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2
分享

饼干情缘

刀耕火种,打猎捕鱼为生,这也是土家先民的生活。生活在大山上的土家先民,喜爱山珍野味,无论天上飞禽,地上走兽,河里鱼虾等等,这些入席的好食材,从而形成不少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靠山吃山,使其流传不少特色饮食,除“临溪羊肉扣碗”外,远近闻名的特色食品还有“百年临溪饼干”。

临溪场,原名冠头场,在渝东石柱县北部,高速公路之前它系石万公路的咽喉,之所以称临溪,是因它建场于四龙溪岸、冠头坝上、五峰山下,形似“五马归槽”,意为“场大人稠,冠众场之首”。其距县城70余公里,与重庆万州及湖北利川相邻,在明景泰三年(1452)兴场。土司时期,临溪属溪源里第七甲,清乾隆年间置塘汛,民国时设临溪总团,1930年设镇,1940年改为乡,1961年石家区公所迁至临溪场,2001年撤区设立临溪镇。临溪场,是“巴盐古道”上的重要场镇,民国时期就形成了正街和半边街,为川鄂边境重要场镇,1949年,场上有各类店铺、客栈60多家,其日用百货、饮食客栈就占半壁江山。

巴盐古道(石柱段)以西界沱码头为起点,力夫从码头下盐店子背起盐包,登上云梯街,从朱家槽翻越石柱第一列大山方斗山楠木垭(今属临溪镇南峰村楠木垭组),由此分两路入鄂:一路经王家坝、石家坝、黄水坝、冷水溪(石门坎)进入湖北利川市柏杨堂乡,直到来凤县、湖南龙山县等地,这是主路;一条经过临溪场到达湖北利川的乐福店,一路向东进入湖北、湖南的武陵山区,这是支路。在支路上,临溪场恰好是力夫从西界沱出发夜宿的第一站,加之场镇与万州、利川辖区毗邻,古道人来人往,场镇热闹非凡。

楠木垭,地势险要,是巴盐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军事要道。力夫们背盐过此,来往行人翻越此垭,就要歇脚饮食,深受人们喜爱、遐迩闻名的百年临溪饼干,就是由楠木垭古老的小街上刘家开创传承下来的。

小小的楠木垭街上,有一户名叫刘重海(生于1886年)的人家,看到过往行人、背盐力夫在此歇脚吃饭,1912年青年时(26岁)的他就开起售卖糍粑、烧饼(自创研制饼干)的食店,以解众人之饥。他家大方,下力人吃一个糍粑,吃不饱,就让力夫自己扭来吃够,至今还有“楠木垭的糍粑一一各自喫各自扭”的歇后语流传下来,加以褒扬。但也有不少人爱吃烧饼,可是只能当时吃热烙的。一日,有位力夫说:刘老板,你家的烧饼太好吃了,要是能弄成干粮,又脆嘣嘣的,带着在路上吃,就更好了。有心的刘重海就想,要把烧饼烤干烤脆,吃起来脆酥酥的,又不巴牙齿,他是没啥办法。有一天,刘重海就对十来岁的次子刘文清(生于1927年)说,为了长久之计,不如你外出去学这个新的技术。古人说“养儿不学艺,挑断箩篼系”。刘文清满口快活,答应此事。

1939年,年仅十二岁的刘文清外出学做烧饼,实则学艺做饼干。

昨日,据刘文清的儿媳秦仕芳回忆,她公公老人家青少年时去武汉市,到一个大富实郎家学艺,那家专做糖果糕点,有300多个品种,其中就有饼干。刘文清边学,边尝味道,那饼干入口即化,香脆可口,味道甜蜜,又不粘牙,他就潜心学习此技。学艺武汉,三年后出师返回。他心想,自己学艺几年,不能空手回老家,先得找到钱,再回家光宗耀祖。于是他先在万州,专做饼干生产,因他技术好,生意兴隆,首战万州三年,忠厚老实,聪明伶俐,人品好,小伙帅,万州石槽溪(毗邻西界沱)一位名叫秦从芬的姑娘,在万州城看上刘文清,于是二人好合,他带回老家结成伉俪。那时按他的技术,在楠木垭没出路,他所在的兴隆乡很小,后来兴隆乡和陈家乡需虽归入临溪,但出路也不大,因当时临溪乡属于石柱县第三区的石家区管辖。石家区要刘文清去石家坝街上做饼干,正中下怀。三年后(1946年),他又从石家展转西界沱街上生产饼干,在西沱一干三年,再进万州为一大老板生产饼干好几年。灾荒年期间,回到临溪楠木垭,一边做庄稼,一边做饼干。尔后临溪供销社开办糖果厂,1965年卅八岁的他被招为炊事员,两年后一手好技术的刘文清进入此厂成为生产临溪饼干的刘师傅,学以致用,大显身手,直到1987年退休。因熬糖要尝糖,掌握火候,时间一长破坏牙齿,才五十来岁,刘文清的牙齿全部掉落。儿媳妇秦仕芳就把肉炖得烂熟成羹,以孝敬公婆。退休后,临溪镇成立社办企业,生产临溪饼干等糖果,刘文清发挥余热,又受邀做师傅,并作企业法人,负责技术,工作兢兢业业,依然清廉干到76岁。所做饼干等糖果,廿多个品种共六十种,一次参加涪陵地区比赛,获得第一名。刘文清所作出的成绩,名不虚传,有目共睹。临溪刘师傅,成人皆知。老来仍然闲不住,他住在石柱县城桥北,用传统办法做饼干三年,2007年八十岁的他,临溪饼干的真正创始人、并且做出名的刘文清与世长辞,但他把独家手艺传承了下来。

