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4
分享

我的家乡张家塘

我的家乡张家塘是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东南部边缘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虽然不是很大,也有百多户五六百人,在我们那一带还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村子。我们那儿有句流行的话叫“上有八秀王,下有张家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八秀王是本乡一个王姓的村子,也有一百多户,四五百口人。这两个村子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大村落。

我们村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民同姓同宗,属于有着“天下第一家”美誉的义门陈,在元末明初因红巾起义所致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潮中从江西迁徙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叫张家塘而不是陈家塘,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这里的原住民是张姓,在江西填湖广之前的湖广填四川时迁到四川或是别的地方去了。现在那一带还有很多地名都是这样,什么夏家垄、余家坟山、左家立子等等,都是空有地名没有村庄人家了。

我们湾子有四大特色。

村名张家塘,顾名思义,村子门口的那口水塘肯定要首当其中了。一般村子的门口塘面积都不大,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碟子塘、碗底塘。我们村子门口塘面积较大,应该有3万平米左右。塘的四周都是用大青石从上到下垒砌而成,东西北三方各筑有两个宽大的阶梯状傍岸,供村民们洗衣洗菜等之用。以前门口塘蓄水很深,水质清澈,是村民们夏天戏水、游泳的极好所在。每到夏日黄昏,门口塘里总是人头攒动,水花四溅,笑语嘈杂,水塘上面一派热闹欢腾景象。我们这些人的狗爬式游泳技术,都是小时候在帮岸边自己瞎扑腾无师自通的。

水是生命之源,门口塘也是我们的生命之塘。除了日常洗衣洗菜洗刷各种用具外,门口塘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灌溉塘塍下面几百亩水田。门口塘蓄满水时,蓄水量达七八万方,相当于一座小水库。多年以来,无论遭遇多大的天旱,塘塍下面的几百亩水田都没有真正干裂过,至少能保证土壤湿润,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门口塘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每年为全湾几百口人提供过年时所需的年鱼。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四五的时候,湾里就会架上抽水机,抽上几天几夜,到腊月二十七八塘水被抽干了后,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就挽起裤腿打着赤脚下到塘里捉鱼。捉起的塘鱼一筐筐被抬到塘塍草地上,过秤后分到三个生产队,然后队里再分到各家各户。每年门口塘都能产出两三千斤塘鱼,湾里平均每个人口可以分几斤。过年抽塘鱼捉塘鱼和分塘鱼的那些天,村子里都非常热闹,小孩子们整天围在门口塘和抽水机旁边,急切地盼望早点抽干好捉鱼。

我们的祖辈人很重视对塘堰等各种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重视蓄水保水工作。在水塘西边的帮岸上,至今还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大青石碑刻。由于长年累月被人们当着砧石用来捶洗衣服,碑文已经湮灭、模糊。但从断续、模糊的碑文仍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先辈已经将门口塘的维护管理制度用村规民约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并且立碑代代相传。1990年,我在村小教书时,还向县文化局写信反映过此事,文化局局长亲自带着博物馆的一个老专家下来踏访,实地查看了这块石碑,建议乡、村组织采取保护措施,可惜他们走了之后此事还是不了了之了。至今这块石碑仍然躺在帮岸上被日晒水浸,被人们踩踏、捶打。

第二大特色要算是湾子里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属于典型的明清建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纵横交错。其中东西纵向的主干道两条,长达千米,南北横向的主要有三条,加起来在一千米以上。家家户户门口全部用青石板铺筑,和石板路连通。在石板路没有遭到损坏以前,村民们雨天在村子里行走,基本上是脚不沾泥。

与石板路配套的,是完全用石块砌筑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跟现在城市里的下水管道一样,主管道是封闭式的,就在石板路下面。连接家家户户厨房、后院的支管道是开放式的,方便人们倒水、排水。小时候,我们总对排水管道充满好奇,猜想里面会不会有鱼、乌龟等东西,总想能打开石板盖看个明白。

