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4/16
分享

长篇小说《挺进者陈然》读后

力拓深耕,展现着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红色基调在当代文学里,依然是文学家园的主旋律之一。鉴此,胡雁冰先生新著红色小说《挺进者陈然》在庆祝建党百周年之际问世了。何建明先生赞称:“从懵懂的热血少年到年轻的剧团战士,再到成熟的地下工作者,狱中不屈的战斗者……做到了‘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挺进者陈然》让读者感受到了革命者‘气节’的力量。”

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红岩英烈之一的陈然(成岗)自身成长和革命斗争故事。作家用双线交叉叙事结构,将陈然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来,再现了一位青年革命者的传奇人生。全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善于从生活细节着笔,彰显其革命先辈的机智勇敢和高尚气节,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可读性强。

打开此书,陈然这位真正革命者的高大形象,好像就站在面前。

气节如天,星火呈然。小说中的主人公陈然,作家将时间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的艰难困苦岁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位不怕受挫,坚持不懈,永追光明的人生历程,为弘扬红岩精神,树立了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朽丰碑。

小说从开头一章《行不改姓》,以蒙太奇手法,将陈然在渣滓洞受审的倒叙镜头展现给读者,到第廿章《江水暴涨》即陈然因《挺进报》被捕以及末尾第廿一章《一往无前》即其26岁时壮烈牺牲,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故事完整。塑造英雄形象时,大体采取奇数章写其在渣滓洞和白公馆受审的革命故事情节,偶数章写其人生成长经历细节,两条主线交叉并行的方式进行,以凸显他的革命气节力量,凝聚了崇高的精神丰碑。

雁冰文友在《挺进者陈然》中,共用廿一章来塑造英雄形象,与他的大胆构建合情合理生活细节和革命斗争故事情节,息息相关。

外貌凛然正气,精神伟大崇高。在塑造陈然的英雄形象时,一开始就让读者对他产生崇敬心理。国民党反动派警察石昌明在初审时,陈然给他的印象是“他英气勃勃的脸上,剑眉乌黑,鼻梁高挺,眼里还带着没有刻意藏起的坦然”。这样简单的几笔,就令读者肃然起敬。接着的“中等偏高的身材,站得笔直,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外套毛背心,浑身上下整洁利落,一丝不乱”外貌描写,一下子就让读者对陈然有了更为深刻的好印象,朴素正气,跃然纸上。开始,特务的四次审问,陈然的回答真可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没有同伙,也没有组织,就我一个人。”坚不吐实,用今天的话说叫“勇于担当”,而当时陈然是为保守党的秘密,不让党组织受损和其他同志受害。即使遇到国民党特务处长徐元甫审问,“看着文气”的陈然也是镇定自若道:“没有,我自己办的!”且他还反问徐元甫:“办报有罪吗?没有罪你逮捕我干什么?” 这诘问气得徐元甫拍桌咆哮掴脸,后来对陈然施行“坐老虎凳”“披麻戴孝”等酷刑,他都咬紧牙关挺住,面不改色心不跳。谦逊好学的他将《论气节》一文发表于《彷徨》杂志。他在狱中《假如没有了我》的诗,犹如一把锋利匕首插入蒋家王朝的心脏,又像钧天广乐,铿锵有力,感染着人们追求光明,团结战斗。面对死亡,他放声大笑;凭着气节,他视死如归!

