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上,土家山寨的渝东石柱自治县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女将军秦良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闻名中外。而在清末民初,这里也有一个秦氏人被载入地方志书,他就是贡生、留下古诗近800首的秦淮月。但从一个诗人留下的古诗数量上讲,我以为其诗作数量也是土家族文学史上古诗词的一座高峰。秦淮月著有《滴翠轩诗草》四卷,今留存下来三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可贺。闲暇拜读其诗草,让人受益匪浅,掩卷心绪不宁,喜不自禁,思绪万千。
一
10年前刘建平、秦成德编著《龙河的记忆》①载:秦淮月(1834~1932),又名秦光升,字印潭,号印川,祖籍重庆彭水县,20岁时随父迁至石柱直隶厅马武坝杨柳湾(今属石柱县马武镇来佛社区),秦淮月20岁赴临江(今忠县)参加院试获生员(又称秀才)。同治四年(1865)设帐授弟,以教学、游览山川和吟诗为乐。57岁时逢光绪皇帝二旬(1878年)寿庆开恩科,他赴京应试获恩贡生,但拒绝为官,归来以教书和吟诗为乐。
他自幼熟读经书,爱好诗词,师从石柱县和利川市交壤的贤达黄石珊等人,而屡试科举不第。但他踏遍大半个神州,眼界开阔,诗情大放,民国初期,与石柱县知事闵问聃共同创办“南华诗社”,著有《滴翠轩诗草》,创作古诗四卷(缺第三卷)遗存孤本近500题,约800首。《石砫县志》《利川县志》均有记录。
《石砫县志》录入秦淮月古诗《北京四川营谒秦太保祠》《西界沱》《忠州》《住夔府郊外》《巴东县》《云阳》《记灾荒》等八首。《千年石柱》录其《西界沱》一首改名《过西界沱》:
旧志曾登西界沱,郡章管理到江河。
是间尚有乡云在,吩咐舟人缓缓过。
此作写诗人在西界沱(今石柱县西沱镇一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看到长江边过渡船的情景,作者深居马武山里,以前只是在志书上读到过西界沱,而今眼见为实,在安全义管的好心人帮助下,众多过渡的游人得以安全上船过渡,西界沱确系一派繁华景象。
今见《滴翠轩诗草》,最初(1932年)是由石砫县建设局印刷股代印,书中一律是楷书体小字,县长杨乃斌先生(四川中江县人)监订,南宾后学、留学日本的陈守泽(沛斋)、陈善荫、陈耀堂共同校勘。2014年,已潜心研究多年秦淮月古诗的刘建平、秦成德在《龙河的记忆》后面附录中用将近全书二分之一的篇幅悉数《滴翠轩诗草》468题,共计750首。
秦淮月先生的遗作,以五言、七言短诗为主,长诗次之,律诗绝句较少。今天在石柱,能读到如此丰盛的本土诗人古诗作品,绝对是一次饕餮盛宴的文化享受,可以说它是石柱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的一盏明灯。石柱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建平评价称:《滴翠轩诗草》“其作品的广度、深度和数量,无疑成为石柱古典诗词作品的一座高峰”。为什么说秦淮月也是一座诗词高峰,因为有人更高——在今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樊增祥作为清代官员、文学家,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他著有《樊山全集》。
从诗涉地域上看,它涉及四川(成都、彭山、犍为、泸州、三台、绵州、德阳、合江、内江、资阳、梓潼、隆昌、简阳、青神)、重庆(石柱、永川、丰都、忠州、黔江、彭水、云阳、巫山、奉节、荣昌)、湖北(利川、来凤、巴东、枝江、沙市、武昌、黄石)、陕西(凤县、昭化)、甘肃(兰州)、广西(桂林)、江西(九江、婺源)、安徽(芜湖)、江苏(南京)、上海、北京10多个省市,这些地方的人物成为他诗情画意的宝库。如《天仙桥刻石并序》《望香炉石赠及门文生杨生莘民》等诗作入选湖北省《利川县志》(1894年)。
从著名历史人物和一些名胜上看,东坡亭、武侯祠、太保祠、杜公祠、西施、虞姬、(卓)文君、杨(贵)妃,也在他诗中涉及到了。
从时令季节上看,春宵、夏景、秋夜、冬雪、霜叶、梅花、元日、人日等,也在他诗中有妙笔。
从地名上看,唐家沱、浮图关、薛涛井、青神山、太白岩、黄水坝、鹰嘴岩、鸡冠洞、来佛寺、手爬岩、鹿角石、清江、陆家岩、平滩坝、京口渡、黄鹤楼、小姑山等地的山水、风物、人事也入其诗中。
秦淮月笔下的诗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在现今已知土家族文学尤其诗词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萧洪恩撰文称:“放在中国大历史、土家族大历史上来评价秦淮月《滴翠轩诗草》,就应该认定该作品的意义自然就不只是石柱秦氏的作品,自然也不只是石柱土家族文人的作品,而是石柱秦氏为土家族并进而为整个中华民族留下的那一时代的心史、诗史和民族精神史。”②
二
读罢《滴翠轩诗草》,心潮澎湃,因为它具有这些特色,让人玩味,欲罢不能。
叙事描写风格见长。它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社会、对其人生的慧性之思,家国情怀之恋。如他描写《太白岩古楼寺》诗曰:
只有南宾附郭山,别吐一朵仙云缘。