第三大特色是村东头高坡上两棵三人合抱的大枫树。林业专家说,这两棵枫树树龄在400年以上,属于国家挂牌保护的古树。据村子的老辈人讲,我们村子过去古木参天,村前村后到处都是两三人合抱的枫树、樟树。抗战时期,我们村成了武昌县的大后方,国民党的县党部、县政府都搬迁到我们村里办公。因为我们村子古树遮天蔽日,高大茂密的树木完全遮蔽了从上向下俯视的视线,日本人的飞机用炸弹炸、用机枪扫射都无济于事。直到抗战胜利后,县政府才迁回武昌城。可惜大跃进时为了大办钢铁,村子里的古树大都被砍伐用作炼钢炼铁的燃料了,只有这两棵枫树幸免于难,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关于这两科枫树能保留下来的原因,老辈人说,当年砍伐这两棵树时,刚一开锯,树体就流出了鲜红的血液,一条大蛇从树洞中飞逸而出。于是人们相信,这两棵树是有灵气的。于是乡亲们顶着公社、大队干部的压力,拼命保住了这两棵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村子四周荒坡上到处还能看到长着新枝新叶的大树桩子,被我们当着休憩、游戏的用具。包干到户后,人们将这些大树桩子统统挖掉做了烧柴,将荒地荒坡翻耕后用来种菜种庄稼,而今再也看不到那些树桩子了。

大枫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童年时期,农村生态环境还算不错,枫树上常年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儿。白天,人们在大树下的草地上纳凉谈天,耕牛在树荫下悠闲地甩着尾巴、煽着耳朵不紧不慢地反刍,也有的闭着眼睛安静地跪在地上休息。各种小鸟在枝叶间上下翻飞,不停地啁啾鸣叫。有顽皮的小青年还借助水牛背,沿着枝丫一直往上攀爬,上到很高的地方,掏取鸟窝中的鸟蛋或小鸟。暮色四合时,那些离巢的乌鸦、喜鹊、白头翁等鸟儿纷纷鸣叫着从远处飞回,箭一般投入稠密的枝叶间,与大树、暮色融为一体,享受家的温馨,安然结束一天的生活。

第四大特色就是村子后面的那座山林,我们习惯称之为后头山。后头山有几百亩面积,山林主体部分长满了各种高大的乔木,外围则是草地和茂密的荆棘、灌木丛。夏天,山林里清幽凉爽,是我们放牛、嬉戏的好地方。我们往往一边放牛,一边爬树掏鸟窝,摘野果子,有时也或坐或躺地在草地上看娃娃书、打扑克,海阔天空地神聊,畅谈自己的理想,争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

后头山东边有一处小池塘,俗称后头池。池塘不大,估计也就两三亩面积,纯粹是由山林中的泉水渗出汇集而成的,水质清冽见底,游鱼历历可数。池子东南西三面为山林环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北面是一条土堤,后面是开阔地带。土堤上碧草如茵,可坐可躺。坐在堤上,可以看见池塘靠山林的三面岸壁上一条条水流蚯蚓一般曲曲折折地沿着岸壁流进池塘里,流水滴下的声音叮叮咚咚,有如丝竹,极为悦耳。因为在山林中,寂静幽深,极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初中时,我写过一篇记叙后头池景色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狠狠地满足了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另外,湾子东西两头过去还有废弃的地道,据说是抗战时为了躲避“老东”(乡亲们对日本人的称呼,因为日本人也叫东洋人)开挖的。每个地道都有两个进出口,地道口上面长着荆棘丛,不熟悉情况的外人即使从旁边走过也不容易发现。每条地道都有几十米深,里面有很大的空间,还建有放置灯烛的灯台等。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地道里玩打仗的游戏,往往是一队人在地道口进攻,一队人在地道里面防守,两队人以石头、土块相互对掷,头破血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后来,地道和树桩子的命运一样,洞口被堵塞了,上面也开荒种起了庄稼蔬菜。

村子留给我们的记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