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文字。小时候,我在父母哥哥的引导下,开始读书。虽然长辈们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女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用的人。上了小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让我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每次放学回家,我总会扑在书桌上看书,不停地写写画画。那时生活条件差,精神生活更是匮乏。还记得上小学时的那段时光,每逢新学期开学,我手捧刚刚拿到手的新书,那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我总是爱不释手,如醉如痴。往往要找到一张牛皮纸,把书好好地包装起来。语文课本,老师还没开始上课,我就把它当作故事书,几乎读完了。小学阶段,我珍视每一种能遇到的文字。哪怕是别人丢弃的烟盒,哪怕是灶门口的火柴盒,只要是有文字,我都喜欢反复看。若是能弄到一本小人书,美美地读几天,那简直是比吃肉都更享受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爱书胜过一切,从来不敢糟蹋它。初中时,就看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其中《三国演义》,毫不夸张,没有看一百遍,也有九十九遍,其中有的段落,几乎过目成诵。每次读书,我都小心翼翼地翻阅,在字里行间做标注。读到某个地方需要暂时放下,我会认真地插进一张书签,便于之后续读。我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籍。每次搬家,我首先清理的是书籍,总要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搬运途中会有闪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帮我改变了命运。一直忘不了高三那年苦读的时光,学校门前的小河边,后山上,围墙外的田野旁,回家的路上……常常都有我读书的身影。高中的历史、地理、政治课本,厚厚的几本书,我从头至尾诵读了不知多少遍,直到能背诵为止,至今还记忆犹新。正因为如此,尽管那年高考考得不理想,但还是让我圆了上大学的梦。
我平时在穿衣等消费方面一向注意节俭,唯独在购买书籍方面从未吝啬过。学生时代时因为家境贫穷,每月的零用钱我差不多都花在买书上。在农村老家,上街的目的地就是去书店,平时逛书店,只要看到喜欢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买回来。
后来,生活好起来了,但我对书的喜爱始终未改。在文学的天空中,有我如云如烟如雾的情愫;在书籍的海洋里,有我似梦似痴似狂的迷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让我向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浩然澎湃的坦荡胸怀,让我膜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那种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让我扼腕。读杜少陵、白居易,我明白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陆放翁、辛弃疾,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闲暇之际,沏一杯绿茶,手捧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安坐于一隅,我的心就会在墨香袅袅中宁静下来。?因为有书相伴,我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暖,孤寂的心不再孤单。当我遇到挫折时,书中那些励志的故事鼓舞我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当我忧愁时,书中那些感人的情节教会我抛开烦恼,鼓起生活的勇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于书读多了,自然产生写作欲望。中学时代,每当写成一篇好作文,老师当全班同学面上读我的文章时,一种自豪感和骄傲充盈全身,更让我高兴的是,参加工作后,我的文章第一次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我更酷爱读书写作。
用文字构筑自己对生活的希望,编织对人生的梦。“路漫漫其修远兮”。回首几十年的读书生活,好像是“恋书”三部曲:少年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青年时,“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中年时,“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觉得,任何人,只要愿意读书,任何时候,只要有书相伴,人生就是充实的,灵魂就是丰盈的。
张小砚有句名言说得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或灵魂,须有一样在路上。每次想到自己的文字,也可能在陪伴某一个孤寂的心灵,我就倍感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