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8
分享

春探千载石潼关(修正稿)

昨日,春暖花开,艳阳高照,与文友西北行,探寻千年石潼关之险,了夙来之愿。

昔日阅志,见石柱有“石潼关”记载,但不少人皆不知其何在,听文友彭兄台说在以前凤凰公社石伞大队,今石柱县大歇镇, 并言石潼关由南宋建炎年间朝廷派平乱的陕西扶风人马定虎与湖北麻城人陈温所立石砫安抚司之名,至今约千年历史。然关址到底在何处,我心中芒然。

再翻开《石柱县志》,只见载着:南宋建炎三年(1129),在南宾县水车坝设立石砫安抚司,石砫之名始见于史。乾隆四十年(1775)王萦绪《石砫厅志》:“万寿山……山右石砫特出,高数十丈,厅境以此名也”,《大清一统志》均记:“石砫以石潼关、砫蒲关而名。”1809年清嘉庆《四川通志·关隘》石砫直隶厅记:“石潼关在厅西北六十里石凉伞山,旧置关,今废。”清王槐龄《补辑石砫厅新志》地理志第一中的山水里记:“百四十里石凉伞山,又名石幢山,以形似张盖名。”清宣统元年(1909)《石砫厅乡土志》记:“今厅西北四十里石凉山下有石幢关,柱蒲(关)无考。”然石砫安抚司是“节制九溪十八峒”的军事机构,以两关之名,而名石砫也。有的史志也称“砫蒲关,为柱蒲关,驻蒲关”,这里“柱、驻”是笔误,或是其它原因?有待考证。《石砫县志》(民国志部分)载:“石凉伞山,位于凤凰乡第五保境内,山顶有大圆石,森林茂密,其状如伞,故名石凉伞山,古石潼关即在此山之下。”

《石砫县志》载“节制九溪十八峒”:九溪:秀山县的清溪、右溪、土溪、庙溪、哨溪、溶溪、酉阳县的后溪、湖南花垣县的叠溪及贵州松桃县的满溪;十八峒:秀山县的上下宋龙峒、打妖峒、鲁必潭峒、俊倍峒、地隆箐峒、上济峒、南容峒、地寅峒、晚森峒、威平峒、容平峒,酉阳县的息宁峒、巴息峒、酉酬峒、治酉峒,湖北来凤的九灵峒,贵州松桃县的九江峒和云罗峒。

且石柱的“柱”原为此“砫”,到1959年,为便于百姓识别,才改为“石柱”。

合上史志, 一早出发,乘车近一小时,在向导刘玉武带路下,停车龙泉村花院组公路边,一行人下车,徒步登山,沿国有林山间小路,弓身前行如鸟守故巢,穿越丛林似鱼潜水渊,道旁杜鹃才启叶芽,绿树葱茏,环境优美。两刻光景,来到大致南北走向的石凉伞山顶。顶全长约一公里,顶宽两三米,两边如不是树丛遮住,就见悬崖峭壁,令胆小者心悸,不敢左右顾望。一会儿只见一石顶有一自然半圆形水井,井口如小锅盖大,井深尺许。松针杉叶落入其间,使水变得墨绿。向导讲,传说这是张果老饮用水之井。小时在此放牛,他渴了喝上此水,还与伙伴调皮捊干井水,只要天上不下雨,十天半月此井又自然水满。为何这么一砣大石上会天然出泉,原来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当为“天眼”吧。续向前行数十米,在坡度七八十度的崖上,用脚拂开枯枝落叶,双手抓住灌木枝,悬心吊胆,一步步向上攀援,稍不留意,就会掉下深谷,手脚并用,艰难地攀登,突然头顶是一道石门即“寨门”——关门,南宋诗人王庭 “关门高锁处,飞鸟不能过。”的诗句仿佛写的就是这里,翻进寨门,心才平静了。门高一米七八,门宽一米许,门墙厚约廿公分,寨门、寨墙均系条石砌就,门上楹联已模糊不清。寨门右边下山是通向丰都县、忠县之山路,寨门左边、后面是石砫土司辖地。由寨门向前直走米许,石伞山峰乃巨石高耸入云,壁上石门闩、石靴子图样映入眼帘,传言它是张果老用的东西。张果老得道升天前,驻扎在此,前面数丈长的巨石是他的粮仓,壁上一天然仓门,晴天远观看清晰可见。很久以前人们缺口粮时,向张果老借粮,这仓门自开,流出稻谷来。后因借粮人不守信用,短斤少两,掺杂使假,未按时按质归还,就不再借粮于人。张果老走时,养的鸡公飞到对山,化石名鸡公石,养的牛飞到下面沟边,变石名呼犀牛石,还有猪槽石……

从靴子石右边前移,走上粮仓石顶,上有多个凿石圆孔,或是从前旗杆孔,或是凉亭柱子孔,有待专家考证。谭嗣同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潼关诗句一下子涌入心头,虽然此潼关非彼潼关。真是“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有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两边悬岸绝壁,明晃晃的,有的半途而废,剩下我们三五人,胆大心细跟随向导,虽已汗流浃背,仍缓缓向前,大胆的文友玉葵、兴会、培江、何琼还在此造型留影,继续前行,发现有香烛灰烬。问其缘由,原来此处有一小庙,庙中塑观音菩萨,向导说他们儿时调皮推倒小庙,今见其庙基条石乱置,但善男信女仍前来祭祀,没了观音塑像,就在庙基后独立的一砣大石下点燃香烛,焚烧冥币,以拜观音。

小心翼翼,越过庙旁,向前向下,续行五六米,就到石伞处。而前面是断崖,约三五米高的峡槽,需借助绳索才能吊下去,如冒险梭下去,因是陡坡,不死即伤,无法返回。此行探险,留下遗憾,只待下次圆梦。

下山时还有两处险路,胆小身矮的女性,如不借助高大同伴,下山颇艰难,听说还要去观一棵五六百年的古银杏树,和欧氏百年老宅院,虽有点饿了,但兴趣没减。广文兄连连称赞: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沿途返回,在对面盘山公路上拍得“石潼关”远景图,也是收获。遐观石伞,它像是丛林中由伞盖和伞柄组成的天然巨伞,又如一个硕大的蘑菇,更似一个胖都都头戴大帽的石童,所以古人称之“石潼”,莫非因势相形也。

今春探险采风,石潼关的寨门牢固、寨墙厚实、险路环生、石伞天成,石井天然,依稀可见。张果老的传说故事,千百年来仍在民间流传。大家饱餐农家洋芋饭,听取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安川讲神话故事和旅游开发打算后,大伙建议说村两委会要着手保护和开发“石潼关”项目,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的支柱,进一步提升石柱知名度,意义深远。

回城路上,我一直在想,古人为何将此险关取名“潼”,而不取“䃥”,是要借陕西“潼关”之名而提升石砫之名吗,还是因马定虎为陕西人以 “潼”寓意陕人之立?用意何在?翼得专家之解。

                                                2024-03-31初稿,04-07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