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1/05
分享

武举人的故事

金秋时节,下乡到龙沙,只见一座古老的石桥矗立眼前,气势恢宏,这就是独善桥。桥下水面上是满池浮萍,沿桥石拱两侧长满藤蔓,紫藤、花朵,挟裹在一起犹如飞瀑的绿帐垂帘于水。不闻紫藤花香,不见凌霄花红,惟见藤芰如虬龙盘绕,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撼人心动。

龙沙独善桥(积善桥),建于清朝时期,离渝东石柱县城20多公里,位于龙沙镇油房社区鸦鹊嘴。龙沙系龙河支流,流经三河镇大河嘴汇入龙河主流。河上今存完好古老的石桥,桥上里外各刻有积善桥和独善桥三个遒劲有力的繁体大字。此桥系以前从长江边西沱镇通往桥头和湖北利川古驿道上的要道之一。为何叫独善桥,据传它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武举人有关。

据当地90岁老人陈世孝、马勤胜回忆,独善桥的修建,不仅提高了武举人马正德在当地的知名度,也流传着他的一些动人故事。

从前,龙沙石岭场出了个武举人马正德,他是石砫宣慰使马千乘的第八代滴传后裔。此人从小就爱好舞枪弄棒,也有这个天分,到少年时,就能把一根棍棒耍得滴溜圆转,因为好动勤练,个子腾腾地往起窜,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像十七八岁的样子,又高又壮,村里十几个孩子合起来都不是他的对手,是个习武的材料。成年时,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胸脯的肌肉隆起老高,就像女人丰腴的乳房,胳膊上凸起厚厚的肌肉,一看就是彪形大汉。后来跟随石柱“白杆兵”习兵练武,不仅艺高强,拳脚厉害精湛,刀枪剑戟也相当纯熟,臂力过人,所使白杆杆枪法,枪枪至命,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力士和武功高手。谁家盖房架柁上檩子,都请他去帮工,一搂粗的大柁,几个人往上架都费劲儿,他一个人就能举上去,上檩子,好小伙两人抬一根,他一个腋下夹一根,还轻飘飘的。

在直隶厅乡试比武过程中,马正德拿起最重的大刀,足有百斤重,拿在手上,如拎一把锄头,舞起来虎虎生风,呼呼山响;比力气,近千斤的石鼎,他能轻松自如举过头顶,而有的考生挪都挪不动,其余较好的也只能提起离地三尺高;射箭,马正德是百发百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博得阵阵喝彩,连连得胜,在乡试场上得中头名武举人。

马正德中举,吃朝廷俸禄,人们就不叫他马正德,都叫他马武举。他有副侠肝义胆,好善乐施,那时川东一带人烟稀少,天高皇帝远,匪患较多,土匪经常进村入户绑票抢劫,都被马武举给平息。此后附近的土匪具怕马举武的威名,轻易不敢在马爷的地盘动土,马武举成为这一地方的保护神。

县城有个叫猪仔的屠夫,听人们聊天时讲起这马正德功夫如何如何了不得,猪仔心里很不服气。猪仔想:哼,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就是混了个武举人的名头么。我猪仔不要帮手一人都可以杀死一头三百多斤重的肥猪,他马正德有这个本事么?不服气归不服气,可若要他真去和马正德比试一下,心里却也有点发毛,后来猪仔就想了一个既不用自己动手,又能让马正德当众出丑的好办法。

那天, 马正德去县办差,路过南门口时,恰好让猪仔看见,他赶忙笑迎上前拦住马正德说:“哎呀,马先生你早哟,久闻你功夫了得,今天就让大家来开开眼界如何?”

马正德平时练武也只为防身健体,又怎肯在这闹市口卖弄功夫?于是推辞说:“不怕你老弟见笑,这些年因致力于教学,原来的那点功夫也早就生疏了,哪里还敢献丑哟!”说完,便准备离去。猪仔如何肯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忙拉着马正德说:“来来来,我这里放有吊铜板,你若用手将这叠铜板压扁,我今天情愿将一边猪肉输给你!”“如是这样,就使不得了!” 马正德返身就走。猪仔以为马正德害怕了,硬是把他抓得紧紧的,非要马正德试一试身手不可!这时,围观看热闹的人很多,都想见识一下马正德的功夫,也跟着起哄,要马正德露一手,紧紧抓住不放他走。面临这种场面, 马正德知道今天是不露一手,看来是没有办法脱身。马正德走到肉摊案桌前, 默默运气功片功夫,抬臂一掌按下,顿时将那叠铜板全都压扁。围观者莫不伸舌瞪眼:一吊铜板可是五十枚呀!这么一掌便都给压扁,好厉害哟!

