见过这个老头。才想起这老头姓鲁,说是还给豆花饭店女主人留了张纸条。杨管家和石匠师傅找到店子女主人,打开纸条一看,上面写着:

施工马大哈,修桥出偏差;

回报石一块,鲁班回老家。

方知,原来是祖师爷鲁班显灵。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哲理。

关于“三多桥”桥名,乡绅们也煞费苦心,建桥前就在斟酌名字,建桥过程中仍在继续讨论,直到桥即将竣工,才取名“三多桥”即为"多福、多寿、多子"。三多也指多观看,多实做,多商量;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花工时间多、投入人力多、花费材料多;杨家捐款多、吃的粮食多、耗费工日多(近两万个),亦即钱多、人多、粮多。

杨家所修“三多桥”因巧夺天工,令人称奇而得名,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雄伟壮观之感,至今170余年历史过去,载满历史人文的三多桥至此终结了,它赋予沿河两岸的贡献而淹没于水下。每年夏季河道库区水位下降时,淹没在水下的“三多桥”偶尔露出水面,岸边隐约可见原桥面。在“三多桥”和“铁索桥”之间的铧头嘴,就是始创建于1958年秋桥头中学,就有很多文人志仕,赋诗作对,曾经流传的对联有:

上联:三多桥铁索桥桥锁桥头坝;

下联:铁炉寨羊角寨寨连寨子岭。

也曾经留下过打油诗句:

羊角山寨气势雄,桥头老街排长龙,

百年古桥连两岸,你来我往情意浓。

“三多桥”竣工后,其雄伟高大、造型美观,设计独特,建筑严谨,桥身坚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这座桥都有如君临天下之感。

藤子沟水电站修起后,百年沧桑的它却沉没水底,但三多桥的故事,却永远在民间流传。

                                                                     (陈鱼乐 陈益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