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的学生在两个学期的语文大考中成绩情况惊人地相似:都是期中考试很好,期末考试砸了。第一个学期这样,我以为是偶然,没放在心上,第二个学期竟然又是如此。我想其中必有原因。
带着自我设定的答案,我准备好好给他们上一堂骄兵必败的教育课。然而走进教室仔细一问,发现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先是十分肯定地说:“同学们,你们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就像正弦余弦三角函数图像,一个波峰一个波谷,两个学期考试都是这样,绝对不是巧合,你们一定是骄傲自满了。”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竟大呼冤枉,纷纷嚷道是“受人指使”。临近期末,就会有人叮嘱他们多记点政治历史等之类能迅速多拿分的,所以就把语文撇下了。
大出所料!我开玩笑道:“原来有幕后黑手,我这就找他去!”台下一阵哄笑。我当然明白,这不是根本原因,最多算是导火索或者催化剂。但学生的反应让我感到了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学生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历史还会重演,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很难真正提高。
于是,我对班上学生展开调查:请潜意识里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可以划等号的同学举手!有人观望,有人思考,有人欲言又止,最终还真有三个同学坚定地举起了手。
刘杰说:“语文我不学也能拿高分。”
“真的吗?那你的意思是天生就知道?”
“是的。”
“不可能!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我是课外看很多书,很多知识课外就知道了,上课不听也知道。考试的时候看到题目不怎么想写,这才分数低,所以我觉得语文学不学都一样。”
我肯定了他积极看课外书的做法,并要他继续坚持下去,同时指出他所犯的错误:“课外知识丰富固然是好事,但是课堂内容决不能不重视甚至漠视。课外知识可以开拓人的视野,也符合大语文的学习方式,但只是随意地看课外书是没有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应对高考肯定是不够的。而且没有经过课堂上语文思维各方面的正规训练,真正的核心素养也是上不去的。”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坐下了。
第二个也是男生,名叫邓伟。
“老师,以前有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还只有80多分,没认真的时候还有90多分,所以我觉得学不学差不多。”
“首先,你真的认真学了吗?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上课讲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要记要背的都记牢背完了?”
“没有。”
“另外,也许你确实努力过一段时间,但不是没用,而是不够!你努力的程度还不足以引起你想要的质变,所以你还只是量变的积累,还没达到发生明显改变的临界点。所以即使有不同,也会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让你误以为没用。就像开水非得到达100度才沸腾,难道你能说,在沸腾之前的加热都是无用的吗?”
“大家还记得陶渊明的名言吗?‘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邓伟也点点头,坐下了。
第三个还是男生,是个体育生,谭思琪。
他笑呵呵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是专业生,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文化课上。课堂上听到就听到了,课后还记得多少就多少,也没时间复习。”
“你的问题在于没有加固知识的记忆,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嘛,你边学边忘,当然觉得学了没用了。”
接着我打了个比方,就如修建城池,加固过的城池可以达到固若金汤的效果,和没加固过是两码事。
我感谢他们的真诚,一一分析过他们的问题之后,我发现讲台下迷茫与不知所措的面孔大减。很多同学都是恍然大悟的表情。其实他们三个人的情况很典型,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态。通过这次调查,收获还是颇丰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纠正了思想的错误,以后的学习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好语文我们责无旁贷。难道要等到哪天老外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吗?那时我们将无地自容!另外,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习大大不也一直提倡文化自信吗?同学们,让我们昂起自信的头,说漂漂亮亮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努力学好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