最心悦口服的还是屠夫佬猪仔。他不违背诺言,当天便抬着一边百多斤重的猪肉送到马正德的家里,嘴里连声称呼着:马师傅、马师傅”,硬要马正德把这边猪肉收下。

马正德说:“你卖肉挣点钱不容易,我岂能一句戏言也当真?你若真心叫我师傅,那就听我的话,把猪肉抬回去吧!”猪仔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将肉抬回家。

有一天,县东城一个泥水匠帮人家盖瓦,不小心从顶上摔下来,口鼻流血,当场就死过去了。泥木匠家里穷,买不起杉木棺材,便用几块薄木板钉好,将泥木匠草草装殓后,当天便喊了几个青壮年抬出城去埋葬。

恰巧这天,马正德路过南门口,看到其灵柩被抬出南门口,那薄木棺材里还不断地渗出血来。马正德见状后,凑近一看时,那血色鲜红,不像是死人呀!他急忙上前挡住抬丧人,向匠人家属了解了匠人是因何而死的情况后,便请求让他开棺检查一遍。死者家属听他说得有理,何况是救自己的亲人,当即答应。结果开棺一检查, 马正德便认定这匠人应该还没死。当下便要抬丧人赶紧把匠人抬回家去,然后又开了药方并吩咐那家人去捡药。可那些抬丧人和死者家人却迟迟不起身,犹豫不决,还振振有词说没有见过这人死了还能活转过来的呀!

南门口,当时围着好多人在看这场热闹,听马正德说还可以治好这个死人,无不感到稀奇,都想看看这位先生讲的究竟是真还是假。 大家帮着劝其家人,不如就按这位马先生说的试试看,若真能治好,岂不是天大喜事。在众人的劝说下,那家人将信将疑地依从了马正德的安排。那个将死的匠人被灌进了马正德开的药后,果然慢慢苏醒过来。这事的震动可大啦,不但匠人一家对马正德千恩万谢,称赞他的医术高明,城里城外的老百姓也都盛传着他开棺救人的事,对他的医德和医术都赞不绝口。事后,县知事还为马正德亲书一块“国琛人瑞”的横匾,以示表彰。这块横匾在20世纪50年代还完好地悬挂在马家后人的堂屋之上,“文革”时被“除四旧”销毁。

马正德中举后,享受朝廷俸禄,继承父业,积累下丰厚的家业,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也在当地豪绅中打下了新的烙印。大富了还需大贵,而又富又贵之后呢,往往开始改头换面,开始树立乐善好施的形象。其家业逐渐扩大,拥有粮千田

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经过两年筹备,马正德耗资铜钱数百万贯,在龙沙石岭场建造完工占地面积约6800平米,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大小房间50余间的新屋——“马氏庄园”。庄园采用全木榫卯结构的土家吊脚楼风格,并在四周以六米高的风火墙与外界相隔绝,庄园内部布局巧妙,建筑精美。门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下联:博施济众定裕后昆。

似乎是在洗白财产的来源,并表明富贵后不忘回馈社会的立场。其实,他这钱财也人有的人给好处来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石柱城西北的沙塘子人(原灯盏乡、后属南宾镇、今属万安街道)造反(灯花教起义),《石柱县志》载:南宾、万安街道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沙塘子造反——不逗机缘”的歇后语,马武举代表清政府去抓杀过不少人,有的人为了活命就私下送给他包袱(铜钱),他收钱放人一条生路,也就是他家道殷实的缘由之一。

但他把其钱用在做善事上,耗资铜钱数百万贯独资修建独善桥(积善桥),这座民宅和石质桥梁也带上了官邸的色彩,成为本地财势俱盛的显赫门第。此桥桥身长28米,拱长19米,拱高13米,桥宽4.8米,拱上左右边依次为19步、18步石梯,桥顶系约30平米的平台,设有两排石礅供过路人休息之用。它是一座采用榫卯结构,以石灰或糯米浆粘结填缝,工匠选用质地坚硬的青砂石,利用石料自身重量垒砌成桥。据估算该桥总重量超过400吨,在平缓的龙沙河上固若金汤。桥边过去建有碑亭,镌刻着捐资修桥者姓名,记得还有“黄豆三挑”“大米两斗”字样,遗憾的是,那些镌刻着古桥身世的碑记,早已被人撤去铺石路、砌猪圈。

