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府民歌里,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千百年来不知勾起过多少真诚的向往,灼热过多少深挚的思慕。从古至今,荷花便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根植于诗中。当它在北宋遇上周敦颐时,它便登上了高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列举的七种品质,卓尔不群,从此这荷花就大写在世人的心中。
入秋多时,天气依然酷热难耐,似是盛夏。小城如同烤炉,街边树木蔫萎,毫无生机。人们烦躁,都期盼着下一场雨。
清晨,阳光熹微,难得竟有凉风拂面,天空中布满云朵,似是酝酿着一场秋雨。中午时分,天空中果然飘起了小雨,起先若有若无,似飞针牛毛飘舞。渐渐地动静大了起来,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在薄如蝉翼般的雨雾中,只见公园里的几丛芭蕉、几棵修竹变得更加翠绿,院墙外的几株桂花树枝繁叶茂,含苞欲放,清香沁人。它们随风摆动,树影婆娑摇曳着清风凉意。空气中充斥着水乡特有的鱼腥味。站在远处眺望,静静的水面上,青翠欲滴的荷叶,像一把把翡翠做成的雨伞,有的轻浮于水面,有的孑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风中摇曳,美丽极了。粉嫩的花儿,轻轻地依偎着亭亭玉立的荷叶,纯洁淡雅的荷瓣,幽香源源。这满池的荷,怜惜难得的潋滟,欣欣相连。叶片的摇曳让上面的水珠滑溜地滚动,既像是盛在大玉盘里的珍珠,又像是淘气的娃娃,借着荷叶这温床在风中嬉戏。
池塘边柳树成荫,池塘水清澈见底。就在这盈盈的水中,立着一株株藕荷,荷叶虽然有些萧黄,但大多还是青碧,一朵朵迟开的莲花点缀其间,散发阵阵清香,倒也显得素静雅致。真是“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雨丝缠绵飘忽,荷静静伫立其间,不卑不亢,似在聆听。荷叶青黄相间,但颜色正好,多彩斑斓。荷茎有立,有伏,显出一种随意的豁达。雨,不大不小正好,打在荷叶上发出“沙沙”声,流淌出一阵阵欢快的音韵。几尾鱼儿在清凉的水中静止不动,不知是否在听这首动听的歌?偶尔,从荷盖上滚落的水珠溅起的水花惊得它们四处逃散,但很快又迅速地聚在一起,自由自在。
荷不怕水,自然经得住疾风骤雨。我惊讶的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嫩藕,竟能长出如此清高雅致的荷花,而如此清丽脱俗的荷花,竟也心甘情愿囿居在一滩烂泥里,不避讳,不遮掩,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绽放。荷叶圆圆,清香浅浅,藕根连连,在滢滢绿水之间;心语牵牵,如梦如幻,如影曳曳,脉脉相看永不厌。
清池碧玉连,年年荷花艳,出淤且纯洁,岁岁红满天。在晴空万里、小雨淅沥、暴雨压顶间拉扯切换。又一场新雨后,荷的生命走向了新的征程,荷花结出了硕果,莲子出场了。
掰一粒小小的细肉放进稚子的嘴里,和着莲心放进嘴里,用牙尖轻轻一挤压,瞬间,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甘甜从口腔里直击全身,而之后释放的微苦,则更像是对遍经风雨仍孑然独立的本心的一种宣告。生不厌苦,熟不妨甜,这是有人对苦瓜的礼赞,用在莲子身上,同样相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爱荷的高洁,我更敬重荷不畏暴雨荡涤,泰山压顶而不惊,甘愿在苦涩的卷帙里欢歌的从容。那一抹微苦,是“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定,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更是对过往风雨的无限接纳和尊重。这是一种气度、一种涵养,亦是一种风骨。
风儿自在来,荷花随风香。沿着池边走,涟漪荡过后自开颜,荷叶圆圆,翩翩起舞弄清浅。站在岸边,观满湖翠影,看万点荷红,闻阵阵清香,我久久无语,只为荷的静美而动心,为荷的优雅而叹赏,更为荷的品质所折服。
这满池的荷花,却能在飘逝的年华里轮回,芬芳莲池,醉染心扉。给时光一个清清浅浅的回眸,轻轻放下自然而单纯的岁月,把这温婉的从前,交给逝去的时光,悄悄的会意,深深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