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1/04
分享

李白诗题石柱之考辨

今天交通很发达、十分康养的渝东石柱自治县,在高速公路、动车开通之前,除有一个黄金水道长江南岸的西沱港口、川汉输气管道公路是通往华夏东西南北的大动脉外,委实交通闭塞,乃名副其实的山旮旯。但自唐代(公元619年)置县以来,九州客人千里迢迢来到太平一隅的石柱,或游乐、或交友、或战争、或路过、或避难,也不乏其人(建县之前,无史志可查,非常遗憾)。譬如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宋代欧阳修,明代高作霖、兵部尚书吕大器、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清代两江总督、太子太保陶澍(湖南安化人)等往来石柱,不胜枚举。当然还有一些文人骚客、革命志士、帝王将相,因被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勤王有功、战绩赫赫、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命笔题诗,褒扬石柱。如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女革命家秋瑾、清代词人钱枚、清初文学家董说,现代文豪、史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如此等等,举不胜举。他们或诗或歌,或词或赋,点赞石柱,煲扬石柱人文。吾今读之,鹦鹉学舌,选其浅赏,由此证明,诗仙的诗不仅包含石柱,而且诗赞石柱。一孔之见,抛砖引玉,如能为石柱县的旅游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心意足也。

一.李白的诗涵盖石柱

廓落青云心,交结黄金尽。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哂。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李白的这首《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诗,是一首五言古风体诗。全诗廿四句,大致可分三段。

开头六句为首段,写作者对人世间的惜时与贫富之感悟:空怀大志,千金散尽,贫富忘本,令人哂笑;困顿不已,鬓毛斑白,青春不再。“廓落”,即空寂。此“蹭蹬”,即遭遇挫折。这段的大意是:(我李白)空有青云直上的心愿,干谒交结百两黄金散尽。有人富贵时就把贫贱朋友忘却,真令人独自哂笑不已。(我)如今困顿不进,鬓毛斑白,年青强盛的时光难以回还。

第二段是中间十四句(自第七句“巨源咄石生”起,至第廿句“娥眉开玉樽”止),作者话锋一转,回笔起问,通过古今叙事,由山涛与石鉴的对话说起,最后赞美了赵判官的重义之行——千里迢迢,由北至西南,给叔父当幕僚。“巨源”,即山涛的字。“石”,即石鉴。“赵平原”,即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旌节”,谓之节度使,专制军事的官吏。“虎士”,有力之士。“秉金钺”,即手持金钺。“林中言”,语出《晋书》: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此段的大意是——山涛曾对石鉴大叫:(你)知道司马懿称病不朝的意思吗?我们为何还留恋官职不回家呢?东山的绿萝青翠得让人喜欢,我现在正想回归东山。你(赵判官)有曾子的风尚,对父母非常孝敬。你的叔叔赵中丞有赵平原的风范,得到皇上的喜爱。独坐朝堂而风霜骤起,旌节飘扬,雄镇边藩。朝堂上虎士手执金钺,内室中蛾眉靓装美女频开玉樽劝酒。你(赵判官)才高学识渊深.现在去你叔叔府幕里效力,就象阮籍与阮咸叔侄一样,以义气为重啊!

第三段为最后四句,写希望与盼归,呈现了作者与赵判官的深厚情谊。“水宿五溪月”,作者化用谢灵运诗:“水宿淹晨暮。”吕延济注:水宿,宿舟中也。末段意即:你(赵判官)此行要在五溪水住宿,随便玩赏玩赏水月,秋天里三峡的猿啼如秋霜一样清冷。等到明年东风将春草染绿之时,我会在江上等候你的船儿归来。

唐天宝中,赵国珍为黔府都督。因他有武略,悉知南方地形,在五溪任职共十余年,中原兴师,惟黔中封境无虞。赵判官,就是赵国珍的侄儿。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作者既是写自己心高气傲被贬,又是赞扬赵判官甘居人下之义行。论才能,他远远高于叔父赵国珍,但他屈身作幕僚,其精神可嘉。

诗末"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不用说,“三峡”即是长江三峡。而“五溪”,吾以为有三种理解:一是《通典》称:黔中,古蛮夷之国,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谓之五溪,五溪谓酉、辰、巫、武、沅五溪也。二是指湘西及黔、渝、鄂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史称“五溪”,这包括当时的南宾县后为石砫县在内,称其人为“五溪蛮”。三是联系这个对偶句,诗中的“五溪”含盖广泛,今石柱县也在其中。《石砫厅乡土志》:“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厅地属黔中郡。”而赵判官正是到黔中为叔叔当幕僚,李白此诗所写的就是这事。《石柱县志》(1994年·四川辞书出版社):“石柱县地,古为《禹贡》梁州之域。秦时属于巴郡和黔中郡。汉为临江县和涪陵县。三国至两晋十六国时为涪陵郡涪陵县。南北朝为巴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宁县改属蒲州之武宁县西界设置南宾县,隶临州(即今忠州),县治在万安山(今万安街道太白岩),为石柱建县之始。宋朝亦为巴郡。”《秦良玉史料集成》(198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及南制渡时,南北构兵,中原不靖,五溪苗蛮作乱,沿江州县,荡析离居。厅境邻近,时遭蹂躏。或谓汉伏波将军马援,五溪蛮敬畏如神,得援裔能军者往征之,当平。捷闻,即析南宾县地置石砫安抚司(公元1129年),敕定虎镇守,世袭其职。设土司治于水车坝(今悦崃镇古城坝),与南宾县分治其地。石砫之名始此。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设置石砫宣抚司。1381年撤销南宾县,隶重庆卫。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升为以宣慰司。清乾隆廿二年改土归流,设置“石砫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石砫县”。1959年6月,国务院批准“石砫县” 改为“石柱县”。由此可知,李白此诗中的“五溪”,是包含今天的石柱县在内的、湘鄂渝黔边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不仅限于湖南怀化市的五溪。因此,李太白是诗歌石柱县的第一人。