听当地老人传说:在“马氏庄园”的建造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愉快的事和争执,而传得最多的是“主人与匠师巧斗法”。木工就是主要工匠,俗语云“好说歹说莫听传说,千犟万犟莫惹木匠”。民间都传说一般的大师傅都会鲁班法术。其实也并非主人惹了木匠,只是木匠师傅认为好几天的伙食开得不好,吃不饱,没力气干活,嘀咕几句。大师傅听到后感觉也是差了点,但又不好说出口,便对大家说:“莫急!莫急!你们等到看好戏就是”。平时就爱开玩笑戏弄人的大师傅,什么也不说,各自忙自己的活路。等到下午,早过吃饭时辰,还不见厨房喊吃饭,两个工匠仍不住偷偷跑去厨房看,几个厨娘忙得团团转,厨师的菜弄好摆在桌上都凉了,蒸在锅里的饭加了几道水了还咕噜咕噜冒泡,饭就是蒸不熟,一个厨娘风趣的对两个偷看的师傅说:饭都没熟,吃个毬啊!师傅两个回到工地说:吃个锤子,饭都没熟,大师傅笑着说:“走,吃饭去”,进厨房四五桌围满,厨娘跑过来说:“荒,荒,饭都没熟,吃个铲铲”。大师傅笑着说:“熟哒,熟哒,早就熟哒!不信你去看”,厨娘一看,饭真的是熟的,转身对大师傅说:“又是你个背实挨刀的在戏弄我们”,事后管家才知道是饭菜差了点。

几天后,武举人马正德外出办差回来,沿庄园四周转了几圈没说什么就去房,厨娘说了前几天的怪事,主人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再次回到工地把大师傅叫过来说:前几天你们立的这几根脸盆大柱子好像高了点,不好看,想办法把它弄矮一点。其实大师傅早就想到是主人在给他们找麻烦事做,也没办法,师傅必经是师傅,主人都说了,弄就弄吧!

几个师傅把比脸盆还要大的几根立柱,锯短了三尺三,意为“去他妈的三十三”。

再过几天,主人又回来转了几圈又把大师傅叫过来说:“这几根柱子都矮了点,要不得,要升高点才行”。大师傅没话说,等主人走后把几个师傅叫过来说:“你们把锯下来的柱子接上去,用麻布包裹后,把生漆漆上,漆得油光水滑的,看主人还有什么话说”。主人回来一看,弄得还可以,满意说道:你们是啷个弄的,傍边一个师傅说;“接的”。主人说:“接的好!接的好!”

“马氏庄园”完工后,因为修庄园和修龙沙镇油房社区的鸦鹊嘴通往桥头的独善桥(绩善桥)所耗巨资,加上清晚期战乱和地方土匪横行,马家势力和家业逐渐衰落,到1949年解放前期,其“马氏庄园”就变得破破烂烂,已不成样子。新中国成立后,马家几个不成气的子孙被政府评为破落地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武举人马正德的孙辈以下都是接抱来喂养的,恰巧应了马主人说的:“接的好!接的好!” 的嘴。

   武举人马正德家的“马氏庄园”修建完还不到三年,就遇到一件怪事,经常听下人说有个湖北的女子要来找他比武,马正德处于武举人的特殊身份,没有和她计较,也冷静地想了很多,本着“好男不与女斗”想法,最后决定还是不理采她。后来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要来找他比武的是湖北利川谋道一带的一个姓莫大小姐,叫莫兰,因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莫兰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从小娇生惯养,而自幼习刀弄武,十八九岁就行走江湖,江湖人称野丫头。谋道一带,从前是野蛮之地,土匪横行,莫家是当地的一大望族,且有权有事,家财万贯,莫老爷生有两男一女,两个儿子继承家业都走的是正道,唯有大女儿莫兰膘肥体壮,力大无比,当地的土匪恶霸都怕她三分,可以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野丫头。她平时一身男人打伴,行走江湖,无人敢惹,而利川汪营、谋道离石柱较近,从利川汪营走巴盐古道到西沱长江码头,必经石柱。莫兰几次路过石柱,并在石岭客栈住过,听说龙沙石岭场有个武举人,功夫了得,想找他比武不是本意,想认识结拜才是初衷,没想到武举人马正德就是不理她。野丫头莫兰一气之下跑到“马氏庄园”骂阵,闹了半天,武举人马正德还是没有出来应战。莫兰气不过,飞身一脚就在五米多高的房屋井口柱上留下一个很深的脚印后,回到谋道,之后再也没有听说“野丫头”莫兰来过这里。20世纪50年代“马氏庄园”拆房的时候,还有人验证此传说,都说是真人真事。

 

前些年,为治理千年害河,龙沙镇政府将龙沙河道改直,河道两边的荒芜土地变成了粮田和苗圃,原桥上下150米左右形成了天然的渔池。

睹物思人,人去桥依旧,马武举的故事给人留下不尽的反思。

                                                                      (陈鱼乐 陈益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