刘文清因饼干手艺获得爱情,其妻为他生养一儿一女。女儿刘治群为长,嫁居云南;儿子刘治奎为幼生于1955年5月,高中毕业先随父学两年(1976~1977)饼干技术,1978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县公安局,2012年作为临溪饼干二代传人的他逝世。刘治奎有个女儿名唤刘艳,是共产党员,本应是第三代传人,因在重庆公安工作,就无法传承此技。耳濡目染,刘治奎的妻子秦仕芳也学到此技,但她先在临溪镇政府工作,后转行到粮食部门工作,退休后又在重庆照看外孙,她亦无法传技。她听说刘治奎的嫡堂外甥廖世平在传承此技,作为共产党员的她高兴说道:临溪饼干技术不会失传,这是好事,她表示积极支持。

再说,1966年刘文清传技侄儿刘治单(兄刘文海之子),刘治单又是黎克雍的妹夫。后来刘家没人再生产加工临溪饼干,受技于妹夫的黎克雍就在临溪场上“半边街”接着干。后来黎克雍没干了,就由廖世平接手,一来他从舅父刘治单手里继承外祖父家的饼干手艺,二来因文化是初中肄业,他又在黎克雍手下参过师,廖世平就顺理成章地传承此技。而廖世平从侧面掌握百年临溪饼干的地道加工技艺,十多年来,坚持不懈,使临溪饼干发扬光大。

加工饼干,需要麦面。《补辑石砫厅新志》物产志卷九载的谷属有:麦、大麦、燕麦等。说明这百年饼干,最初不缺原材料。后来随生产力扩大,就更甭说。

但生产加工美味可口的临溪饼干,也非轻而易举,需五道工序:选料;发酵;制块;摆盘;烘焙。

先是选择原料时,每贷精细面粉、配十斤菜籽油、廿斤白砂糖、鸡蛋、小苏打和清澈泉水。先把菜籽油煎熟冷却、白砂糖熬化凉着待用。晚上将冷脚的菜籽油和白砂糖装入盆中,加入面粉、鸡蛋、小苏打,用双手和面,搅拌均匀,将其发酵七小时。次日一早将发好酵的面粉,再次用擀面杖搓揉,挼到拿起不粘手,放下不流走为妙;置于案板(一米宽、二米四长),擀制成正方形薄块(四平方厘米大、零点三厘米厚),六十三块为一个烤盘。每擀面粉一案板,可装入廿五个烤盘。五十斤面粉,可制成薄块四千块许。最后烘烤成饼。柴火烘烤灶,每灶可烤三盘。烘焙燃料先用木柴,后来用煤,现在用电。时间上,用柴火烤约需七八分钟,煤炭烤大约四分钟,电烤只需两三分钟,温度掌握在160~180度之间,以不烤煳、不欠生、深黄色为佳。廖世平加工临溪饼干的规模小,他和面制块,妻子烘烤,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互为依存,夫妻情,饼干情,心心相印,和睦共处,夫妻俩日产三五百斤,日收入一千五至两千元。成了致富门路,又传承其技术,一举两得。

虽早起产品不多,但从来销路很好。 记录民国时的《石砫县志》载:食品加工,县境的食品加工仅有小手工作坊从事酿酒、糖果糕点、酱菜加工,产量甚微。可见,民国时的临溪饼干也不多。《石柱县志》载:1977年临溪生产饼干两万一千斤;1980年生产饼干四万二千斤;1984年临溪糖果被涪陵地区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临溪饼干远销湖北、万县、忠县等地,临溪乡被涪陵地区先进企业。说临溪饼干有百年历史,有志可佐证。

有《临溪饼干》诗曰:

细搓轻揉玉颜新,蛋油砂糖配伍真。

夜到休眠为谁起?晨香秀色醉佳人。

百年临溪饼干,因酥脆、香甜、不粘牙、无渣子,口感好,销路广,最初销往石柱县城,辐射万州、忠县、湖北利川,后经重庆知青远销重庆、四川等城市。刘文清的孙女刘艳回石柱探亲,返回重庆也要给本系统的人带买临溪饼干。后因外出务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商平台远销深圳、贵州、陕西等地。

“百年临溪饼干”,若从刘重海1912年的做卖烧饼算起,到廖世平接力的今年,则已有101年历史。其保留独特的色香味形,制作技术传承,品牌远近闻名,成为石柱土家人发扬光大的又一项非遗文化项目,演绎着百年饼干情缘,不是名副其实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