陈然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是与他父亲的良好家教和大姐陈晓琪的熏陶陈陈相因的。陈然原名陈崇德,他读了毛泽东的名著《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后才改名“陈然”,他是海关职员陈书敏的次子,祖籍江西,出生河北香河,随家人迁至北京,后辗转上海、安徽芜湖、湖北宜昌,成熟和终生于重庆。面对国民党的亲日大局,其父在家中对孩子说:“激发斗志,出钱出力,拼死抗争,决不退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陈然立即应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拼死抗争,不分男女!”他受父亲影响赞同“敌人中有朋友,朋友中可能有敌人”的观点。他大姐去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的爱国之情、正义之举,也在他脑海里深深打下烙印。

狱中坚持办《挺进报》,策反“羊儿疯”(杨钦典),完美设计越狱,绣制红旗,总结我们党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如此等等,一方面表现出他有成熟的斗争经验,另方面展示出他“无畏挺进”,脱党后觅组织再入党,对党的信仰坚定,毫不动摇的决心与精神面貌。

性格塑造上,支持正义,毫不含糊,援助大姐去上海作抗日宣传,就是佐证。母亲美称儿时的他为“小犟牛”。

人品颇好,人格高尚。陈然善于与革命同志处理好关系,他也受到异性的钦佩和仰慕。母亲黄凤淑、大姐、二姐、小妹晓瑶、杏儿何杏灵、同学叶子都叫他乳名“香哥儿”。两个姐姐教他跳哥萨克舞,他相信大姐说的“舞台也有百万雄兵”诤言,故学跳此舞,热情坦诚的他又教何杏灵跳哥萨克舞。这系前苏联流行的舞蹈,动作基于武术,充满活力,速度较快。何杏灵把他当作心中的偶像一直暗恋着,但又未启齿。而叶子也很喜欢陈然,当她问及何杏灵没有明确表示“爱”后,立马说自己爱陈然。而在末了,何杏灵带着孩子山儿走到陈然坟前,沉浸在仿佛陈然用锯琴拉出的《小路》旋律里,“长袖曼舞,柔美多姿”,跳着跳着,好像陈然真的在跟前挥舞着大刀,“杀杀杀!”的呐喊声四山皆应。

修辞手法多样,运笔如工匠精细。小说中大量运用对话、描写、倒序,兼有对偶、说明、对比等表现手法,凸显矛盾,塑造形象,精准到位,具有工匠精神。通过对比手法,起初陈然对老曾半信半疑,后来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与之环环紧扣的对话,发现老曾是“红旗特务”,要不是看守前来解救,陈然就已将他勒死于狱中。对陈然的机智警惕,表现得酣畅淋漓,非常到位。

小说语言丰富,艺术表现力强。使用不少方言俗语。如“小犟牛”“阵仗”“络耳胡”“铁脑壳”“龟儿”“格老子”“雷就不打吃饭人”“为好不识好,反而遭狗咬”等等。虽然个别词语有点粗鲁,但这样读来亲切。多首诗歌、多封书信、格言、俗语、歇后语穿插其中,使其灵活多样,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名处理灵活,感觉就是新人。作家在小说中使用相关人名时,除“杨虎城”保持了《红岩》中的原名外,其余的都用新名,如许建设(许建业)、四嫂(江姐)等,如此让读者不受《红岩》小说人物影响,既不产生联想,又使面貌一新,处理得恰到好处!

从审美角度上说,本小说塑造的英烈陈然形象丰满,刚柔兼具,较为完美。书封的颜色看起不杂,视角好,主题鲜明。但封面连封底的三条线表示用被面接成的绳索明显多余,使其有杂糅压抑感,影响封面的大度,加上报头文字有点凸显,因而打破整体的美感。若报头文字也若隐若现,去掉上空三条接绳,设计大气,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就更美了。内封与外封本应是彩色与黑白的区分,但内封去掉设计元素,因而欠协调。内页章头章尾留白多,显得大方。内页纸张环保,阅读时不至于眼睛疲劳。后面勒口如放上主人翁的照片,就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如在本书中间置入几张黑白画插图,就更完美了。

气节是志气和节操,是在敌人或压力面前坚强不屈的品质,是人的精神脊梁,是人的灵魂支柱。

这部小说从叙事结构架构,到语言文字驾驭,从生活细节,到斗争情节,都充分展示了革命者陈然的气节力量,凸显了精神丰碑,为红岩精神增加了厚度,丰富了形象,是一部手不释卷的好作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