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1年,是我国农历的辛丑年。十二生肖以丑为牛,也就是牛年。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对牛进行了驯化。起初,人们养牛是为了食肉,后来用以骑乘及拉车。很快人们又发现牛力可以代替人力从事耕作。这个发现改善了古代农业生产的条件,社会文明由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国什么时候用牛耕田,目前尚无定论。但汉武帝时期,牛耕开始得到广泛推广。
牛在中国也是一种祥瑞,在很多地方,过新年时人们都会去摸牛,摸牛的不同地方就有着 同的意思,例如摸牛蹄,是一种金榜提名,步步高升的象征,像牛这样的动物自然会因为他的祥瑞而出名受人们欢迎。在西地宏村,牛可以说是至高的。因为它整个村子从空中望下就是一头牛,此种对牛的敬意是体现牛在当今社会中的一种地位。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一直把农业作为兴邦立国之本。春天,农事活动开始,繁忙紧张的农活离不开牛。古代于是流行这样的仪式:立春那天,一头牛被缚在县衙门前,由县令手执红绿丝线编成的鞭子打它三下,被称作“打春”。“打春”有祷祝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意思。唐宋之际,立春日“打春”的仪式倍显隆重。
牛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特殊意义。在商代以前,牛的形象作为某些部落或氏族的标志,常被刻铸在鼎上,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铸鼎象物”的意义。我国曾出土大量的陶牛头、石雕伏牛等物,它们都可能与氏族的图腾有关。牛这个字眼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着不同的 想意思。在中国,你说一个人很“牛”是一种对别人实力的肯定,一种赞美,“你真牛”等词汇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 心里在社会上可以经常听到,在台湾,说起牛,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牛肉面,是的 ,在台湾,牛肉面已经成为了一种主食,很多台湾人会选择在中午食用他,同时,在台湾,牛这个字也可以成为一种负面象征,例如“牛脾气”等等词汇就说明了。
牛在中国绘画史上亦曾留下许多佳话。唐代韩滉善于画牛,他的《五牛图》是我国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唐代另一画家戴嵩也是画牛高手,他和牛朝夕相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他能在牛的眼珠里画出牧童的影子。戴蒿画牛还有更细腻之笔:他能将牛饮水时的倒影也在画上表现出来。
牛全身是宝。先不说它的肉,光是它的胆囊结石—牛黄就不得了了。这是一种珍贵中药,有强心,解热的作用,还有牛腩这是牛肚子上的肌肉,味道十分的鲜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 小朋友们可能与牛十分的熟悉,因为他们常吃的牛肉干,牛粒就是用牛肉做的。牛骨也是一种良药,常常在保健品中出现。
牛也可以成为一种斗戏的道具,在西班牙,斗牛是一项表演,惊心动魄的西班牙斗牛常使人们捧腹大笑,有时也为斗牛担忧,万一牛发狂把人给撞了怎么办,不过是很少发生,因为每个斗牛都很专业。在我国西藏地区,那里的人们会举行骑牛比赛。这可以斗牛技术高多了,因为只有性情爆的牛才会跑得快,这样人们收服坐骑可就难多了 。
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朴实无华的牛,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赞颂。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著名的《牛赋》,赞颂牛“得满天下,皮角见用”。鲁迅以牛自喻:“我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他《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更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郭沫若也写过《水牛赞》。
或许是牛形体高大的缘故,人们把说大话叫做“吹牛皮”。吹牛皮,比喻不扎实、说大话的作风,也说明牛的块头大、作用大;还有一句话“牛皮不是吹出来的”,说明牛皮是一天一天长大的,需要脚踏实地。钻牛角尖,原来被作为贬义词,表示一个人死脑筋,不灵活,不变通,现在的另一种含义是表示执着,一以贯之,反而是一种好品质,容易出成果。
牛有温顺的一面,也有倔强的一面。形容一个人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是“老黄牛”;形容一个人固执,则说他是“牛性子”“牛脾气”。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牛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牛的作用从生到死,都不应该被贬低。在我们周围,活跃着许多有着牛的品格和秉性的人物。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是“孺子牛”;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是“拓荒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老黄牛”。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
牛真是不一般那!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