不供神仙供诗仙,楼头高坐李青莲。
由此看来,作者当时在古楼寺看到了供奉诗仙李太白的塑像,否则就不会有“不供神仙供诗仙,楼头高坐李青莲”的描述。
如《过西界沱》《忠州》《云阳》《巴东县》等大量作品,都是以叙事为主的史诗。他获恩公后,心情高兴,认识深刻,“余因是得为恩贡,给照赴礼部任事,俟有成效,以分州外用,自计年力已衰,观光无志,辜恩而已,作此志感”而作诗《忝列恩贡》:
悔将精血枉相倾,百事全无一事成。
謏我忽称恩进士,嗟予实属老先生。
指为鹿与鹿同类,呼以牛及牛应声。
太息王侯兼将相,看来普概是虚名。
但是人情之深厚,诗人的记录可见一斑,他曾三次写到詹丽华,《送詹丽华归婺源即步来韵》称“吾辈正伤为益友;君家反喜望行人”,第二次是在5年之后写的《重别赠詹丽华》称“去者何时来,散者何时聚。所以古及今,无如别离苦。记与君重逢,不觉年又五。昨贻留别诗,辞我云赴沪”。第三次是与众友吃住在丽华的碧云书屋,酒后睡不着三起三眠而作“招来旧雨催人散,指着乡云饯客还。一样思家秋有恨,几番入座酒无缘。寻常看惯歌呼地,惨不成欢是此筵。”这次是洪少庄县丞召集,诗人未饮酒,因思家乡,所以不欢而散。《上海寓中怀詹丽华》:“君竟南归看绿柳,我方北上踏黄槐。难谋一面关缘分,易锁双眉费溯洄。只恐这番犹不遇,此生莫再望追陪。”由此可知,这是诗人生前对詹丽华深情的绝唱。再就是诗人开办南华诗社,首次组织限“诗”字主题,二次组织松、竹、柳、桐主题,三次主题是在二次主题的基础上限作七律,结交远近诗人。如与闵问聃、陈守泽等人结下的深情厚谊,诗和诗社就成为联谊的桥梁。正是“淡月疏星河汉迥,红灯绿酒主宾宜。衔杯共说联吟好,此次俨如初出诗。”屡次与老师黄石珊、文友问聃、守泽诗词唱和,表现出深深的友情。再如他的《悼亡诗》十六首,加哭族人、哭门生等20余首,亦是如此。
心系人民大众,展现家国情怀。诗人虽然不入官仕途,但心系劳动人民,描写劳动情景的《秧针》“要绣波纹添细雨,欲连云缝借花丝。越人迷路应相指,稗子敲钩为可迟。”同情人民疾苦,如他的《记灾荒》:“有客有客又姓杨,娶妻同床已十霜。一遇荒年难相保,四十串钱卖秦郎。呜呼歌兮歌喉梗,可怜空剩鸳鸯枕。更有吴生一神教,一男二女妻亦少。 朝朝呼爷索饭餐,无法遂上煤山吊。呜呜四歌歌扳竭,长说恐君听不得。”就是如此。《匪风稍息将归留别沛斋》《平匪曲为问聃先生第一次凯旋作》等十多首,心系大众,向往平安,从侧面展示出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北京四川营谒秦太保祠》:
勤王大义昭前代,收族末光逮后生。
初享乡人新俎豆,长留女帅旧声名。
通过歌颂秦太保,体现出诗人的一片爱国之心。
乡土气息浓厚。之前,除石柱本土读物马斗熭著《竹香斋诗集》今仅见11首,冉氏有几首外,《滴翠轩诗草》就是乡土气息浓厚而且数量居多的乡土情诗集。诗人长期生活在山中,乡土民俗、人情世故、土匪之恶、花草之美、劝人之善,如此等等,皆入诗篇。如《来佛寺》《移馆来佛寺有感》《鹰嘴岩》《万安山》《鸡冠洞》《鹿角石》《手爬岩》《石城杂韵》,通过对故乡一些地名的描绘,表达诗人的乡愁。那时的黄水虽不像今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样出名,但置有塘汛,一个春夜诗人与知事闵问聃先生和丰都、利川、黔江、彭水各委员共饮黄水坝,作《过黄水坝咏晴雪元韵即席赠别》:
德星聚饮此宵多,仿佛兰亭记永和。
宴曲偏能招野老,灯明不用召姮娥。
东皇正喜舒青眼,南浦只愁涨绿波。
预祝王公休叱驭,莫将峻坂认成坡。
三
中华诗词既是中华文脉的精髓,又是民族文化精神和美学追求的高度结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这样的遗存和展示。
这种民族文化和美学追求,在《滴翠轩诗草》的内容里有所体现。表现在其思想深刻与人文关怀上,包含在生命、自然、社会、道德、哲学层面。也表现在生活的真实反应和哲学思考上,秦淮月《志感》“买药钱稀因病密,逢人语少为愁多。”就具有一定哲理。再如《答人问作诗法七言排律十五韵》“须知鸟鸣由声就,莫为雕虫可强为……要分天籁与人籁,切忌浮词当妙辞。”也有哲理性。还表现在历史与时代的折射上,他大批诗词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如《书食粥贫民送曾知事铁芒锦旋状况》:“笑他一簇送行人,尽是厂中食粥身。字字羽毛虽不韵,丝丝麻缕上传神……”曾知事莅任石柱,惠政诸多,兼设粥厂,以哺饥民。卸任离开石柱时,士庶送锦旗、放爆竹,予以欢送。还有《上唐知事以纪惠政》《马武坝团防局送知事刘晴川还署(共8首)》《丁巳旧历元旦作时值改国新用阳历》《知事陈伯行修补于太白岩赴召》等等,均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总之,《滴翠轩诗草》集史料价值、宣传价值和民族文化遗产价值一体,更是“土家族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称之是土家族古诗词史上的又一高峰,也不为过。
注:
①刘建平、秦成德编著《龙河的记忆》,重庆出版社,2014
②萧洪恩《值得认真深读的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的土家族心灵史:���<滴翠轩诗草>》,《龙河的记忆》,重庆出版社,2014
2024.6.18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