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学。家门才女、天门作家陈艳萍的散文集《故乡的女儿》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举凡故乡的的民间风俗、风景人情、风物特产、地理风貌、历史掌故等等,均有涉猎,写尽了故乡的方方面面。但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打动人心的,仍然是对故乡亲人、亲情的描写,对故乡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的赞颂与讴歌。
这其中,作者着墨最多、用情最深的,自然是“我”的豆芽爷爷。
恩格斯在论及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时,提出了“细节真实”和“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两条基本原则。关于本书的“细节真实”,已经有很多读者的评论有过不少论述。这里专门来谈一谈“豆芽爷爷”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
艺术鉴赏讲究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外。《我的豆芽爷爷》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我相信,每一个读者在看这篇文章时,都会潸然泪下。豆芽爷爷的形象为什么会这么感人?他有哪些性格特征?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认真分析、思考一下的。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跳出纯粹的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我看来,《我的豆芽爷爷》就是一曲人性的颂歌。在豆芽爷爷的身上,凝聚着底层劳动人民的诸多优秀品质。可以说,豆芽爷爷就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劳动人民的缩影。
豆芽爷爷淳朴、善良。他摒弃了世俗的偏见,在自己年轻时丧偶、没有亲生子女的情况下,接纳了“一位丧夫的女子”--“我”的奶奶和她带来的一个十岁的男孩--“我”的父亲。对这个已经上十岁的继子,豆芽爷爷视同己出,将他抚养成人,给他张罗婚事,直至有了三个孩子。
俗话说,“一代管一代”。在儿媳妇也像别人一样回娘家“探亲”一去不复返,儿子负气离家出走的情况下,已经年届花甲的豆芽爷爷本可以撒手不管,但他没有这样,而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抚养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的重任。当有好心人提议“让他们走,回自己的老家去”时,豆芽爷爷斩钉截铁地说:“这样的事情不能做,今后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孩子们一口吃的”。后来又有人出主意,把最小的孩子送人,借以减轻压力,豆芽爷爷说:“孩子养亲了,我舍不得”。读到这句话,我们都会不由得心口一热,为豆芽爷爷淳朴、善良的人性,为他心中的浓浓的祖孙之情所感染。
豆芽爷爷吃苦耐劳。勤劳是中国农民的本色,但豆芽爷爷的勤劳却又比一般人更甚一层,吃的苦、受的累更多一些。为了一家老小,他除了要种庄稼外,还要打理十几口大缸的豆芽,生豆芽、卖豆芽,一年到头勤扒苦做,很少有歇息的时候。因为生豆芽,长年累月泡在水里,他的双手肿胀,“表皮是被泡腐的白,红丝丝的肉看得见”。
生豆芽、卖豆芽是很辛苦的事情,从泡豆子到豆芽出缸,中间无数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他一手一脚去完成,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因为晚上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起来察看豆芽生长情况,给豆芽翻堆、降温、淋水,多少个夜晚,他总是和衣半躺,睡觉处于半睡半醒之中,没有好好睡过一夜,以至于在白天择豆子时经常打盹。即便是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也要提着昏暗的马灯,穿着雨衣雨鞋,冒着落水的危险往水塘边去。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个家。
豆芽爷爷坚韧顽强。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惊人的毅力和超出一般人相像的对苦难的耐受力,就像臧克家笔下的“老马”,尽管“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努力坚持,忍受艰难困苦的磨难,没有向生活屈服。他身材瘦小,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体重八九十斤。这样一个身单力薄的老人,干体力活是很有些吃不消的。但是他必须坚持,因为他知道,家里除了老的,就是小的,没有人可以替换他。生豆芽的黄豆,他要从很远的地方挑回来;生出来的豆芽要赶着卖出去。为此,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赶集做准备。刚能看得见路,他就挑着一百多斤的重担往集市上赶。豆芽不好卖时,他甚至还得半夜就出发,挑着重担摸黑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一走就是十几里,赶往更远的集市。有时赶集也卖不完,还要挑着担子这村那村的去游乡串村,争取多卖一点是一点。经年累月地挑重担,豆芽爷爷的背也弯成了一张弓,和他那负重的扁担一样,显得更矮了。这样的重担,豆芽爷爷一挑就是十多年。这对一个已经需要后辈人赡养的老人来说,需要多么坚韧顽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啊!
豆芽爷爷达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有时奶奶担心自己活不长,孙儿们长不大,躲在家里嘤嘤哭泣,豆芽爷爷看见了就会大声说,不要把孩子们吓着了,我会抚养他们长大。这里面,既体现了豆芽爷爷的责任感,也表达了他的自信心。他从不抱怨,从不对孙儿们说你们的父母怎样怎样,把你们丢了连累我之类的话。这样辛苦,这样望不到边的苦日子,亲戚们替他不值,他总是面带微笑,很知足的样子。在孙儿们充满童真的话语中,他每次都是笑得合不拢嘴,乐呵呵地应承孩子们的心愿。他跟孩子们讲自己被抓壮丁的故事,跟孙子商量那顶皮帽子谁戴白天、谁戴晚上的事情,都是他达观开朗性格的体现。
豆芽爷爷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的心里装满了对孙儿们的疼爱。他从不对孩子们疾言厉色,有时碰上奶奶责备孩子们,他会出来劝阻,给孩子们打圆场,说好话。在“我”外出谋生后,每次回家,豆芽爷爷就会欢天喜地地一早上就去又割肉又买鱼;明知班车要下午才到,他一吃过中饭就到车站等着,替我挑行李接我回家,一路上诉说离别牵挂之情,遇到熟人就说,这是我孙姑娘,高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晚上在家没电视看,豆芽爷爷就陪着“我”说话,谈“我”的童年趣事,直到我睡着了他才翻身睡去。离别时,总是想各种理由挽留了再挽留,往往要比预定日期晚个三两天才让“我”出门。出门时,爷爷和奶奶一道送了一程又一程,临到最后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为了让孙儿们吃上一次牛肉,改善一下生活,他从中午忙到暮色降临,蹲在地上帮人处理一头意外死亡的牛犊,起身时,肢体麻木、腰身酸疼,身子颤颤巍巍的。大半天劳累换来的牛后腿和牛内脏,他连夜炖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才跟他特别亲,对他特别依赖,在他有事出门时,心里空落落的,整日魂不守舍,盼着他早日归来。在他生病时,围在他跟前,祈愿他早点好起来。
豆芽爷爷心里时刻装的是孙儿们。在自己年事已高、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他及早为“我们”谋划了退路。人老了,大都往故土迁,而豆芽爷爷为了成全孩子们,在晚年时迁出了自己的故土,以毕生积蓄在“我们”的老家置了一间住处。直到他百年之后,“我们”才把他送回故土。
人为什么会牵念故乡,为什么会有乡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生活着或长眠着我们的挚爱亲人。《故乡的女儿》通篇散发着浓浓的乡愁,这乡愁的核心,就是对故乡亲人,尤其是对爷爷、奶奶的思念。
豆芽爷爷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以自己的瘦弱之躯,艰难地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一方天空,用一生的艰辛,兑现了抚养孙儿们长大的承诺。一生奉献,蜡炬成灰。这就是一个心有大爱的农村老人的写照。豆芽爷爷去世后,孙儿们撕心裂肺、痛断肝肠的呼号,催人泪下、令人动容。豆芽爷爷确实是这世间最好最好的好人。
向可敬可亲的豆芽爷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