二.李白的诗题赞石柱

201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千年石柱》一书中的第十章《诗咏石柱》第355页载:“李白《送友人》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应为李白游历四川南宾县(今重庆石柱县)万安山后所作。《四川通志》载:‘城西南里许万安山石壁之阴,有太白题句。乾隆乙亥大雨,崖上大石崩下挡路。大石几面似有字形不辨,旋为行人翻入道北沟中,掷碎,即太白古迹也…残书片字亦磨灭矣…’此记载,明确诗人李白在四川游历期间,曾经到时为南宾县的石柱游历。有专家考证、比对,此诗应为李白在游唐时南宾县衙署所在地万安山(今太白岩)后,与友人策马辞行所做,情意绵绵,动人肺腑。青山:旗山,针对当时石柱县城所在地万安山即太白岩而言,旗山横陈西北。白水:龙河,石柱县城河流来自东面关门岩之前边,河水由东经北再折回西南面,故有‘绕东城’之说。”

今石柱县城南的太白崖古名万安山,又名鼓楼山。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石砫宣抚马澄、同知陈极广铸大钟安置于崖上,从此香火日盛,古钟长鸣。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同知陈宽建永寿寺,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同知陈思虞建古楼寺,筑钟、鼓二楼于崖顶,气象雄伟、典雅庄重。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土司马宗大书刻“太白崖”三字并赋五言绝句六首于半崖石壁。乾隆三十八年石砫同知王萦绪建太白祠、太白亭、山神庙等梵宫琼楼,红墙飞檐,互映成趣。

代有风流寄此乡,谪仙复见醉翁狂。

深山露滴青连座,空谷花笼绛雪堂。

楼阁地幽三岛近,鼓钟声和九皋长。

名贤文字神常在,尚论赓歌合宋唐。

此诗见《补辑石砫厅新志(艺文志第十二)》(清道光廿三年),为石砫土司舍人马斗熭《石柱八景》诗之一的《仙崖古迹》。马斗熭,生在明末,长在清初。那时,西南贼寇四起,战争连绵。可是石砫直属厅,因秦良玉保境安民,勤王有大功,石砫县境比较太平,当时川中士夫多避乱来厅。浙江余姚的史钦义、钱塘的陈士璠、乌程的严遂成,江苏常州的沈钦圻、吴县的张清夜、金溪的吴与俦,江西铅山的蒋士铨,山东淄川的僧净石(高作霖),陕西武功的张 洲,福建闽县的翁若梅,贵州金沙的徐久道,湖南湘潭的张九钺,四川(重庆)的铨部郎黄近朱等文人墨客、僧道士人,常到石砫与斗熭交友吟诗题赋。

斗熭诗中的谪仙即唐代诗人李白。李白被流放夜郎经行石柱城西南万安山,题诗于壁。醉翁,即宋代欧阳修号醉翁,流寓于此,亦曾题句石壁,到清末已不可读。

此诗是写李太白到过山青水秀、环境幽静的石柱观景畅怀之作。

首联,写历代外地文人骚客寄居南宾县(今石柱县)的盛况,要是唐代诗人李白再来石柱见之也会豪放不羁,宋代醉翁欧阳修在意其山水。言明李白曾经至过石柱。含联,写南宾县所在的万安山百花绽放如雪,白露滴在李白曾寄居的地方,环境迷人宁静。说明斗熭曾经看到过李白在此的题诗。颈联,写龙河、玉带河将南宾县城之地一分为三,万安山上钟鼓唱和时常响起,化用了《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是对上联的升华。尾联,写外来文人与作者唱和唐诗宋词,因其诗文的神韵常在。喻示石柱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可知,马斗熭的诗歌证明李太白曾经到过石柱县。

《补辑石砫厅新志(艺文志第十二)》载马斗熭的《游鼓楼寺观李太白遗迹》诗:

晴晖送暖共登台,古寺嵯峨近水隈。

铨部新题添藻色,谪仙遗迹长莓苔。

许多佳木迎春住,无数残梅带笑开。

还欲听鹂同戴子,香醪将近任赢杯。

诗中“谪仙遗迹长莓苔”之句,再次证明,他看曾见到过李白的题留。

同时,重庆长寿人、明代进士、官至铨部郎黄近朱,到石最盛频繁,与马斗熭结社论诗,交往很密。他的《与马斗熭联社》诗(见《补辑石砫厅新志(艺文志第十二)》),也证明李白曾来石柱题过诗句。请看——

闻占王气欲图南,吉士于今幸盍簪。

笔阵风生横复纵,墨花霞蔚吐仍含。

山坪水洞因人重,月窟云根任尔探。

李白留题今尚在,我来君社许成三。

要是黄近朱没有看到过李白题写石柱的诗句,他就不会有“李白留题今尚在”的诗句。

改革开放后,石柱县政协在太白崖山麓修建的宋碑亭,存列着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南宾县令刘济川游览太白崖时的摩崖石刻碑记。《四川通志》载:“城西南里许万安山石壁之阴,有太白题句。乾隆乙亥大雨,崖上大石崩下挡路。大石几面似有字形不辨,旋为行人翻入道北沟中,掷碎即太白古迹也……残书片字亦磨灭矣……”很惋惜,李白的题诗就此失传。

后来,《重庆日报》记者黄琪奥专门到石柱县采访时,也赞同本观点。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李白是诗赞石柱县的第一人。

(原载《重庆文化研究》杂志,西南大学出版社,丁酉冬季刊,此处有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